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的向心力     
《党课》2020,(3):108-109
我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班里突然来了一位50岁左右的太太。她挤在我们这群年轻人中间,给人感觉很特别。  相似文献   

2.
《天津支部生活》2009,(6):53-5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相似文献   

3.
根据去年全年的图书销售情况,前一阵子北京图书大厦搞了个“2001年社科类畅销书回顾展”,把销售量排在前100名的畅销书逐一作了简介和销售阅读情况统计。看到这个回顾展,每个前来购书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看看哪些书在畅销,想想自己读过其中哪几本,又有什么印象和感悟。为此,《中华读书报》的记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2001年,我们读了哪些书?”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我们每个人的确都应该问问自己:“过去的一年,你都读了哪些书,读了多少书?”读过《穷爸爸,富爸爸》吗?这可是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一本书。虽…  相似文献   

4.
读者评刊     
“战略与管理”值得珍视读了贵刊“战略与管理”的文章,有一个最直观的感觉——这是一个高端栏目。作为一名企业的中层干部,读了这组文章, 受益匪浅。这个栏目的文章,主要反映了我省企业领导人对企业发展、管理等内容的思考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与体会,篇篇文章都闪烁着真知灼见,既具有理论的  相似文献   

5.
诗的读懂读不懂优劣之争已有多年了。中国是讲辩证法的国度 ,凡事一“辩证”(相对主义 ?) ,味儿似乎变了 :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 ;从“前门”进来的未必是好人 ,从“后门”来的未必是坏人 ;读得懂的未必都是好诗 ,读不懂的未必都是坏诗……读不懂又关乎读者的学识、修养诸问题 ,如此 ,水差不多已被搅浑了——读懂好读不懂好 ?似乎已不宜简单地论优劣了。然而 ,读不懂又不仅仅是学识、修养。一位伟人说过 :过河要有桥或船 ,这是——方式问题。笔者读诗多年 ,悟得不少方法 ,现不揣浅陋而公示 ,诚盼执“诗”不悟者心有灵犀、灵灵犀。1.遇无逻辑者…  相似文献   

6.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楚,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宋人黄山谷早就一语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于一也。”  相似文献   

7.
肖东 《党课》2013,(20):126-127
纪念《党课》杂志创刊20周年,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党课》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刚念小学时,父亲在村委会任会计,基层党支部订阅了一些党报党刊,其中就有《党课》这份杂志,父亲有时带回家看,我大受影响,读书看报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尽管有些读不懂,也还是囫囵吞枣式地阅读。  相似文献   

8.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一种实力,一种品位,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一种力量和能力,一种人格和魅力。市委书记汪洋同志殷切希望广大领导干部要在读书活动中养成阅读习惯,通过带头示范形成全社会自觉读书、热爱学习的风气。面对汪洋书记的厚望,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行动起来,做到“愿读”、“真读”、“勤读”和“读好”、“读懂”、“读会”,  相似文献   

9.
田夫 《实践》2020,(1):59-59
我的家乡在一道狭窄的山川里,山川中间有一条锡泊河,站在川中间,能看到远处的高山——经过三代人的苦心经营,山上许多地方都是墨绿的,植被好到连下三天雨雨水都不会流下山——这是此地农民引以为豪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近读原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的《长治,长治》一文,有一个情节印象特别深:老吕带着一批市县的官员检查煤矿的安全生产,下到了生产条件极为恶劣的井下600米深处,"矿工们都停下手中的活儿,慢慢地抬起头,一张张黑乎乎的脸,一双双黑乎乎的手,一件件黑乎乎的工服,黑色中转动着一双双带有几分疑虑的眼睛",别说市委书记了,就连村干部,这些矿工在井下都没见过。矿工们把老吕围在中间,老吕握着大伙伸过来的手,许多矿工都流下了激动的泪。一位矿工师傅发自内心喊出了"共产党好!"吕日周说这是他人生中一次特别的经历,他为工人们的真诚而感动,更为井下恶劣的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1.
近日。我读了刊载的《“笑廉不笑贪”现象之计论》一文,感慨万分。本来嘛,“笑贫不笑娼”的风气已够可怕了,没想到,还要出个更可怕的“笑廉不笑贪”来。这倒使我想起了邵道生先生的那篇《可怕的“羡腐心态”》的文章来,他在该文中说:对腐败,谁都说它臭,谁都时它恨,谁都说它祸国,谁都——不过,若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0,(17)
<正>读了小说《余震》,我就很喜欢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它发生在当代,发生在普通人中间,故事中的人物和我之间没有历史的尘封,也没有千山万水的阻隔,我可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都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既各成体系,又紧密联系,中间有一条红线贯穿——这就是“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提并论,突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是  相似文献   

14.
记得28年前在农村实行大包干、搞联产承包制时,就有“中间有个顶门杠”的说法,即中央和农村底层社会对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这一新生事物都很支持,很迫切,但中间层次阻力却很大。后来,思想理论界把这种情况比作“肠梗阻”。其实,政令不通的“肠梗阻”,也是中国历朝历代治国者经常为之困扰和伤脑筋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只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一段时间解决得比较好。解决好的原因是:国家刚从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革命的势头尚有很大程度的保持,上下组织纪律观念都比较强。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比较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计划经济,在分配上吃“大锅…  相似文献   

15.
未来有黄金     
俄国读书界流行一句笑谈:“读不读陀斯妥耶夫斯基,从谈话就可以听出来”。普京肯定没怎么读陀斯妥耶夫斯基,他是读反特小说———比如《民警少校》、《一个肃反工作者的札记》长大的,一开口就是“车臣、恐怖分子、北约、控制石油通道”等等,当然这也是笑谈。言谈反映一个人当下的位置。譬如,当谈论过去多于谈论未来的时候,这个人可能老了,即使不老,也可能落伍了。谁都不愿承认自己老,当别人对你的称谓由“大姐”变成“大姨”的时候,心里会生出怨意甚至恼意。然而你自己津津乐道地谈论过去,就是在兜售自己的衰老。年轻人在谈论什…  相似文献   

16.
老骥 《前线》2009,(1):61-61
近读一本由动物谈及人生的书,感触颇深。书中描述的动物对“经验”的痴信.不少故事对人很有启示意义。 把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小箱子里.中间用玻璃将它们隔开,情况会怎样?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不料撞在玻璃上而失败。  相似文献   

17.
王文华  胡杰群 《实践》2008,(6):55-55
那些落马的贪官们也读书吗?答案是:读。那么,贪官们都读什么书?落马前和落马后他们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在落马前,他们都说自己在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等。事实上,这些书他们可能连摸也没摸过。  相似文献   

18.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9.
读吕日周的《长治,长治》,有一个情节印象特别的深:老吕带着一批市县的官员检查煤矿安全生产,下到了生产条件极为恶劣的井下六百米深处。“矿工们都停下手中的活,慢慢地抬起头,一张张黑乎乎的脸,一双双黑乎乎的手,一件件黑乎乎的衣服,黑色中转动着一双双带有几分疑虑的眼睛”,别说市委书记了,就连村支书,这些矿工在井下都没见过。矿工们把老吕围在中间,老吕握住大伙伸过来的手,许多矿工都流下了激动的泪,在井下挖了三代煤的张师傅大声地喊出了“共产党好”!字字千钧啊!吕日周为工人们的真诚而感动,更为井下恶劣的生产条件而担忧,他大声地对在场干部说:“工人在井下历经干辛万苦……如果谁不能保证工人的安全,我们就要让谁不能保全自己的官帽。”  相似文献   

20.
郭玉海 《当代贵州》2011,(25):70-70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充电”。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目不读。”就当今的发展形势而言,读书应该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大事。但是,读什么书?这需要我们进行“过滤”和筛选。我认为,读书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