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3款b项规定了条约解释的嗣后实践,但并未规定其在条约解释中的一般性适用规则,同时国际社会中众多多边条约面临须对原条约条文加以变动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因此嗣后实践将会在现阶段条约解释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作为中国与其他WTO成员达成合意的嗣后实践,并未对WTO协定产生任何修改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泓宇 《学理论》2013,(15):103-105
国际条约是国际法最重要的渊源之一,大量国际条约的存在构成了国际法体系的基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间的交往日渐频繁,我国所加入的国际条约日益增多。在适用条约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条约与本国法规定相冲突的地方。因此,研究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问题,既是国际交往的需要也具有理论上的实际意义。旨在研究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的法律规制以及具体案例,并对我国立法不完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坚决反对悍然进行了核试验,伊朗坚持自己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和平利用核能正面临巨大挑战在不少国家对核能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大氛围中,由于核能的和平利用与核扩散的密切联系,再加上朝鲜和伊朗核问题此起彼伏引发的紧张,国际社会各方一直在努力寻求应对核扩散挑战之策。《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面临挑战核不扩散条约是有核缔约国和无核缔约国达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根据该条  相似文献   

4.
不同层次的国际人权条约都规定,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享有被告知的权利、审前拘禁者的权利、申请人身保护令状的权利和非法逮捕或拘禁的受害者获得赔偿的权利。规定上述四项权利的相关条款存在用语模糊、抽象等问题。国际人权监督机构虽然在处理来文申诉的案件中能够对其中有歧义的用语进行解释,但它们不想也不可能确定统一适用的具体标准。在保障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的权利的实践中,缔约国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5.
防止核扩散是多年来国际军备 控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国际安全与稳定。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要求裁减并销毁核武器,防止核战争,氢核能用于和平目的,使其真正造福人类。 今年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生效30周年。它是国际防核扩散法律体制的支柱,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拥有成员国最多的国际裁军协议,目前已有187个缔约国。 4月24日至5月19日,该条约缔约国第六次审议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这是名噪一时的1995年“条约审议与延长大会”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以来的第一次审议…  相似文献   

6.
9月10日,第五十届联合国大会续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是当前国际军控领域乃至国际事务中的一件大事。尽管条约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对促进核裁军及防止核扩散,加强国际和平与地区安全,增进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国家之间的信任均有积极作用。条约的根本目的是禁止缔约国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任何地方进行任何核爆炸。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核武器国家,自始至终地参与了条约的讨论和谈判,并在谈判中作出了重要的妥协和让步,为如期完成谈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企业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管理学的研究热点,竞争优势主流观点存在着核心刚性缺陷、知识刚性缺陷、内部性缺陷、复制性缺陷,而演化理论可以很好的通过惯例、搜寻、创新、技术变迁、制度环境、竞争方面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并弥补竞争优势主流观点观点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行政法解释发生的条件是指行政法解释活动所存在的场合和范围,也即在那些领域存在着解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由于行政法适用过程的二元结构,对行政法的解释发生的场合也相应地出现行政机关的解释与司法机关的解释两种形态。但是两者的法律效力却是不同的,行政机关的解释只具有先定力和相对效力,而司法机关的解释则具有最终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正式有效的法律解释是法的渊源和表现形式,在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法律解释在适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宪法解释不仅至今未见,且缺乏具体程序规定;立法解释的数量少,权利机关也没有切实担当起解释法律的重任;司法解释主体的多元化及权限范围不清,造成部分司法解释在事实上行使造法职能;部分行政解释与法律精神相背离,部门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地方解释不仅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程序规定,而且具有地方利益的色彩等。因此,寻找上述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解决的基本路径和对策,对于完善法律解释制度和增强适用中的合法与有效性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岚岚 《学理论》2013,(16):119-120
香港回归后,开始实行"二元制的基本法解释机制",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机制至今未能完全与香港地区的司法体制相契合。究其原因,内地和香港地区在宪政文化、法律思维模式、解释观念以及解释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不同甚至是冲突,探析全国人大常委会和香港法院对基本法解释冲突的原因,进而谋求解决冲突,使得两种法律解释体制实现更好的衔接和结合,加强两地宪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特色的解释机制至今未能完全与香港地区的司法体制相契合。  相似文献   

11.
牟洪仲  吕立艳 《学理论》2013,(9):127-129
从演化的视角对纳什均衡所在的策略空间做了一个观察,认为纳什均衡所在的策略空间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源于策略空间本身的变化而不是决策,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类比对此给出了一种解释。通过"囚徒困境"中策略空间的演化进一步说明了演化的必然性,同时得到决策是基于所处的策略空间演化过程中的位置的结论,相应的策略空间中的某个纳什均衡并不能成为一种持续的决策所依赖的均衡。  相似文献   

12.
风险社会中,刑事立法的预防性转型与刑法体系的功能性发展,以及司法实践对刑事政策作为解释依据的过度依赖,致使刑法目的解释深陷适用立场混乱、适用位阶不明之困局,而现有解决方案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方向宽泛,难以有效处理上述问题。明晰立场和位阶是规范刑法目的解释现实适用、推进刑事立法与司法的体系性协调和前瞻性发展之重点。应当重视风险社会的观察视角,厘定风险社会只能有限推进刑法目的解释功能化发展的背景态势,在此基础上,明确刑法目的解释适用立场应是主观的客观解释论和关联刑法规范目的的实质解释论。同时确立其适用位阶应是在合目的性理念下,文义解释属于解释的起点,其他解释方法依照解释对象具体选择;在刑法规范的可能文义范畴内,需要适用目的解释且满足合宪性要领时,其具备效力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段涛 《理论探索》2006,(4):147-149
国际条约在国内法中的效力和适用是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国法律一般都承认国际条约在国内法中的效力,但同时还存在着如何在该国国内法中适用国际条约规则的问题。对此,虽然理论争议很大,但在各国实践中,解决方法大体相同。我国在实践中虽然已形成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但仍存在宪法性规范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迄今为止关于国际商事合同最重要的国际条约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条约之一,其中关于适用主体的规定体现了条约制定者无与伦比的智慧,以期该条约能在最大范围内被采用,来促进国际商事合同领域的统一化。尽管《条约》有着崇高的统一目标和广泛的影响力,但其中有些规定仍有局限性,选取《公约》中关于适用主体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各国特别是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展开论述,以期我国相关主体在进行国际贸易等商事活动中援引条约时,避免因条约的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解释目的是为了保证刑法规范的正确适用。目前关于刑法解释的立场主要有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解释等。本文在对各种观点进行评析后指出:在刑法解释时作出符合公众常识的解释结论为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范式作为一种整体主义方法,受到以诺思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责难,认为他没有解决社会政治变革中“搭便车”问题,并借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这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超历史苛求.与一定经济关系互补的意识形态是解释“搭便车”问题的基础.意识形态嵌入人们的经济、政治关系,从而影响、促使人们摒弃“搭便车”行为.近年来演化博弈论的发展,为从微观上解释人们的利他主义行为如何产生与存在,从而解决社会政治变革中的搭便车问题提供了一种说明工具.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得出:在组群间冲突频繁的时期,高水平的利他主义得以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7.
吴秋萍 《学理论》2014,(1):120-122
我国现行法律解释体系下,立法解释本应居主导地位。现实运行中,立法解释的缺位和司法解释的越位,使得二者的角色与功能严重倒置,也引发了对立法解释存废的争议以及司法解释"立法化"的诟病。要调整二者在制度设计与现实运作上的偏差,可能的出路是,转变二者的定位与功能,突出司法解释的主导地位,立法解释转向对法律适用的监督,司法解释在具体与抽象解释暂时并存的进路上逐步向具体司法解释转变。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解释作为一种解释现象,存在于人类法律活动的各个领域。但是,不同领域的法律解释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特性。谁在解释法律实际上是法律解释主体的问题。对法律解释主体范围的界定取决于对法律解释场合的认识。对行政法的法律解释不仅存在于行政司法审查的过程中,也存在于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法官在行政诉讼的过程中解释行政法,公务员在法官解释行政法之前的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也在解释着行政法。  相似文献   

19.
晚近的国际投资条约,对最惠国条款的适用范围规定模糊,造成了发生纠纷时,最惠国待遇能否适用于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问题。在国际实践中,ICSID仲裁庭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只是对所涉基础条约条款的解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从理论上看,最惠国待遇适用于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时,难以判断两种争端解决机制的优劣,而且可能侵犯东道国的主权等问题。从国际法发展的趋势上看,保障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国际社会努力的目标之一,而最惠国待遇适用于投资争端的解决,会扩大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推进党内法规解释的规范化与法治化建设对完善我国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党内法规解释对填补党内法规漏洞、贯彻党内法规实施、精准党内法规适用以及密切党规国法衔接的价值日益凸显,创新其法治方式、融入其法治精神是实现党内法规规范化与法治化建设目标的微观要义。当前,我国党内法规解释规范化与法治化建设问题明显,存在体例形式混杂和权责归属分散等双重弊端。对此,需要从完善法规政策和优化机制设计两方面入手,规范党内法规解释工作程序与体例并明确其权责归属与监督,以实现党内法规解释规范化与法治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