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另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前者极力推崇,而对后者则无情拒斥。卢卡奇、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列斐伏尔等都从各自不同角度批判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认为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个病态的富裕社会。但同时,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认为机器可以直接创造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过时了。这样,异化理论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世界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列斐伏尔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的时代,具有其不同的命运、影响与形象。列斐伏尔在中国经历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到日常生活批判家再到后现代都市思想家的角色嬗变。这个过程既与他个人的思想演变不可分割,也与西方、特别是英语世界的法国理论的生产与传播影响联系在一起,更与中国发展道路这个根本事情密切相关。列斐伏尔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运用与可能生产的历史,具有双重性的含义。这就是,一方面通过列斐伏尔的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发展变化的经验也有助于深化研究列斐伏尔思想。中国当下城市化发展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列斐伏尔的问题式启发与方法论的帮助;另一方面,对列斐伏尔的研究也需要"中国化",而且正在"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设有自己政治与民族历史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空间!这是列斐伏尔思想在中国再生产的最重要的可能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对古典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劳动异化批判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文化异化批判,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而列斐伏尔的消费受控制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公共生活领域理论,则是这个转向中的最重要代表.研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对于全面认识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一兵 《理论探讨》2024,(1):111-121+2
列斐伏尔在早期原创性地提出“日常生活批判”,实现了异化理论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他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逻辑向空间生产逻辑的转换。其原创性的“应该-现有悖反”的逻辑批判构序包含以下内在线索:总体人的人本主义一般价值悬设中的张力原则与异化-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作为人的本真性需要-欲望的存在论与消费异化批判理论;人对自然关系上的非征服的取用观与支配自然的生产异化逻辑;诗性创制的总体实践观与停留于生产制作中的占有性实践;人的诗性(节日)生活活动瞬间与实体性物像和凝固化结构;关系生成场境存在意义的空间使用与变卖性交换和抽象性空间理论;基于生命本有时间节奏与劳作和金钱时间的节奏观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率先开启了城市理论的空间转向。他以三元辩证法为哲学方法论基础,分析了城市空间的三种形态,即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认为城市空间是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三维统一体。列斐伏尔从微观的日常生活角度展开的城市空间理论建构,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贡献,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空间公平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列斐伏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空间的生产》,他晚年致力于对空间的批判,从空间的角度重新阐释辩证法,形成了三维辩证法模式;提出以土地及其对土地的投资进行的生产等等是资本增值的第二个循环,从而超越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又避免了还原论者的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空间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旨在扬弃资本主义的量化的、碎片化的和均质化的空间,建立社会主义差异化的、多元化的和异质化的空间,这既是列斐伏尔的政治诉求,也是他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与个体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维度,日常生活领域一直因遭受传统形而上学的话语遮蔽而失语。但就现代思想史的追溯来看,日常生活观念早已通过人类的理性发展而有所显露。在二十世纪中叶后,列斐伏尔系统建构起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但此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方面受到了来自传统诸如实证主义范式及经典批判理论的局限,另一方面,受到了晚近的后现代理论的解构挑战。历史地把握其发展脉络,捕捉其发展趋势背后的危机将是真正理解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邓久芳 《学理论》2013,(7):30-32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重要工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等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借以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文化批判,而且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斗争需要从不同角度发展创新了这一理论,力图概述他们的异化理论,厘清发展脉络,比较同异,评析得失,以便找到一条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克服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姚顺良 《理论探讨》2007,13(6):38-41
关于"异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界已进行过长期和广泛的研究,但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对"异化"范畴和"异化"理论形成过程的全面梳理,可以更为深入地揭示马克思接受"异化"理论的具体语境,特别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演化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以前"异化"经历了从"经济的日常观念"到"社会—价值的概念"再到"哲学的范畴—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化。对马克思产生直接影响的是黑格尔和布鲁诺.鲍威尔,特别是费尔巴哈和赫斯的异化理论。马克思从异化思想萌芽到自己独特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并非单纯外部语境的产物,而主要是其实践批判不断深化(宗教和哲学批判—国家和法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理论上对异化根源不断追问(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经济即财产异化—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吴宁 《理论视野》2009,(4):20-23
法国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从自己的独特视角探讨国家理论。列斐伏尔提出“国家是从事欺骗活动的场所”,当今社会是国家“控制消费的官僚社会”,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是文化革命。列斐伏尔对国家空间的分析展示了当代社会诸多领域的新变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从人的本质及异化的角度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他认为,异化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对生产性潜能这一人的本质的否定;社会主义是对人的异化的扬弃;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异化的。在对道德和资本主义现实批判的意义上,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然而,他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的理解是片面的,有意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进程;由于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他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吕悠  左唯 《学理论》2012,(29):49-50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针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异化现象加以批判与反思。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异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认清客观现实,才能积极地创造消除异化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1)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异化理论中阐述了劳动产品、劳动关系、劳动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条件下,出现了异化,进而使"人"失去自由,由此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内在悖论。其后,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这些理论对于正确理解和客观分析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现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切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消除病态消费现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其哲学中占有根本地位,异化或者说是劳动的异化这一问题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始终,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解决异化问题在于废除私有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从社会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一角度出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合作,在于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公平原则,资本主义对于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违反了公平原则,因此导致了异化问题的产生,只有将公平原则作为发展政治和经济的基本原则,人的异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9,(12)
马克思科技批判思想并非对科技本身的批判,而是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马克思在其异化理论中批判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劳动者造成的异化问题。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劳动者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对劳动者肉体的摧残和对精神的异化。深刻理解马克思这一思想,对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应对科技异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32年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题名)首次公开出版,遂及在正在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引发了解读热潮。其中,以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梅洛-庞蒂的解读,构成了对“巴黎手稿”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之主要蓝图。本文认为,其基本特点包括:在具体-总体中,强调“总体的人”(total man)的“自然”与“历史”的“生成”过程,也即人的“存在的”属性,这种存在的属性,换言之,就是行动的哲学或曰立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存在的哲学”(existenti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7.
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的活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分析,当下全球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的异化导致人的尺度的丧失和物的世界的野蛮扩张;交往的异化产生了"物化"的意识;需要的异化刺激并放大了人的虚假需要;消费的异化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引发生态危机。用马克思异化理论揭示全球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马克思逝世后近半个世纪才面世,但其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起步于主体能动性,通过对国民经济的批判得出人的类本质异化和复归的批判逻辑。旨在通过阐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对于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教育异化问题也随之产生,使得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发生了变化。在分析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为指导,通过消除物对人的统治,确立合理的主客体关系和认识教育的价值来对教育异化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西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他结合黑格尔的思想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发展,他认为物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方面,还表现在文化领域。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分析,对比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着重从概念、批判重点、角度和途径上揭示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