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团结》2008,(5):25-25
胡士平、李兆凯在《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的制度保障.1.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强调核心稳定、政治统一和高度权威.有利于形成维持政治稳定的强大力量。2.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元结构(包括政党关系结构、组织结构、价值结构、法律关系结构和外在关联结构)契合我国社会结构多元、政治多元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拓展政治参与渠道、提升政治参与水平、完善政治参与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中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经验可主要概括为六个方面: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营造现代政治文化和遵循渐进有序原则。  相似文献   

3.
精英转换:西方理论局限与中国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之相伴随,当代中国进行了三次政治精英转换。本文通过对西方经典精英转换理论进行梳理分析,认为西方经典精英转换理论不能够解释当代中国政治精英转换的独特性质。当代中国政治精英转换是高层领导人主导的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政策过程,是高层领导人根据政治利益需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所推动的体制内干部人事变动过程。随着制度和法规的完善,这种政策选择过程必然趋向于制度规定。  相似文献   

4.
政治稳定是对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状态的判断,动态的意义上它标志着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序互动.静态的意义上,它表示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在有序互动基础上所达成的均衡状态.在这里,动态的政治稳定具有绝对的意义,即政治稳定依赖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持续互动;静态的政治稳定具有相对性,即政治运行中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均衡需要不断重建.国家与社会的持续互动构成了政治稳定实现的一般过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生长状态构成了对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状况的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7,(12)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胡鞍钢、杨竺松在《红旗文稿》2017年21期撰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无法替代的比较优势:一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体现出的治理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最重要的国家公益性产品,即天下大治、安定团结,政治有序、社会井然。二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大和巩固执政基础,兼顾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政治系统的有序运转不仅受到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生态系统要素的牵制。生态基础一旦遭到破坏 ,任何社会的政治稳定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生态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正变得日益显化和强化。由于生态恶化的直接根源在于人口危机 ,所以人口危机将成为 2 1世纪政治稳定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7.
社会体制的转型催生了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现代性变迁,进而支持和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稳定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的真正扎根与最终建成,将为公民政治心理优化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独立政治人格的塑造则为其成熟奠定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政治稳定通常指政治系统为适应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所建立或维持的一种有序的政治态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意识等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社会规范和控制机制,使既存的政治体系面临新形势的严峻挑战。换言之,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失序和不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而有所发展。然而,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尚不健全,导致的突出问题是参与的有序性与有效性的非一致性。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与有效性之间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张力,有序的政治参与不一定有效,而有效的政治参与不一定有序。仅仅强调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是不够的。无序的政治参与无法持久,而政府主导的无效政治参与则只会削弱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只有有序基础上的有效公民政治参与才能真正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持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应采取切实措施.化解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其主要路径如下:提高农民政治素质,为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准备主体条件;拓宽制度化参与渠道,为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制度环境;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夯实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当代社会学认为,稳定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历史上有两种稳定的存在模式,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抗争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社会抗争和政治稳定之间具有关联性,正确理解二者之间关系以及妥善处理当代中国的社会抗争现象,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除了一般性的特征之外,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由于国情的不同呈现出自身显著的特点,意味着社会抗争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影响也是较为特殊的,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抗争控制与疏解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同时,从政治稳定的角度理解社会抗争,其正面作用与其负面影响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是使政治体系良性、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亨廷顿甚至认为“国家政治稳定的关键就看能否在现存政治体系中动员乡村群众参与政治”.基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现状是:一方面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途径供给不足.究其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化程序低制约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扩大,缺乏规范的选举制度导致选出的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低.改革和完善的途径在于: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建设,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完善选举制度,按照委托—代理原则规范代表选举.  相似文献   

14.
政治稳定是社会各项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尤其如此.本文以政治稳定的涵义作为思考的起点,剖析中国在社会转型期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并提出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中国基层民主的特征和基层民主发展的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伟大变革时代,基层民主制度和运作过程也在实践中不断突破既有模式的限制而在内涵上逐渐丰富,在外延上不断扩展,基层民主具有逐步扩展的体制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民主取向两个主要特征。我们着重从政治逻辑的视角讨论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对当前建设政治文明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则会发现中国基层民主具有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平台、为上层民主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资源以及为培育民主的公民文化创造条件的政治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琰 《理论视野》2009,(5):47-49
公民政治参与是检验当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内在原因及所存在的问题来观察当代中国政治。中国政治的逻辑已经发生巨大变革,但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前党和国家所要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是经过我国历史、国情与人民的综合选择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视野、实践主体与制度实践、价值理念等方面对中国政治发展均体现出规范和引领功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视角,规范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主体和制度实践,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理念始终存在着限定.中国政治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进路,应该实现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指导性和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理想指引性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维护这一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计划经济产生静态的政治稳定,市场经济要求动态的政治稳定.静态政治稳定南于其封闭性和停滞性,与当前中国丰十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相背离.动态的政治稳定是新时期中国惟一可以选择的政治稳定形态.  相似文献   

19.
以有序的政治参与化解信访难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平 《行政论坛》2014,(2):30-35
信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形式。政治参与理论警示我们,不同的参与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才符合政治稳定的要求。当前中国信访参与陷入了种种困境,以政治参与的视角透视其成因,包括政治制度化水平低、相关法律制度不规范不健全、官本位与传统"清官"情结的影响、上访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鉴于此,提升中国政治制度化水平、完善法律引导、大力发展政治参与型文化,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信访、社会组织参与等新形式就成为化解信访难题,引导公民信访参与有序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其载体是以人民政协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民主协商。在当代中国,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实现公民广泛而有序地参与政治、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与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