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于国家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2.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以“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题,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的和平发展战略。报告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和平发展,这是中国对全世界再一次的庄严宣告和郑重承诺,也是中国政府必将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其实质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的外交理念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P46)。这一理念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基本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而将中国引领走上和平发展之路的就是邓小平。他正确地做出了世界将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期的判断,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论断,为全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前提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判断和理论依据,并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领导要论     
《党的建设》2009,(5):4-6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一贯的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这条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必然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内的中国军队,永  相似文献   

7.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指引及前途命运的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正义基因及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精神都是其重要支撑;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更是有力的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力地回击了“国强必霸论”等错误论调。  相似文献   

8.
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能有今天,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能有今天,离不开一条全新的战略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全世界把关注的目光更加聚焦中国,当各方面人们从各自角度出发议论中国快速发展对当今世界是威胁还是机遇,而且"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均有一定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继续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求是》2014,(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和平发展是我们党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世界眼光、博大胸襟和宽广视野,郑重宣示了当代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懈追求的坚定决心和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10.
徐珊 《党的文献》2011,(5):100-106
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丰富多彩、交流合作的世界。共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逻辑延伸。和谐世界既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促进,也需要通过必要的斗争来争取。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现实途径。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同世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实现共同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现行的国际体系作出新的评估和分析,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对共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和平宛如阳光雨露,发展带来文明进步。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坚定意志。  相似文献   

12.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突出的是和平、重视的是合作、追求的是共赢.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3.
和平发展道路,是指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并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道路。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真实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15.
卢静 《前线》2023,(2):29-3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战略竞争更趋激烈,全球发展赤字加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世界呼唤新责任新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胸怀天下,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破解挑战的良方,汇聚了广泛共识,促进了共同行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大的政治优势,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底色和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强而不霸、维护和平、合作共赢的复兴之路。从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和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出,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不断追求与传承的优秀理念,也是我们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文化基因。深刻把握中华“和”文化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联,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一直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强调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一贯的外交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揭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丁彦霞 《世纪桥》2008,(12):39-39,49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构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原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4月23日上午在青岛集体会见了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代表中国政府和军队向出席活动的各国海军官兵表示热烈欢迎。习近平说,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