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民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和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由于自身的方便性、快捷性、匿名性、无责性等特性在民众获取、传播信息,参与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往往使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矛盾迅速的在网络上形成了舆情风暴,这一切都考验着政府应对的能力,也为政府如何应对舆情危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研究了近年来政府在各类事件中应对舆情危机的各种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近几年社会影响较大的网络公共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后不难发现,多数事件在网络上发起、传播和扩大的过程中都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其中政府、媒体、网民成为基本的参与主体。而作为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政府、媒体、网民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过程?什么样的互动模式才是良性的?本文将首先分析建立一种多主体间良性互动模式的必要性,通过综合多种情况,提出"政府-媒体-网民"之间能够进行良性互动的基本模式,从而为在互联网民主时代政府更好地面对和参与到民主化的进程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为政府社会治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借助于新媒体来构建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有效的民众诉求表达与政府回应机制、畅通的官民互动机制等,进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锐 《长江论坛》2007,(4):50-53
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契机,国务院陆续发布了一系列专项应急预案,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的初步形成,但与建立高度组织化的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仍有相当距离。一定程度上忽视公共沟通尤其是外部沟通与合作机制建设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模糊性、灾害性和涟漪性的特征,基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间相互体认和良性互动的重要意义,构建开放的信息传播与认证渠道、有序的公民参与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危机教育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治理网络公共事件的主要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公共事件的频发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应对、处置和治理网络公共事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注的重大课题。政府要从应对、防范、处置、限制之类的理念推进到治理。治理的主要任务不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角色和定位,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中介组织、政府与民众等多元力量的互动、沟通与配合。治理网络公共事件,需要把握和落实好几个关键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民主孕育着稳定,然而民主化却潜在的伴随着危机。一是,当前我国民主化两大路径:政退民进和政退党进。政府退出后,原有政府与民众的矛盾转化为民众与党的矛盾直面化;二是,民主化使得经济发展中贫富不均现象与民众权利意识增强出现了矛盾趋势;三是,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内部不公平现象,潜藏着矛盾危机。因此,如何应对民主化和公共危机的内在矛盾,需要从公民社会与党的发展良性互动、公民政治参与中道德建设和社会多元治理民主机制建设等视角进行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党群关系、官民关系有趋于紧张的倾向:从瓮安事件到石首事件,愤怒的民众直接把矛头指向官员;从“躲猫猫”到“邓玉娇”案,网民从网络走进现实,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从“天价香烟门”到“替谁说话”,民众对个别官员的不信任蔓延至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8.
张晔 《人民论坛》2012,(26):148-149
网络时代,舆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对地方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青岛种树事件"、"什邡事件"、"启东事件"等为代表的地方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汲取经验教训、准确分析原因、遵循传播规律、加强民众沟通,预防、应对并修复舆情,提高危机应对与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闹大"是民众社会抗争的常见策略,而"化小"则是地方政府与之博弈的常用方法,是由非制度化公众参与引发的策略性政府回应。二者虽然在形式上是对抗博弈,但实质上是合作博弈,最终可能演化为官民之间心照不宣的安排。"闹大"与"化小"是转型期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治理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的社会治理能力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在网络时代,政务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闹大"的惯用工具,而地方政府回应中的利益补偿则是"化小"的重要手段。从博弈本质看,"网络闹大"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是权力约束条件下民众对政策议程设置权的争夺;"舆情化小"则主要围绕网络舆情的降温展开,是地方政府在能力约束下对治理压力的规避。从博弈过程看,民众如何将舆论发展为网络舆情进而吸引政府注意力、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来自舆论和上级的双重压力、"双弱"格局下民众和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妥协与合作构成了政务网络舆情回应中官民博弈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0.
史国君 《群众》2014,(5):57-58
<正>据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去年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我国总体社会信任水平统计得分为59.7分,低于60分的信任危机警戒线。古罗马政论家塔西佗说:"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西方政治学把这种公众不信任政府时,政府无论怎样做都会受到质疑和批评的现象称为"塔西佗陷阱"。近年来"躲猫猫"、"瘦肉精"、"悬浮照"等公共危机事件和"瓮安事件"、"乌坎事件"、茂名PX事件等群体性事件的接连发生,表明政府公信力正面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