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前,在某网站的讨论版上,有位网友写道:“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马振犊曾在‘国史馆’查阅蒋介石大溪档案,他看了不少戴笠与军统的文件,请大家注意留心看看他会写出些什么东西来。”看来,这位网友很了解马振犊在台湾“国史馆”查档的情况,也期待他研究的新成果。现在,答案终于出现了,这就是由大陆九州出版社刚刚出版的马振犊所著的《国民党特务活动史》,共计53万余字的一部论著。  相似文献   

2.
王丰 《同舟共进》2008,(12):56-58
【"中统":从"反共"到"反独"】"中统",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可谓国民党特务组织老牌中的老牌。1927年宁汉分裂,蒋介石为清理潜伏在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在党内成立特务组织。"中统"鼻祖陈立夫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蒋公曾去苏联,知道该国政治之运用甚详,而其调统组织之严密,实为安定内部之主要因素,因此,十六年清党之后,蒋公就要我在他所任部长的组织部之下.组织成立调查科。其主要任务为对付共产党的活动而制裁之。"  相似文献   

3.
《黄埔》2013,(3):44
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黄埔军校也随之结束了在大陆的最后一期——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黄埔军校史专家陈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档案资料,以及采访得来的数百名当事者的口述资料,以第二十三期学生的军校生活和起义为基本线索,于1992年写出此书并出版(当时书名为《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最后一期》),后多次在海内外印刷和再版。该书展现了大陆即将全部解放时国民党政府、黄埔军校的历史巨变和成都的社风  相似文献   

4.
戴墨斋 《春秋》2011,(1):25-27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一直酝酿着一个重大计划——反攻大陆。从那时起.他就连续不断地派遣小股武装特务到大陆袭扰:派遣多批量次的特工人员到大陆侦察军、政情报和进行破坏活动,为反攻大陆做准备工作。1965年.蒋介石错误地估计了大陆形势.认为这期间大陆正忙于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军、政防备松懈,反攻大陆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5.
沈放 《乡音》2011,(9):37-40
上海解放后,逃窜台湾的国民党当局趁新生革命政权刚刚建立、社会秩序混乱之机,采取种种阴谋手段,疯狂地进行破坏和捣乱。其中派遣特务潜来大陆,建立和架设秘密电台、刺探情报,为飞机轰炸指示目标,就是破坏活动的手段之一。上海公安机关针锋相对,与部队密切配合,迅速及时地摧毁了"国民党保密局独立台"等一批敌特潜伏电台,斩断了为敌机轰炸指示目标的黑手,保证了大  相似文献   

6.
熊坤静 《传承》2009,(7):22-24
中共中央正式决定,由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组成归中央"特科"直接领导的共产党特别小组,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内部开展工作。由李克农任组长,与"特科"情报科科长陈赓保持单线联系。李、钱、胡三人遂成为中国共产党插向国民党心脏的三把锋利的尖刀,被誉为"龙潭三杰"。  相似文献   

7.
刘统 《同舟共进》2008,(5):8-10
1946~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短短3年间,在军事上、经济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被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离大陆。时间过去了60年,国民党将领不断反思失去大陆的原因和教训,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段极为苦涩的回忆。一位台湾学者写了本厚厚的书《为什么失去大陆》,笔者也以此为题,探讨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传承》2006,(4):44-44
解放初期,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时在大陆留下一大批反革命分子,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进行种种破坏和捣乱活动.  相似文献   

9.
胡孝文 《同舟共进》2012,(10):73-74
岁月的长河有它的运行脉络,历史在今天呈现的风貌有它的必然。国民党作为一个百年老党,在大陆度过了54个春秋,统治中国长达22年,但在权力达到顶峰之时,它却轰然坍塌、黯然离去,彻底退出了中国大陆的政治舞台。试想,一个统一了全国、拥有最强大武装,且在抗战胜利后赢取了大量民心和声誉的国民党,为何在中共的人民战争面前迅速落败呢?为何人民战争具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国民党又为何如秋叶飘零,败落得如此彻底?  相似文献   

10.
《黄埔》2012,(3):50-51
《中国远征军》 方知今著江西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这是作家方知今的代表作。本书作者方知今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后裔,从小与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大量接触。在此基础上,他又采访了中国远征军将士的亲属子女,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此书,生动再现了七十年前太平洋战场中南半岛那段悲怆而激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理想,但反对五四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而自由主义派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边反击新儒家的文化批判,三方构成一出颇具复调色彩的文化论争,并对当代的台港思想界形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简析台湾“国安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安全局的概况及其社会地位台湾“国家安全局”于1954年10月建立,与台湾整个情治系统一样,是在国民党大陆时期的特务组织“军统”、“中统”的基础上编组演变而来.其历任局长为郑介民、陈大庆、夏季平、周中峰、王永澍、汪敬煦、宋心濂,现任局长殷宗文.  相似文献   

13.
1949年退踞台湾后,蒋介石在反思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垮台,以及在政治、经济、教育和外交等方面的全方位失帔时,认识到统治失败的关键在于国民党奉身的失败,因此,1950年7月22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召开临时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改造方案》,并于8月成立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开展国民党改造运动。其内容包括:一、重新确立国民党“革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共产党早期"情报四杰"中的钱壮飞、胡底、李克农三人的故事广为人知,而鲍君甫的经历却鲜为人知。他是我党在国民党特务机关里发展的第一位秘密情报员,他的情报工作经历如何?后来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鲍君甫的女儿鲍美云向记者讲述了父亲的特工生涯。"双面特工"1928年,在周恩来、陈赓等人的努力下,成功在国民党特务机关内发展了我党的第一个重要的"双面特工"——国民党驻沪特派员杨登瀛  相似文献   

15.
在2005年明媚的春光里,万物复苏,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史上封冻了近60年的坚冰也开始融化。继上月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的"破冰之旅"后,中国大陆又迎来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的"和平之旅"。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主席与连战先生的握手,可谓历史性的握手, 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三次握手。历史回到81年前,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台湾革命同盟会团结大陆台湾人抗日力量进行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斗争,同时在大后方开展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为唤起祖国民众对台湾回归的关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台湾革命同盟会作为台湾人的民众团体,难免受到当局的监控,在国民党以党领政的党国体制下,其与国民党台湾党部争夺台湾革命运动领导权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但台湾革命同盟会对于光复台湾所作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陪着张国焘参观汉口市容,介绍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形势。此时为庆祝台儿庄大捷,武汉民众以各种形式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本来,张国焘参观市容只是借口,实际上想寻找机会与国民党特务接头。他没有想到周恩来会陪着自己参观,吴志坚、邱南章等人又与自己形影不离,绝不给他单独活动的机会。他只能哀叹:又白白跑了一上午。  相似文献   

18.
钟台升 《台声》2005,(9):20-20
国民党主席连战8月19日正式卸任,他在交接仪式上发表演说时,细数当时他5年前接任时,党内状况危殆的情形。此外,对于两岸关系,连战也强调在任内,勇敢迈出一步。连战表示,国民党在他们努力奋斗下,特别是他从北京回来后,国民党政党支持度一路上升到43%,推动党主席选举。力促党内民主后,政党支持度上升到49%,民众看到国民党从新出发的契机已来临,并展现契机。连战在演说中提到了今年的大陆之行,他表示,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赴大陆就两岸、民族等问题交换意见,为两岸情势带来舒解,后来他与胡达成五大共识,他希望这次十七全会,能将连胡…  相似文献   

19.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主张基本框架在2008年台湾“大选”前即已成型。随着马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并兼任国民党主席,其主张逐步成为国民党当局的大陆政策,并付诸实施。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49年8月17日,解放军三野十兵团解放了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国民党特务机关在福州解放前夕做了“应变”潜伏部署,福州解放后,又不断地从台、澎、金、马派遣特务联络潜伏人员,疯狂地对福州市进行各种破坏活动。自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国民党飞机对福州市多次进行轰炸,命中的目标都是发电厂、修船厂、码头、油库、金融机构等重要场所和单位。据此情况分析,虽然逃窜到台、澎、金、马的国民党军队和特务对福州市的情况比较熟悉,但仅凭过去的资料,不大可能每次空袭都迅速而准确地击中目标,很可能有潜伏在福州的国民党特务充当内应,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