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玉堂  张硕 《世纪行》2007,(10):10-11
楚民族是一个颇具开放精神的民族,楚人的先民生息在中原,与夏族、商族、周族都有密切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封闭的。楚国的君臣奉行的方针,按《左传·襄公十三年》的说法,叫做“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可见,楚人的民族偏见相当淡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因此,尽管楚国灭掉了60多个中小诸侯国家,但在它辽阔的疆域内部很少有民族性或地方性的叛乱发生。  相似文献   

2.
夏日新 《世纪行》2007,(10):12-13
周朝初年,楚国熊绎受封时,只是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小国,被中原人视之为“荆蛮”,连参加周朝盟会的资格都没有,只配为周王室看守烽燎。然而不过几百年时间,楚人发愤图强,到春秋时期,就问鼎中原,成为诸侯霸主,而到战国时期,更是占有半个中国,雄居于南方,把楚文化推向辉煌,与中原文化竞相媲美。楚人之所以后来居上。创造了独居特色的楚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周厚强 《世纪行》2009,(4):38-41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和全国统一之后.接二连三,两到湖北,三至楚国,足迹几乎涉及整个楚境。他力排王族众议,平息政治纷扰,挽留重用楚人.帮助他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和安邦治国的历史重任,铸就了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历史表明,秦始皇对楚人楚国楚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中透视出他与楚人之间存在的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4.
据文献和考古资料,祝融为楚族先祖。 《国语·郑语》记有史伯的一段议论:“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融之兴者,其在姓乎?”“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在熟悉典籍的周太史看来,姓荆楚为祝融后裔。先秦时有“民不祀非族”、“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的说法。《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  相似文献   

5.
当沉眠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睁开它那惺忪的睡眼之时,整个地球霎那间被震撼了!那雄浑激越的钟声,以无可抗拒的魅力,把人们引进楚国音乐艺术的圣殿。 西周时代,楚人很可能已有了如芽方萌的音乐,只是除了楚公?钟和楚公逆钟等传世的楚国乐器外,迄今尚未获得更多的实证。不过,现已掌握的资料和线索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楚国的音乐已是“八音”俱全了。《国语·楚语》记载楚国大夫伍举规劝楚天王切忌沉溺于声色,曾以“金石匏竹”来指代过“八音”。时至今日,楚分属“八音”的八类乐器,除了土、木两类尚屈居于古冢深穴外,金、石、革、丝匏、竹六类的“领袖”都幸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楚国从西周时期“土不过同,”辟居荆山一隅的小国,逐步发展到战国时期“楚地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其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春秋初年楚国实行了一条正确的扩张战略方针,并运用灵活的战术,伐灭周边一系列小国,镇守中原之门户,为楚国立足于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历史上小国迅速发展后来居上的一个典型。一、楚国军事扩张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周时期,朝聘礼作为重要的邦交礼节,对于巩固周初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起了很大的作用.春秋以后,在“礼乐崩坏”的背景下,朝聘礼仍为各诸侯国所继承.楚国在从“蛮夷”之邦发展至中原强国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开始重视朝礼“别尊卑”功能的发挥,利用与他国间的朝礼来标榜自身地位之改变.新出土的楚国纪年简资料,有很多楚国聘问活动的记录,与传世文献如《左传》、《史记》中记载的楚国朝聘活动相互参照,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实力的变化过程,以及中原礼仪文化对楚国影响的展开.  相似文献   

8.
春秋中、后期、倚江傍海的吴、越崛起,与“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的楚国分庭抗礼。从此,春秋争霸战场上的战争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陆上作战转变为水陆两路作战,我国古代最早的水军(《左传》记载,当时称为“舟师”)开始出现了。正如清人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春秋左传兵谋表叙》中总结的:“传文所载,初年仍古法用车,最后毁车崇卒,吴楚越则用舟师。”本文拟通过对楚国水军及水战的探讨,反映春秋争霸战史的一个侧面。舛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麇,《左传》凡五见,三次作国名,两次为地名,皆书为“麇”。《公羊传》作“圈”。另一些文献也有写作“麋”、“糜”或“麕”、“麏”的。其地望,注家有数说;其灭年,史无记载。现仅就其地望与灭年问题,试析如下。 《左传》文公十年载:“陈侯、郑伯会楚子于息。冬,遂及蔡侯次于厥貉,将以伐宋。……厥貉之会,麇子逃归。”麇为楚国附庸。麇子从楚穆王参与厥貉之会,因不满于楚人欺凌小国,不待会终而归麇。因此,次年即遭到楚人的讨伐。  相似文献   

10.
付长芳 《今日广西》2014,(10):43-43
杰出的人被美誉为“人中翘楚”。“楚”是什么东西?“楚”可不是楚国,而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硬,古人拿它来作杖,又名荆或牡荆。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20日至23日在宜昌隆重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3篇,译文一篇,专著和考古发掘报告共3部。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内容丰富,有多年来探讨研究的老课题,学者们依据史料或新的考古资料,翻出新的论点。如楚的先祖问题,过去一般认为祝融即楚祖,这次有论文认为祝融只是一种巫师或祭司,兼任部族首领,真正的楚祖应是鬻熊。还有论文认为,在楚民族的形成历史上,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地区,是楚国早、中期的腹心地带;江淮地区,是楚国晚期的政治、经济中心。随着楚人以江汉平原为基地逐步向长江中游乃至江淮地区拓展,楚文化亦渐次渗透到上述地区。而作为文化重要裁体的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都市,自然与楚国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楚国历史文化与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都市的关系,对于辨析长江中游乃至中国南方都市的文化基因及其演进轨迹,揭示楚文化与蛮濮文化、百越文化、淮夷文化碰撞与涵摄的奥秘,以及促进长江经济文化带的生成与发育,都不无裨益。 武汉 自春秋中期以至战国中期,今武汉地区一直处于楚国的腹心地带。楚人最早控制武汉地区,是西周晚期。《史记·楚世家》记:“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所伐之“鄂”,在今湖北鄂州市境,是扬越(百越族最主要的支系)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楚疆述略     
让我们先看一看文献记载中楚疆域的发展。《史记.孔子世家》载:“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这些说明立国之初的楚国只不过在今豫西南和鄂北一带拥有一块弹丸之地,惨淡经营。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楚国势力渐入湖南,至战国中期已占领了湖南全境。其间,楚人带来了优势的文明形态,大大促进了湖南的发展。本文拟从对长沙出土的楚帛书的具体分析入手,论述楚文化入湘后湖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5.
管仲重金求鹿 有“春秋第一相”之称的管仲,是一位打经济战的高手。《管子·轻重篇》收录了管仲靠“重金求鹿”而使楚国大败的趣闻。 齐桓公把南方的楚国看成王霸事业上的“假想敌”,整日里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国。但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很强,这让齐桓公很头疼。  相似文献   

16.
神将化合 变出无方──楚国的书法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将化合变出无方──楚国的书法艺术荆璞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百花园中,楚国的书法艺术堪称一簇绚丽多姿的奇葩。楚国书法艺术的早期作品荟萃于铜器铭文之中。现知最早的楚国书法作品是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即楚公家钟、楚公家戈和楚夜雨雷钟(即楚公道缚)的铭文。上述...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林河同志《从楚简考证侗族与楚、苗之间的关系》一文,依据1953年5月长沙仰天湖25号墓出土的战国楚简,论证了战国时期侗族的历史及其与楚、苗的关系。这种运用考古资料研究我国民族史的方法,能补文献史料之不足,值得提倡。对长沙仰天湖楚简中的“鄦阳公”,学者们以往多释为“许阳公”,同时将“鄦阳”地望定在河南境内。林河同志自开户牖,提出新说,把“鄦阳”之“鄦”释如本字,将其地望定在湖南(氵舞)水(一称潕水,古称无水)之滨,颇有见地。但文章称“鄦阳公并不隶属于楚,而只是邻邦关系。非楚国楚人,而是侗族建立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则似可商  相似文献   

18.
《世纪行》2015,(4)
<正>楚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与各诸侯国朝、聘、盟、会频繁,赴告、吊葬、贺庆、犒师、请成、乞师等外交活动不断,随着邦际往来和涉外事务的日益增多,楚国形成了由外疆至宫庭,由地方至中央的较为完善的处理外交事务的外交官体系。太宗楚国太宗史料记载较少,西汉刘向《新序》记载:"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秦圭  相似文献   

19.
楚风俗漫议     
楚风俗漫议屈景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楚人立于东南西北之中,介于华夏与蛮夷之间,由此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乡风民俗,其风俗习惯与华夏和蛮夷都有同有异。楚人的风俗与华夏和蛮夷的不同之处,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就是崇拜凤凰、太阳和火;崇尚红色、东方和...  相似文献   

20.
汉对楚文化的继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史家有“汉承秦制”之说,然细加考察,发现此说有偏颇之处:从政治、经济方面来看,可以这样说;但从文化的继承和影响来看,汉文化并未续承秦文化,而是与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应当说是“汉继楚绪”。 首先,从出土文物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黄帝书》,说明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而黄老之学的源,实出于楚国。老子原系楚人,《老子》一书则是一部产生于南方楚地而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哲理诗。还有马王堆一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