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裘真 《学理论》2008,(3):66-67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得知,先秦以前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为肃慎、’7岁貊、东胡三大族系,其中涉貊族人便游牧、定居于包括哈尔滨地区在内的松嫩平原上。在《毛诗》、《周礼》、《逸周书》、《苟子》、《墨子》、《史记》等诸多典籍中,均有关于[氵岁]貊、貊、发人的记载,有的还将其称为“东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貊是由涉族和貊族融合而成,是一“原事畜牧兼渔猎”的民族,后在北迁殷人的影响下逐步转变为农牧民族。  相似文献   

2.
从北方渔猎民族早期生存的手段,猎取野生动物的方式方法,来研究探讨北方渔猎民族原生态的食物采集活动,活动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分配方式等,使这种原始的生活手段为现代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王伟 《学理论》2012,(33):167-169
匈奴人将众多游牧部落统一起来,把游牧社会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建立了游牧国家政权。"游牧国家"这种比部落更高级的社会组织形式,让松散的游牧社会变得更加有组织,国家战斗力更强。与此同时,高度统一的国家政权使得匈奴国家内部必须放弃很多游牧经济的特色,与游牧经济的生产规律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尤其是公元前二世纪末,匈奴国家因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进行北迁,在漠北频遭的天灾也因此不仅是天灾。在灾害频繁的打击下,匈奴内部的部落、属国开始纷纷逃离反抗,并最终导致匈奴国家的瓦解。文章旨在阐述草原自然环境对匈奴国家这种高级组织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去年7月30日。长期淹没无闻的“鲜卑石室”,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被意外地发现。这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史学界。有人认为,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长城以北地区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为史学界进一步研究鲜卑史乃至北方民族史,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拉开历史的大幕,人们看到一千五百多年前,上演着一出威武雄壮的戏剧:鲜卑,一个英雄的游猎民族,崛起于东北大兴安岭,越过雄伟的万里长城,跨过九曲黄河,驰骋于中原大地,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历一百四十八年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于洪 《学理论》2013,(10):56-60
北京位于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与东西走向的军都山交汇处,其下与华北大平原结合,是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一区域同时也是多民族交汇、互动、冲突、融合的地带。历史上,这里曾是山戎、匈奴、鲜卑、奚、靺鞨、室韦、高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经营和活动的区域,使得形形色色的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森林游猎文化融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统一的中华文化。民族互动促进并完成了以中原华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它不仅滋养了不同民族的共存、赢得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还维系了民族团结、国家独立与统一,是推进民族进步、发展与繁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中国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杨岚 《各界》2008,(9):57-59
显赫的家世   独孤氏(553~602),名伽罗,祖籍云中(令大同),寄籍洛阳,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七女.   独孤氏是隋文帝的老婆.   她很有"旺夫运",这可能与她显赫的家世有关.独孤氏的祖先来自漠北的鲜卑族,后随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最终定居在中原境内.……  相似文献   

7.
作为立国二百年之久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辽代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军事制度,对内行使镇压各民族反抗,维护统治秩序的职责,对外以镇抚四邻,开疆扩土为本职。从这一点上来看,辽代军制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并无差异。但由于辽朝是由契丹游牧民族所建立,加之其统治区域广阔,境内民族庞杂,所以辽代的军事制度既有继承契丹族游牧、渔猎文化传统的一面,又有适应本国具体国情的一面。如部族、宫卫军之设是为前者,又如汉军、属国军之设是为后者。因此在长达二百余年的时间里得以国运延续,成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王朝。  相似文献   

8.
黄岚  陈治平 《民主》2009,(7):34-36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国古代的汉族、肃慎、夫余、高句丽、棘韬、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等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他们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动地记录着这一地区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各民族的文化遗存、风俗习惯交相辉映,互增华彩。构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更好地搜集、保藏、  相似文献   

9.
长达200余年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现邯郸市辖的临漳、磁县一带就是当时民族大融合的中心之一邺城。当年来自北方的鲜卑等游牧民族和中原的汉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共同创适中华文化,兰陵王和《兰陵王入阵曲》便是其中之一。兰陵王,名高肃,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之孙、文襄皇帝高澄之三子,祖籍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是汉化的鲜卑族人(或鲜卑化的汉人)。他自幼勇冠三军,公元560年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被称为兰陵王。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临阵时常感到不足以威敌。为此,他请画师绘制了许多副可怕的面具,当时称为“大面”,出战时戴在脸上,威震敌胆。后来这竟发展成为舞台上的脸谱艺术,至今仍在冀南一带农村广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有着丰富的纹饰文化,是在原始渔猎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和萨满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是极具民族性、地方性的东北亚狩猎民族纹饰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李亚平 《各界》2008,(10):50-52
在皇太极著名的崇德五宫中,位居第五位的永福宫庄妃,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她在娘家的蒙古名字叫布木布泰.有人认为和喇嘛教教义有关,含有"出世之人"的意思;还有一种看法则认为,布木布泰是当时蒙古人用来装东西的大口袋,是很重要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用粗制毛线编织而成.从当时游牧渔猎民族的习俗上判断,后一种可能性似乎更大,姑且存疑.布木布泰嫁给争太极是在公元1625年即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的二月初二日.当时,她是虚岁13岁.她的丈夫皇太极比她大21岁,时年34岁.……  相似文献   

12.
慕客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燕的奠基者.史称他"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究其一生,平内乱、败后赵、破高丽、统三部,屡破强敌,成为前燕政权的奠基者,慕容鲜卑也成为最先走出东北、入主中原的东北古族.  相似文献   

13.
郑毅 《学理论》2013,(23):246-247
契丹民族建国后,统治者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传统游牧习俗,而辽朝统治集团一年四时往返迁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障游牧集团的供给,这就不能不对辽代人口与户籍、赋税和劳役制度等社会经济领域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
鄂伦春族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从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时刻注意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文化,包括渔猎文化、居住文化、图腾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这些传统的伦理文化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鄂伦春族的"适度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当今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4)
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但对其保护、传播和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趋势下,加大数字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是增强传播效果的有效路径。本文从基于数字化传播的技术层、实现多元传播的媒介层、打造产业闭环的产品层三个方面,对开展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技术支撑、媒介呈现和产业链条进行深入思考,力图建构文化共同体,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众多的民族和漫长的边界。在北方,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先治国安邦使用的主要措施是两种:一是靠修筑万里长城将农耕经济区域与游牧经济区域隔离的办法,分而治之;二是在东北和西北,靠长期大规模驻扎军队‘“屯垦戍边”来发展经济、巩固边疆。后一种办法也为共产党人建设新中国所沿用(在新疆和黑龙江等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北疆地区的经济带有浓厚的“屯垦经济”特点。南方则不同。虽然中央政府也曾数次征调军队屯垦戍边,由于南方多山,有南岭和云贵高原,交通不便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无路无以运粮,无粮则大军难以…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支撑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构筑未来美好家园的信心和理念。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化自信也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和底气。立足东北区域文化优势,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样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命题,也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任务。东北区域大部分城市选择“文化城市”的战略,在城市更新和转型过程中,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转变,推动文化赋能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刘宗铭 《学理论》2013,(9):145-146
鲜卑族起于密林深处的大兴安岭,是统一中原的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曾经占有显赫的历史地位,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鲜卑"一词的含义表达了古鲜卑族期待"吉祥、美好"的理想,主要介绍了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尹忠华 《侨园》2020,(2):38-39
歘(chuā)嘎拉哈是锡伯族的一种传统游戏。嘎拉哈,是锡伯族语"嘎尔出哈"的汉译谐音,"嘎拉哈"汉意为拐子,学名为"髌骨",即羊、猪等动物后腿的踝骨中间活动的骨头。实际上,早在北魏时期,鲜卑人(锡伯族的先人)已将"嘎拉哈"用于民间游戏、军事战术模拟演习或作殉葬品。当时,鲜卑已统治中国黄河以北,"嘎拉哈"成为北方各民族的一种游戏器具。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汉族等都把"嘎拉哈"作为民间游戏的器具,其玩者多为儿童和妇女。  相似文献   

20.
徐祝申 《学理论》2023,(3):51-54
日伪殖民统治东北时期,在经济上实施严酷的统制政策,目的就是要把东北经济纳入日本的战争体系中,扩大侵略权益,独霸中国。日伪经济统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挤压了东北民族经济的生存空间,使民族工商业迅速衰落,东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加剧了东北殖民化进程,使东北完全沦为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战略物资供应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