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改良还是革命?》中,卢森堡有力地反击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趋于缓和的迷思。直至今日,资本主义不断的经济危机及其总体性危机一再地印证了卢森堡的判断并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衰亡命运。卢森堡对伯恩施坦错误根源的揭示,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审视当前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卢森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理论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柱,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分野,辩证认识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相似文献   

2.
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韬先生说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其“最后遗言”是“放弃革命”,并首倡“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这都不符合历史事实。他据此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新正统说”也是不能成立的。不能混淆恩格斯与伯恩施坦的原则区别,当年对伯恩施坦的批判,其维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革命精神的性质是不能否定的,当然这并不排斥今天对此有进一步的认识。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作抽象的价值评估。肯定社会民主主义在当今新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正确的,但进而肯定其在“战争与革命”年代的作用,并否定共产党人当年的革命路线,则是错误的。“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民主模式”,对其参考借鉴有必要,顶礼膜拜不值得,迷信照抄更有害。中国的前途不能寄托于某种“模式”,而在于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广泛借鉴、坚持走自己的路”,继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3.
伯恩施坦的议会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他的渐进改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卢森堡尖锐地批评伯恩施坦"议会迷"的思想,并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实现议会社会主义的主要手段对其思想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0,(9)
第二国际理论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基于对所处时代的不同认识及对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不同理解,在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问题上存在理论分歧。考茨基在《疑问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中,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判断问题的分析,回应并批判伯恩施坦的改良社会主义观。探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为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周文勇 《党政论坛》2008,(16):13-13
解放思想,是指从什么样的思维定式,特别是从既定的束缚革命成功,或者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或者社会进一步和谐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思想要从走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中心城市武装起义道路夺取革命胜利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1978年,我们的思想要从“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6.
列宁主张建立一个集中的精英党而非松散的党、全民的党,他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正是通过对伯恩施坦的全民党、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改良党的理论进行批判而体现出来的.他在批判伯恩施坦政党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论,深入研究此理论,对我们当今的政党建设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改良是人类社会中的常见现象,它是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形式。人类的历史就是在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交互作用下不断前进的。由于以往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彻底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舆论界对革命的宣传多一些,这无疑是应该的。但是,人们往往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凡是改良都是不好的。这种看法是有片面性的。为此,我们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考茨基对伯恩施坦既有过沉默,退让,又有言辞激烈的批评。伯恩施坦从劳动价值论入手,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否定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质疑"崩溃论"、"剥夺论"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进而否定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考茨基与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了解考茨基和伯恩施坦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争论,对于我们了解全球性金融危机,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论精髓,更好地指导当今经济建设的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要改良还是要革命?为此争论不休。实际上,这不是二选一问题,而是既要改良,又要革命,革命引起改良,改良又为革命作量变积累,二者是相互联系,共同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重要动力。但是,近代中国最后还是只能选择革命,因为:第一,社会制度初期、中期改良大多数都能成功,但社会制度末期改良大都会失败;第二,在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转变中一般需采用革命或战争方式;第三,清朝是中国君主专制顶峰,发生革命是自然;第四,清朝是少数民族掌权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必会导致革命爆发;第五,清末改良以不推翻旧制为前提,注定会失败;第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更容易引发革命;第八,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才能消除封建根基,避免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和振兴。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5)
伯恩施坦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著名的理论家,其修正主义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伯恩施坦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入手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并挖掘出其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回顾了《伯恩施坦与考茨基通信集》的出版过程,对已出版的三卷通信集从数量上进行了统计,并根据通信频率将两人的关系划分为四个时期:合作期、分歧期、冰冻期和恢复期。文章最后从伯恩施坦与考茨基之争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的形成两个方面来说明通信集出版意义,即它打破了以往学界对两人思想的传统理解,同时对于推进伯恩施坦和考茨基思想的研究将产生实质性影响。对通信集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将成为今后我国学术界关于伯恩施坦和考茨基思想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2.
建党90年来,我们党相继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建设的道路,现在又在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杨永生 《理论导刊》2007,1(1):58-60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20世纪20年代,党领导人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推动了城市改革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中央历史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新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时,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对未来的社会进行了许多研究和预测,提出了不少颇为新颖的见解。比如,他们认为,今后的社会,信息、知识、智力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人们文化科学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产业的发展有小型化、分散化的趋势;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必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可以直接利用和开发新技术而达到先进水平;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要有自信心,不要轻视自己的创造力,等等。这些观点对我们都是有启发的。因此,应当承认,这些论著是有价值的,我们要认真加以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但是,必须注意到,他们的社会政治观点,从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观与恩格斯的晚年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继承以往有关理论并加以扬弃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论,从社会基本矛盾的高度出发,精辟分析了社会革命的深层根源.指出了社会革命的任务和目标,为劳动阶级和全人类的最终解放指出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资产阶级理论的局限性,对于社会历史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恩格斯敏锐地洞察到了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新情况、新动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观点,并长远地影响了现实的无产阶级运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世界性的客观存在,在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图景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式,也有别于苏联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是一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契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道路的神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逆转了社会主义的境遇,开启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境界;回应了全球发展的难题,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要着重协调好伟大革命与自我革命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社会发展与人民主体相统一、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帝国主义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伯恩施坦提出修正主义观点,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伯恩施坦的观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倍倍尔对伯恩施坦的观点作了全面的批判,试图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他的批判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从而没有能够阻止修正主义思潮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修正主义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创新,但修正主义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使他的理论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革命的道路与苏东国家不同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全世界几乎独一无二的漫长革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革命性改造。虽然,苏联和东欧地区也曾经与中国一样,走过社会主义道路,但中国革命的道路与这些国家并不相同。苏联和东欧国家在革命之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脱离了农业社会,而中国革命则是在农业社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中国革命的道路具有与苏东国家不同的鲜明特  相似文献   

19.
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1932)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颇具争议性的焦点人物。关于"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或重新思考并发展’、‘或修正并叛离’"的理论争论和学术探讨从未停止过,并在历史更迭的不同环境与形势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评判。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界对伯恩施坦及其思想研究的学术史,对于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继续推进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批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的浪潮正在奔腾向前。人们都在参加改革,也在议论改革。议论最多的是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许多人担心改革会不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常常听到的姓“社”还是姓“资”、前进还是倒退的议论。显然,这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亟需回答的问题。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此,改革也是深刻的革命。但它与我们过去反对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反对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其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仅不推翻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要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