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长期以来缺少一个明确的对中亚政策的问题,欧盟于2007年通过了 "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为欧盟与中亚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欧盟的新战略充分考虑到中亚各国的国情,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在该战略通过之后,欧盟积极开展对中亚的投资,并在人权、环境、水资源等领域与中亚展开对话,同时避免在该地区出现对抗与竞争性局面.  相似文献   

2.
孙超 《俄罗斯研究》2021,(6):140-164
202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在"上海精神"的引领下,上合组织在发挥功能合作、增进民心相通、构建集体认同等方面表现出色.相比之下,欧盟在中亚推进的"规范性外交"却遭遇诸多瓶颈.因此,欧盟也在调整其中亚政策.2019年,欧盟启动全新的中亚战略,将"连通"作为核心理念,推动中亚扫清基础设施建设的连通障碍和制度障碍,"涓滴"欧洲化的治理模式.但这一新战略的推进存在较大的难度:一是缺失地区合作的双赢思维,导致有效多边主义难以实现;二是过分强调地区治理的条件性和规范性,束缚了合作的灵活性;三是集中关注民主和人权议题,引起中亚各国的普遍不安.在国际大变局下,欧盟的中亚治理需摒弃零和思维,将上海合作组织视为伙伴而非对手,才能推进中亚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欧盟对中亚发展援助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对中亚的发展援助,经历了应急性援助、应急性与中长期发展并重以及强化中长期发展援助三个阶段,主要通过塔西斯计划、民主与人权指导计划、食品安全计划以及人道主义灾害预防计划等实施。欧盟对中亚的高度关注根源于冷战后欧洲民族国家体系易扩散机制的形成,经济援助"政治化"运作的战略目标在于,推动中亚国家融入欧盟主导的民主政治空间与市场经济体系,即实现中亚的欧洲化。  相似文献   

4.
自独立以来,中亚国家的边界管理一直无法有效保障该地区安全,也未能起到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欧盟为保证在中亚的能源和安全利益,积极推广欧盟边界一体化管理经验,主要通过BOMCA(边界管理)和CADAP(毒品行动)两个援助项目予以实施.欧盟援助下的中亚边界合作已初具规模,其最终目的是将中亚国家边界与其东部邻国边界有机连接起来,再将东部邻国边界与欧盟边界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从欧盟到中亚统一而有效的边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曾向红 《欧洲研究》2020,(2):34-60,M0002,M0003
作为“规范性力量”的欧盟,一直在中亚地区实施民主推进计划,以扩散西方自由、民主、人权、善治和法治等价值观念。为了评估欧盟在中亚地区推进规范议程的效果,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欧盟“自我”和中亚地区相关“他者”的分析框架。对于欧盟“自我”,本文着重考察了其规范绩效状况;对于中亚地区的相关“他者”,则着重分析了俄罗斯对欧盟形成的规范竞争,以及中亚国家对欧盟规范议程产生的规范共鸣现象。就欧盟在中亚地区推进自由民主模式产生的规范绩效、规范竞争与规范共鸣而言,其表现均不尽人意,且难以在短期内扭转。面对上述困境,欧盟意识到应着眼于中亚地区更长远的发展态势,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各国通过渐进的方式走上西方式发展道路。2019年6月,欧盟新出台的中亚战略正是反映了这一思路。  相似文献   

6.
1991年中亚五家独立伊始,欧盟就开始向中亚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为了规范其援助活动,欧盟逐步建立起了连贯完整的援助政策制度框架。为更有效应对内外部形势对其援助政策提出的挑战,欧盟往往适时对制度框架中的援助理念、援助重点、工作方式、决策程序等有关援助活动的重要问题进行修正或调整。2007年起欧盟通过新的工具来实施中亚援助政策,反映了欧盟援助政策制度框架的灵活性与连贯性,这又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欧盟中亚援助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孙超 《俄罗斯研究》2019,(5):108-140
独立伊始,中亚就面临着构建现代国家的重要任务。西方主流学界创造了中亚研究的核心概念体系与命题,强调中亚政治分析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二分法,夸大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甚至将新庇护主义模式作为解释中亚政治演进的核心内容,忽视中亚国家在国家建设中制度建设与制度互融的成就。制度构建不仅是中亚政治的核心内容,也是中亚政治现代化的关键。通过不断发明和建立新制度,同时将非正式制度权力网络融入正式制度,这些是中亚现代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一些中亚国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心化国家(centralized states)发展模式:减少地方主义、族群矛盾以及部族政治给现代国家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吸纳地方政治精英以增强国家能力,发展象征符号来凝聚共识,构建国家意识形态以重建合法性。中亚政治突破了制度正式/非正式二元逻辑,正在形成现代中亚政治。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中亚地区格局不能使用"大博弈"的模式予以解读,复合的权力结构模式可能更具有解释力.具有传统影响力的俄罗斯、崛起的中国、强大的美国以及区内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一起构建了中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网络.中亚国家从国际政治行为客体到日益具备行为主体特征的身份转变,是形成这种地区格局的重要原因.就中国而言,以一种合作性的多边主义为原则,推动各方以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实行开放型的合作,营造和谐的中亚地区,是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处于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经济中不利的"外围"地位。国际经济危机使得外围国家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中亚国家超越"外围"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在独联体欧亚一体化空间内的合作,特别是中亚国家间的次区域合作来实现。中亚国家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单个国家无法有效解决。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进程,符合中亚各国的国家利益。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优先领域是:水和能源、贸易与经济、交通等。中亚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财政资源能力,是中亚能否从外围到中心、能否在中亚地区一体化上取得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亚一体化进程经过20年的实践,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中亚国家间的合作逐渐被竞争与防范所代替,呈现出停滞的局面。宏观层面的宗教文化、中观层面的政治文化,以及微观层面的民众区域认同,有助于分析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具体而言:中亚地区宗教文化的区域整合力不高,不能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政治思想;中亚各国国内的政治文化阻碍了中亚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中亚学者缺乏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民众缺乏"中亚认同"。这些文化因素共同导致了中亚一体化陷入到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1.
欧债危机的战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桅 《德国研究》2012,27(1):33-41,126
欧债危机是从一些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中折射的欧盟一体化危机,由于发生在欧洲衰落的时代背景下,其溢出效应被放大.从本质上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欧洲一些国家产业空心化和国际比较优势下降造成的,是其生产方式无法维继民众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政治危机,反映出欧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恶果,而欧元区及欧盟机制又妨碍了问题的解决.从现实表现看,欧债危机不仅对欧元区经济、欧洲一体化进程、世界格局走向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加大了德国和欧元区其他成员的矛盾、欧元区与非欧元区国家的矛盾、美国和欧盟的矛盾、欧元区与世界经济的矛盾,使欧盟未来数年内不得不忙于内部事务而非热衷于全球治理,倾向于走务实的地缘经济而非价值观路线,严重削弱了欧盟的硬、软实力.然而,欧盟正借助危机加速推进一体化,其成效将舒缓、但并不能化解欧盟的战略颓势,由此增添了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12.
欧洲货币联盟、财政危机和民主问责失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洲货币联盟,一些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已经让渡到了货币联盟的层面,各成员国难以用本国尚存的政策工具来应对宏观经济失衡.因此,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并非发源自欧洲,但货币联盟却大大增加了其成员国在面对危机时的脆弱性,并有可能使经济危机转变成一场民主合法性的危机.本文回顾了民主合法性和宏观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简述了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政策模型的基本要素及其特定的政治影响,并揭示出欧洲货币联盟的创立如何改变了现有的国家制度,以及欧洲货币政策中的不稳定力量又是如何将某些成员国置于危险境地,使其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在结论部分,笔者分析了试图拯救欧元并改革货币联盟机制的方案会带来哪些可能的政治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付颖哲 《德国研究》2011,(1):33-38,79
近一年来,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无疑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在采取房产税以及物业税等调控手段的呼声甚嚣直上的同时,各种不同的学说和观点也纷至沓来.其中,建设用地使用权适用批租还是年租的问题,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鉴于德国地上权制度是世界范围内采纳年租制最为典型的土地制度,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对德国地上权制...  相似文献   

14.
社民竞今年不得不摒弃在五竞格局中继续作为全民党存在的想法,但无论是党的领导层,还是社民党自身,目前均未承认这一点.这对社民党是不利的,因为它尚未在德国政党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社民党仍有着良好的机遇,因为没有一个政党像社民党那样拥有可以与所有政党组成联盟的优势,这将强化它在政党谱系中的地位,扩展它的权力选择,而能...  相似文献   

15.
吴建广  项雯 《德国研究》2012,27(1):82-94,128
歌德《浮士德·第二部》最后一场“山谷”是古希腊悲剧形式和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完美结合.尽管浮士德全场缺席,然而他却无处不在,其中诸男性形象均为浮士德的本质性变形.他在向往神性的过程中走完此在的最后瞬间,不断向上意味着原先的无神论人本主义者浮士德的神性皈依,承认并敬仰在人之上的更高存在,最终成为崇拜圣母玛丽亚的博士.  相似文献   

16.
吕巧平 《德国研究》2011,(4):66-69,80
德国19世纪汉学家诺依曼为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贡献。诺依曼在1830年至1831年间完成了一次中国之行,他在广州购得约6000册中文图书,成功地将这批图书运回德国,并加以妥善保存至今。本文以"诺依曼中文典籍"为核心,简述诺依曼生平,详述这批图书在广州采购与在德国图书馆收藏的历史,讨论这批图书所涵盖学术领域及其在当时与如今的价值,为我国学者对这批海外中文文献展开进一步研究做基础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陈敏  戴叶萍 《德国研究》2012,27(1):95-105,128
在《东方之旅》中,通过叙述者H.H.对精神盟会及其首领雷欧的回忆和追寻,展现了黑塞对自我探索以及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思考.本文逐层深入地阐释了叙述者H.H.追寻象征人类精神世界的盟会之经历和雷欧的性格特征,试图说明中国老庄思想及尼采思想在此作品中的作用,从而证明黑塞通过《东方之旅》的创作来尝试他的一个人文主义梦想:结合东西方思想精华,以老庄圣贤思想为引导,个体在尼采生命哲学观的激励下,不断完善、超越自我,以有限的个体生命献身于人类整体生命之永恒,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宇宙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肖志明 《德国研究》2012,27(1):73-81,127
欧盟排放交易机制是全球第一个跨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它的建立不仅为欧盟各国实现《京都议定书》的碳减排任务提供帮助,也对欧盟相关行业企业的竞争力、电力价格、技术创新投资和全球碳市场等产生影响,这些都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这些研究成果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9.
陈强  赵程程 《德国研究》2011,(3):57-63,80
20世纪90年代起,德国产业竞争优势动力来源于政府发动的以BioRegio计划、InnoRegio计划和GA-networking计划为核心的集群策动.集群策动是一种新型政策范式,与传统政策相比,更加强调政策实施的过程,具有周期性等特征.德国是最早实施集群策动的欧洲发达因家之一,其更具代表性、科学性、继承性和演变性.通...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考察《里斯本条约》对从“统治”(government)到“治理”(governance)这一转变过程的影响,所依托的核心概念是“统治-治理”(governmance).通过分析条约的内容和欧盟决策程序的演进,我们注意到,与其说《里斯本条约》促成了从“统治”到“治理”的变化,不如说它反映出二者互动的动态过程,这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