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20,(16)
正林栋:他从太行山里走来林栋,原名林良德,1923年出生在台湾台南县台南府新化镇,原籍福建龙溪。林栋的祖父当年只身迁移到台湾,在新化开了一家杂货店,因经营有方,生意做得不错,传到林栋父亲这一代,家境算是小康人家。林栋有弟兄姐妹7个,他排行老二。林栋上的小学是公学校。日据时期,实行区别教育,  相似文献   

2.
《台声》2020,(7)
正林思平,原名卢道龙,台湾嘉义县大林镇人,1917年7月出生,祖籍福建。他自幼聪明好学,富有正义感。受父祖辈的影响,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根在福建,是日本人霸占了台湾,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台湾公学校毕业后他考入台湾嘉义中学,是该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这件事当时在台湾曾引起过轰动,因为那时,  相似文献   

3.
《台声》2020,(2)
正事业在这里,家人在这里,朋友圈也在这里。黄向阳说:"待得住的地方才是好地方,闽南就是这样的好地方。"关于他黄向阳,来自台湾高雄70后青年,狼群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向阳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公司的起步也是在台湾,2014年的一次机缘巧合,祖籍厦门的他将公司带到了泉州市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之一的晋江洪山文创园区,园区所在的城市聚焦工业设计、文创研发、创新创业等功能,让黄向阳找到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0,(2)
正帮助云南农民这件事,这曾经是父亲的愿望,如今,也成了我的事业主线。"来了就真的不愿意走。"他认为,两岸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隔阂,只要台湾青年肯踏出第一步,一定可以在这片创业热土上有所收获。关于他罗杰翰,80后台湾台北人。2017年通过福州仓山区彩虹桥台湾青年创业孵化器进驻大陆。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  相似文献   

5.
王培珊  蒋碧辉 《台声》2014,(9):94-95
1999年的时候,林爸爸和林伯父为了生意上的原因从澳门搬到台湾定居。林爸爸祖籍在厦门,林妈妈则是山西太原人,林家很多亲戚在大陆各地生活,林鹏6岁前也曾有很长时间在大陆生活。种种背景之下,林鹏对大陆高校在台湾招生的事情一直都有关注。刚刚进入初中读书不久的林鹏,在物理课上第一次接触光学知识就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津大学原名“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资历比清华和北大还要“老”一些。与建筑专业相同,“天大”的光学学科实力,在国内排名第二,在国际上也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高县文江镇石龙村新兴组59岁的村民段家明经历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旅程:辗转香港, 飞赴台湾,继承素未谋面的去台亲人段家林多达36万台币的抚慰金, 了却段家林回报亲人的遗愿。当段家明在台湾南投县从台湾张白初律师手中接过抚慰金时,老人的眼泪涌了出来。斯人已去,睹物恩情,老人喃喃地说着:"哥哥, 我来了,你的兄弟来了……" 至此,这笔从2003年8月就开始期盼亲人的遗产金结束了千日漂泊, 终于叶落归根,找到了归宿。  相似文献   

7.
<正>年轻帅气、温文尔雅,是台湾专才杨哲安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1979年出生的杨哲安,来自台湾高雄,任职于平潭交通投资集团。他称自己是个"不安分"的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台湾、香港、旧金山、厦门、平潭等地"漂流"过。26日,在忙碌的工作中,他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在平潭创业、生活的故事。结缘,让他选择"共同家园""在来到平潭前,我一直‘不安分’,走过很多地方。"杨哲安说。2004年,杨哲安从台湾政治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旧金山英特尔公司做市场营销工作。然而,由于奶奶生病,他辞职回台湾照顾奶奶。2005年,他又到香港一家私人银行工作,帮助一些高  相似文献   

8.
在1996年北京召开的两岸“台湾文学研讨会” 上,台湾代表团来了不少出身历史系的学者.反观大陆,清一色是出自中文系.在台湾代表中,东海大学历史系林载爵教授是引人瞩目的一位.他在会上发表的论文《不同的心灵,不同的想象——1934——1935年间台湾文艺界的复  相似文献   

9.
廖清华 《两岸关系》2014,(11):57-58
<正>85岁,本为迟暮之年,台湾"归来"的老兵周后林却思维清晰,声亮如洪。周后林说,结发妻子悉心相伴,儿孙孝顺,过得舒心,精神自然就好。回想昔日"回乡路",长达30多年的守望,他感慨"天伦之乐"来之不易。少小离家参军,一别竟是30多年周后林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什邡县四平乡一村(现为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共和村),20岁出头时,血气方刚的他应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离乡从戎的征程。"作为炮兵,我们往往最后撤退。虽然很危险,但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回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情  相似文献   

10.
<正>1984年,在我做了林耀华先生的博士候选人以后,似乎研究的兴趣很快从中国西南山地民族转向了汉人社会。之前我就知道他的书房里有一本墨绿皮的精装英文版《金翼》(1947/48),后来我借阅时,发现还有宋和的台湾繁体字中译本《金翅》,这当然是同一本书的不同文本。在笔者多次访问"金翼"黄村田野调查间隙,我时而拜访林先生,一同核对现实和  相似文献   

11.
正提到台湾,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美食。在常州,就有这样一位来自台湾的"吃货"。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批来大陆淘金的台商之一,近30年来他专注于做台湾美食,从蛋糕到奶茶,再到台湾水果,为台湾食品风靡常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常州百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12.
吴薇 《两岸关系》2014,(5):55-58
<正>台湾知名导演蔡岳勋曾说过,"你可以没有经验,但是一定要有那个心,而且诚意是支撑你能否做下去的主要原因"。可能正是记者的诚意打动了他,几番约访后,他终于同意挤出两个小时,在台湾最南部的垦丁接受采访。在这样一个充满浪漫风情的地方采访台湾的"偶像剧教父",实在是一种机缘巧合。  相似文献   

13.
梦幻银杏村     
<正>远远望去,一片片银杏树林错落有致,将整个村子拥抱其间,每户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银杏树,真真正正一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和谐景致。整个村子拥小小的银杏谐景致。云南高黎贡山的云雾深处,有一个名为"江东"的古村落。村里的房前屋后,生长着大片拥有几百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江东村的古银杏数量之多、面积之广,令人惊叹不已,"银杏村"的美名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14.
<正>1988年之前,陈映真一直是台湾思想界引领风骚的人物,1988年之后,由于他出任刚成立的"中国统一联盟"的创盟主席,从此备受批评与冷落,以至于台湾新世代的"新种族"可能完全不知道他的存在。其实,台湾的"新种族"是1989年之后弥漫于台湾的"反中"气氛所创造出的,虽然"政治上有中性化的倾向",骨子里还是台湾长期"反共亲美"教育下的"成品"。作者作为新种族之一,能够在赵刚的  相似文献   

15.
陈正雄,1935年生于台北,是台湾推展抽象绘画的先驱,他将抽象艺术的种子散播在台湾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且蔚然有成,对台湾现代艺术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陈正雄在现代绘画创作及理论上耕耘研究逾50年,享誉艺坛,是台湾抽象派的大师级人物,曾创立现代画学会及台北艺术家联谊会,并获选为理事长。有人称他为"台湾抽象绘画推手"、"台湾抽象绘画教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17)
正在成长中做好选择钱炜安的父亲是跟随着爷爷从大陆到台湾,但是他对那些事情已经慢慢淡忘了。本来生活在眷村的家庭,因为爷爷遭遇事故而被国民党当局开除出军队,所以,钱炜安成长的环境也就离开了眷村。钱炜安1981年出生在台湾。在那个"升学主义"的年代,钱炜安高中考了很多次才有学校录取,后来还被留级一年。他在大学期间学的是摄影,可是,还没有念完书就因为在杂志社打工旷课过多最后被退学,然后,他就直接服役了。  相似文献   

17.
正他,揭露"台独"的假面目,愿维护台湾利益充当两岸的谈判代表。在台湾问题上,李敖是一个坚定的统派,主张两岸举行和平谈判,支持统一,支持"一国两制"——李敖反对"台独"旗帜鲜明。记得他的一首七言诗《台湾无处不中国》是这样写的:"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他说:"我早就讲过嘛,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国民党到  相似文献   

18.
孙立极 《两岸关系》2010,(11):46-47
<正>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胡适一生颠沛起伏。台湾是他的初始,也是他的结束——1893年,两岁的胡适随母亲探望到台湾任职的父亲胡传,短暂两年的团聚日子,父亲教他识字、为他启蒙;1958年,胡适从美抵台,就任"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院长,4年后,心脏病猝发离世,安葬在"中研院"对面的山坡上。  相似文献   

19.
胡进文 《台声》2000,(10):43-44
1998年 7月 18日,福建东山县康美村村民林平收到一封台湾来信。林平心生疑惑:自己年过半百,从未有台湾亲戚朋友,何来台湾来信?再看一下信封、地址和收信人准确无误,白纸黑字,岂能有假?!拆开信封一看,林平更是一头雾水,寄信人林鑫,信中称呼林平为儿子,并极尽为父之情。林平为此一夜辗转难眠。第二天一早,他便拿着这封台湾来信到东山县台办要求协查。县台办联络科陈科长在问明缘由后,翻遍了所有东山籍台胞档案和底册,就是查无林鑫此人。毕竟陈科长从事对台工作 10多年,凭他直觉,这并非一封普通的台湾来信,信中必有一段隐情…  相似文献   

20.
文学原是“乡姑娘”。她从一族一乡的地方走出来,汇入世界文学之林,自然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孙健忠创作中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和土家族民族风味。作家说,他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文学与乡土》,载《湘江文艺》八一年第五期)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