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让渡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国际关系实践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赋予国际关系现实以独特的内容并在多方面为国家主权让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契合为主权让渡提供了空间,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的分离为国家主权让渡提供了运作上的方便,内政与外交的一致性奠定了主权让渡的基础,国际关系民主化也为主权让渡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
“主权欧洲”:欧盟向“硬实力”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玲 《国际问题研究》2020,(1):67-88,138
面对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深度重组,欧盟在“主权欧洲”的话语体系下推动对外战略转型。多边主义多重受压、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以及大西洋联盟频现危机是欧盟战略转型的外部推动力量,而一体化的多重危机则是其转型的内部根源。欧盟所追求的“主权欧洲”并非进一步从成员国寻求主权让渡,而是意在提升在大国博弈中的地位。为实现上述目标,欧盟希望成为国际社会的地缘政治行为体,强势推进维护多边主义新方略,寻求平衡的跨大西洋关系,并推动一体化的外向性突破。欧盟的战略转型进程在决定其内外政策走向的同时,将会对世界格局和秩序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欧洲议会之所以创立并在过去50 多年的时间里成功地获得了民族国家政府赋予它 的权力, 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国家主权的让渡有不可分割联系。民族国家决定向跨国层次 的治理让渡主权导致了程序上的和结果上的合法性的不平衡, 为纠正这种不平衡, 创建并增强欧洲 议会的权力就成了一项重要选择。人们对欧洲治理合法性的不同信念, 成为人们在欧洲议会创立 与扩权问题上发生争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欧洲一体化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新宁 《国际观察》2004,21(5):1-10
欧洲问题研究的传统方法包括传统政治学方法和传统经济学方法 ,前者建立在“国家中心论”、“主权和国家利益中心论”、“政治中心论”的基础上 ;后者可以分为一般的或规范的一体化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和专门性或功能性一体化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两个层次 ,但是都将一体化进程中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尽可能地分割开。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则为欧洲一体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的多重视角。根据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作者从研究欧洲一体化出发 ,提出了四个基本理论假设 ,并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国际体系结构特征对国家间利益分配和国家行为存在重要影响。在单极世界中,参与国的参与剩余将作为垄断租金转移给国家极;两极体系将导致利益反向再分配,即国家极的主导者剩余将作为租金转移给其他参与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文明冲突和经济地理邻近构成了国际政治交易成本的主要来源,它们决定了国家间政治结盟的基本分布特征。"中心—边缘"命题中存在的边缘地区发展陷阱以及战后日本发展等理论和现实问题,都可以用不同国际体系结构下的国家间博弈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人类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广博性、关联性和战略性引发世人的关注。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独享"绝对主权"时代的终结,传统理念已无法适应国家管控海量数据传送和集聚的现象,数据主权随之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已有数据主权概念的辨别分析,厘清数据权、个人数据权利、信息主权、网络主权与国家数据主权的关系,从国家视角进一步界定数据主权概念。鉴于国家间的数据主权博弈、数据的跨境流动、大国的数据霸权及数据处理本身的特征等因素,各国有效行使数据主权的能力十分有限,国家的数据主权面临威胁和挑战。本文提出了中国应对挑战、捍卫数据主权的几项举措:构建中国的国家数据战略、提高对核心数据的控制能力、实现数据的自由流通与跨境管控之间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时代, 国家主权让渡是国家适应全球化趋势、对主权行使方式做出的适应 性调整, 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国家利益;但同时, 国际关系的现实是民族国家并不愿意让渡主 权, 发展中国家如此, 发达国家亦然。原因在于国际关系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国家主权让渡的困难和 问题。因此, 尽管主权让渡是一种长远趋势, 但民族国家不会轻易擎起主权让渡的大旗。  相似文献   

8.
国际组织的一体化程度越高, 其成员国主权让渡的程度就越深, 范围就越广。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过程中, 欧盟通过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方式, 以超国家职能权力机构进行制衡、协调成员国之间各种国家利益矛 盾, 积累了平衡成员国利益、协商解决冲突和争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国家主权让渡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主权理论, 它反映了主权行使方 式在全球化时代所发生的某些重大变革,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但目前人们对国家主权让渡概念的理 解及其应用比较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应以层次分析的方法从主权本体的角度把主权分为身 份主权和权能主权, 从而对国家主权让渡的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构建数字主权是数字时代欧盟政治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欧盟在构建数字主权问题上呈现诸多新动向,包括聚焦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整合欧盟内部数字市场,以及重视数字领域国际协调。这些新动向既受数字时代欧盟战略危机和战略雄心的双重驱动,也体现欧盟针对多年数字实践的政策反思,同时与数字领域国际形势的客观变化有关。欧盟建设数字主权,有力提升了欧盟在数字规则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引领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字规则调整,并对数字领域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平衡数字监管与技术创新是欧盟构建数字主权的关键,美欧关系是欧盟构建数字主权的重要变量,欧盟构建数字主权也将与全球数字治理进程深刻互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欧盟正处于深化和扩大的关键时期,作为建立在条约基础上的政府间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一体化的每一步发展和壮大都有赖于欧盟法规的维系,因而欧盟一体化未来的发展与其法制的发展和完善休戚相关。欧盟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深化意味着成员国主权的进一步让渡;扩大要求即将入盟的成员国尽快实现与欧盟法制的趋同化。在整个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深化和扩大这两方面的问题一直是紧密相关,彼此互动。深化使欧盟具有更大的凝聚力,这是欧洲一体化的内在驱动力;扩大不仅是欧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泛欧”组织的特性,而且成员国数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相互依存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世界政治的进程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权国家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生存与发展受世界体系和全球利益的制约,国家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对主权的结构和行使的方式做出相应调整,在某些主权问题上做出让步,适当让渡主权。同时,在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存背景下,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和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嬗变,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益的相互交融和开放性利益与非物质性利益对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日益重要,这也使得国际合作和主权让渡对于增进国家利益愈益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13.
欧盟治理的变量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欧洲一体化开始更多地向高级政治领域的治理过渡,欧盟治理表现出明显的超国家化倾向。欧盟东扩、欧盟制宪分别反映了欧盟治理的广化和深化,超国家权力、超国家制度和欧洲认同成为影响欧盟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与此相关,主权、民主和认同在欧盟治理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主权的让渡是欧洲治理权力的重要来源,民主是欧洲非国家层面治理制度安排合法性的重要保障,欧洲认同是欧洲治理的文化基础。当前欧盟治理的困境是民主赤字和认同赢弱影响了主权让渡。欧盟治理的深化要求提高治理效率,这意味着更多的主权让渡,民主和认同须为此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过程中, 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国家主 权概念也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从绝对主权 、相对主权到强调经济主权, 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更多 产生的是互动的良性碰撞。在平等让渡经济主权基础之上参与国际经济组织与多边贸易体制, 是 国家捍卫其主权的必经之路 。  相似文献   

15.
从地区国际关系及外交政策的现实出发,拉丁美洲产生了一些富有见地的国际关系理论,但其与源自美国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有着不同的学术传统,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彼此间对话、交流很少。本文简要回顾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各自的历史发展,并以发展主义、依附论、混合模式和外围现实主义作为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将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作了比较。相比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拉美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象更宽泛,在研究方法上较不"科学化",并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无政府状态"基本假设提出质疑。另外,从目标来看,拉美国际关系理论旨在解决发展问题,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则力图探索和解释国际关系的普遍规律。实际上,两类理论就是从不同的研究目标出发,沿着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发展,从而衍生出差异。所有这些差异也可以根据这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串联起来。最后,本文认为,两类理论间的差异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欧盟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欧洲一体化收益具有国际公共品的性质。而国际公共品的供给是多个民族国家集体决策与单个国家内部利益集团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国内国际双重博弈的产物。随着"逆全球化"的兴起,这种双重博弈现象愈发明显。为此,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对国际公共品供给中双层博弈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然后以此为基础,剖析英国脱欧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学逻辑。研究结果表明,欧盟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体化收益的分配是不均匀的,即表现出明显的非中性特征,以致在英国国内选民中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从一体化收益中获益较多的精英集团及获益较少、甚至为负的中低收入集团,各利益集团彼此博弈,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国际层面,英国从欧洲一体化中所获收益与成本付出的不相匹配,导致其与欧盟之间讨价还价,以提升英国的国家利益。在公投所体现的直接民主制度下,中低收入集团的利益最终决定了国家利益,于是脱离欧盟即不继续参与欧盟这一国际公共品的供给遂成为英国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7.
南海问题的症结是南海周边相关声索国采取的"合纵连横"争主权战略与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相对立。同时,由于"搁置争议"原则与主权不可分割性之间的矛盾侵蚀了"共同开发"的基础,共同开发变成了"抢先占领开发"。本文试图从两个路径对南海问题分而治之进行阐述:其一是根据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在不同海域实施不同的治理管控模式,如"西沙—中沙—东沙模式"和"南沙模式";其二是对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及外交手段,打破相关声索国"合纵连横"的图谋以及大国"零和博弈"的历史逻辑,积极开发南海资源,确保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再被进一步侵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释和理解国家行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常常被比作"人"。许多国际关系理论都是通过将国家比拟为人从而得以建立的,比如古典现实主义的"权力人"、理性主义的"理性人"、建构主义的"社会人"。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均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不同程度上将国家人格化了,并以此阐发各自的理论学说。国家人格化已经成为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惯用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东亚一体化进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正式启动,而当前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被认为发展"迟滞"甚至陷入"停滞"。中国学界主要用"互信不足论"、"贸易结构差异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论"、"三心二意论"、"美国阻挠论"、"主导缺位论"等对其进行解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诞生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使东亚经济一体化呈现出多重框架并存的格局,其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的政策应对是中国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并折射出学者们对"开放的地区主义"理念的不同理解。与此同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合作同样步履蹒跚,在几种合作模式间争论与博弈,学者们为此提出了许多新的东亚安全架构和设想。在不断地翻译和推介西方一体化知识之后,中国学术界应该用自己的话语构建中国或亚洲知识,以"互联互通"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概念和理论或许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主权观念对地区合作的影响体现在世界观、原则化信念和因果信念等方面。主权观念有利于建立行为者间基本的信任,推动地区合作。但由于各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难以消除的防范心理,国家之间的深度合作也难以实现。在中国-东盟合作过程中,主权观念既为合作的平稳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推动了合作的迅速发展,但也在观念逻辑和现实纠纷上阻碍着地区意识的生成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东亚地区主权观念根深蒂固既与传统价值体系的延续有关,也与近代以来受屈辱的历史记忆有关,同时也受国家发展阶段与现实利益考量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具有长期稳定性,因而在主权观念问题上,短时期内地区各国都无意也无力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