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选取中国知网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5.7.R1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分析软件、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和Ucinet6.186整体网络分析软件对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发文情况、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及整体性宏观概览,并结合中国知网中的核心期刊、CSSCI论文和其他相关高被引文献对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微观探析和解码。归纳和梳理发现,研究内容和话题论域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治理体系""治理有效""协同治理"等研究热点和高频关键词辐射展开,同时,涉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嵌入乡村治理的角色功能、治理效能、关联主体和社会基础等多维层面。但要看到,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有限、理论的虚置化和政策的无根化并存等严峻问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探讨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题论域是顶层设计的战略呼唤。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下,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描绘出了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推动基层党的建设的具体路径,诠释了党领导人民推动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宗旨目标。剖析当前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聚焦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对探究新时代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路径有着重要意义。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须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领头雁”的引领力;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治理“主心骨”的凝聚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激发农村基层治理“排头兵”的爆发力;加强能力建设,不断赋能农村基层治理“主力军”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2)
社会转型视域中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研究中,应重点分析三个问题: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社会转型中农村基层治理的内在机制、存在问题与原因;第三,社会转型视域中农村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趋势。在研究中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将宏观研究、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运用"国家—社会"分析理论开展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国家的治理体系中处于最基层、最关键的位置。它的建设状况和治理能力,制约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刻不容缓。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包括治理主体培育能力、民主平等协商能力、治理平台搭建能力、治理规则制定能力和市场调节纠偏能力。培育治理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提高角色转变的自觉性,加强系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统筹协调的有效性,形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树立民主协商精神。  相似文献   

5.
形式主义是一个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复杂社会政治现象,具有多方面的生成诱因和表现形态。在现代复杂性社会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运动式”“被动应付式”“单一施策式”等解决思路和治理对策对形式主义治理显得捉襟见肘。新形势下,要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通过持之以恒深化治理改革、优化治理结构的角度去寻找解决良策。协同治理理论与解决当前形式主义问题在理念、举措、机制和效果诸多方面具有契合之处,有助于识别形式主义现象与本质,挤压理论泡沫,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标本兼治。在协同治理理论视阈下,应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观念培育、推动结构耦合、注重科技支撑、加强效果集成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实现形式主义治理的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理念协同、治理举措协同、信息数据协同和治理效能协同,切实提高形式主义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国内协同治理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理论的支撑,我国协同治理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并在近几年呈迅速上升趋势。从纵向维度进行梳理,回顾其研究历程,可以将我国协同治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萌芽与提出时期、理论发展与成熟时期、理论反思与探索时期。从横向维度进行总结,综述其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协同治理研究中的主要方面:即协同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政府转型进程中的协同治理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协同治理研究,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协同治理研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研究,协同治理的理论反思研究等。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协同治理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因而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朝着协同治理内涵更需科学化,协同主体关系更需明晰化,党政协同治理更需突出化,协同治理框架更需法治化,协同治理创新更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内协同治理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理论的支撑,我国协同治理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并在近几年呈迅速上升趋势。从纵向维度进行梳理,回顾其研究历程,可以将我国协同治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萌芽与提出时期、理论发展与成熟时期、理论反思与探索时期。从横向维度进行总结,综述其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协同治理研究中的主要方面:即协同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政府转型进程中的协同治理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协同治理研究,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协同治理研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研究,协同治理的理论反思研究等。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协同治理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因而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朝着协同治理内涵更需科学化,协同主体关系更需明晰化,党政协同治理更需突出化,协同治理框架更需法治化,协同治理创新更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层治理事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我国地域广大,各个地区在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乡村社会自身内部也存在差异,由此造成基层治理的不均衡性。我国不仅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落差,而且在南北方农村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些构成了农村基层治理的不均衡基础。可从村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维度,构建村庄治理的理想类型,并结合区域分析来展示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不均衡性特征。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不均衡性分析,可纠正"千村一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两类研究误区,增进对农村基层治理复杂性和规律性的理解,这在政策上和理论上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乡贤”作为农村基层治理重要的非制度性主体,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规划部署,有助于汇聚社会多方力量、统筹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实现农村基层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新乡贤”为建构主体的“乡贤文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文化建设。但是,“新乡贤”在农村基层治理纵深拓展的过程中却呈现出融合难、效果低、留不住等突出问题,限制了“新乡贤”内在功用的发挥。因此,应该从拓宽“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的渠道、完善“激励—约束”并重的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入手,以期为“新乡贤”有效融入农村基层治理,进而提升其治理效能提供有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基层跨域协同治理是当下和未来城市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尚未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整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跨域协同治理概念,并在协同治理整合性框架视角下,结合具体案例有助于科学分析城市基层跨域协同治理的缘起、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城市基层跨域协同治理肇始于城市空间融合性发展与基层行政体制碎片化安排的共时性叠加;同时,与高层级和具体领域的跨域协同治理相比,城市基层跨域协同治理兼具治理事务多样性和具体性、治理过程日常性和高联动性的特征。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基层政府间构建系统性、制度化的协同治理机制,开展综合性、常态化的跨域协同治理,进而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统筹考虑日益凸显的跨域公共事务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环境协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通过整合协同治理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目标—政策—资源”地方政府环境协同治理能力三维分析框架,并结合H市环境治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标协同维度存在时间和主体两个子维度,在时间子维度上要实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间协同,主体子维度上要加强政府内外多主体目标间协同;政策协同维度包括纵向和横向协同两个层面,在纵向上地方政府应与中央政府实现政策协同,在横向上环境政策应与经济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保持协同;资源协同维度涵盖人、财、物以及信息资源的协同,人、财、物协同提供基础支撑,信息协同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增强协同治理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应从制定区域协同目标、提高政策协同度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等路径提升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社会发展阶段,数字经济随之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也给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加强数字经济治理,需认真分析数字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符合中国数字经济治理实际的理论框架;以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为指导,构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协同、主体协同和机制协同,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治理的实践形态主要有决策性协商治理、听证性协商治理、咨询性协商治理、协调性协商治理和评议性协商治理等五种类型,这些协商性实践形态体现了多元主体互动合作、民主共治的协商治理。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开放和多元化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治理的政治价值和民主效能逐渐显现,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优化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治理应主要从培育乡村治理主体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素养、改进协商治理的具体制度设计和安排、构建良好的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环境和完善以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为核心的设施建设着手。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6)
公共卫生事件演化机理非常复杂,涉及管理环节多,覆盖面广,影响大,它本身的不确定性让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需要倡导和调动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和资源进行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治理。但当前在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在治理主体的合作以及公众参与方面依然存在严重的现实困境。因此,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立法以及协同治理法规制度,规范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权责体系,构建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运行网络,培育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社会资本,就成为了实现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中不同要素、不同系统、不同部门协同增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视角下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由向内与向外的组织力构成,关乎乡村治理的推进,应受到高度重视。这种组织力的提升既有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生存与建设的内在驱动,也有所在区域治理与发展的外在驱动。置身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主动适应乡村治理的新趋势,回应乡村治理对新时代政党自身建设的诉求,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建伟大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提升向内的组织力;回应乡村治理对所在区域治理各层面的要求,以治理内容的完善、治理主体的调动和治理形式的创新整合为重点,提升向外的组织力。通过这些可能的措施,方能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更好地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与农村改革开放的再出发。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多元协同共治、平等协商的过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力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在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目标和要求下,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然而,囿于政策、体制和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等多重阻滞性因素,社会组织与政府在合作机制上存在着诸多障碍。要破解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功能输出的难题,需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于政策制度、社会支持、社会组织自身参与能力及协同共治机制的层面形成合力,综合施策,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7.
区域社会数字治理以数字信息为支撑,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区域社会治理方式深度融合,使数字化转型这个“最大变量”成为驱动区域社会治理的“最大增量”。在区域社会协同治理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数据动态分析,能够重构区域社会治理范式,促进线下线上融合的协同治理创新,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结构的改善、治理机制的创新、制度机制的协同,以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应对跨域数字治理的复杂性。在探讨区域社会数字化协同治理的必然性和基本特质的基础上,可从进一步优化区域社会数字化协同治理结构、构建区域社会数字化协同治理的规范体系、夯实区域社会协同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等方面探寻区域社会数字化协同治理进路。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社会协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6,(3):62-68
城乡一体化既有别于"城镇化",又有别于"新型城镇化",更区别于城市化。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社会协同治理,实现城乡社会平等性基础上的差异性治理,客观上要求在治理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进程中,尽可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治理。无论是城市社会还是乡村社会,都要在城乡社会一体化历史进程中,接受政党、国家和政府治理,亦即在"受治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从"分治"走向"协同"治理,直至未来城乡社会的"相互"治理。在城乡社会"互治"基础上的"受治理",从"分治"走向"协同"治理,并自觉顺应城乡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6,(5):24-30
如何协调多元行动者、构建高效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模式,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难题。研究采用文献荟萃和跨案例聚类分析的方法,梳理11个国家的14个典型案例,探讨不同行动者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主要角色和协同治理的结构特点。研究发现:(1)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中,政府是积极主动的资源提供者与制度建设者,公众是广泛、主动的维权者与监督者,企业是相对被动的资源提供者与执行者,专家学者是积极主动的信息提供者、志愿者与促进者,非营利组织是灵活的信息提供者、志愿者与监督者;(2)有效多元的行动者参与、较大的协同规模、开放的协同网络、密切的协同关系、合作的关系性质共同促成成功的协同治理结果,而协同联结模式与治理结果无显著关系。最后,对如何优化和改进我国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多元协同共治、平等协商的过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力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在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目标和要求下,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然而,囿于政策、体制和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等多重阻滞性因素,社会组织与政府在合作机制上存在着诸多障碍。要破解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功能输出的难题,需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于政策制度、社会支持、社会组织自身参与能力及协同共治机制的层面形成合力,综合施策,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