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以310名浙江省内民办高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人际信任的影响不显著,但在社交焦虑方面显示差异显著;年级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影响不显著.但在人际信任、社交焦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笔者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克服社交焦虑,提高人际信任水平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娜  周牡丹  姬智 《学理论》2015,(6):68-70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情绪波动快、心理意识及思想状况急速发展的时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感和独立感。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和自我发展不完善的影响,在与人交往时难免会产生人际冲突。基于这些问题,致力于运用科塞的冲突理论,采用访谈、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人际冲突的现状,探究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其影响,并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提出相应的调试对策。  相似文献   

3.
陶宇  梁征然 《学理论》2013,(23):289-290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修定版对180名枣庄学院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情况显著正相关,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SE)和人际信任量表(IS)对220名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和自我价值感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自我价值感的某些因素在性别和担任职务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中的道德自我价值感(r1)和心理自我价值感(r2)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人际信任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许慧燕 《学理论》2010,(23):210-211
目的: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关系,进而提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证据和方法。结果: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人际信任的社会信任维度对抑郁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11)。结论: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可以预示其抑郁水平,即人际信任度越低,则其抑郁水平越高。由此提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人际信任训练着手,进而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6.
自尊与人际信任是伴随人一生的两种心理维度,提高自尊与人际信任水平有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理论角度出发,寻找自尊和人际信任的相关关系,可以为当代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彭桂良 《学理论》2014,(5):248-249
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困扰的程度及内部差异,应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65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困扰情况比较严重,人际困扰总检出率为43.8%,其中9%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人际困扰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四学生人际困扰最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1200多名中国大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在个体价值观对关系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心理账户效应和受挫感起到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自我导向价值观通过增强心理账户的成本追踪和非替代效应,对亲情和友情关系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享乐主义和人际求同价值观通过减弱心理账户的成本追踪和非替代效应,对亲情和友情关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挫感削弱了自我导向价值观对心理账户的成本追踪、预算和非替代效应的正向影响;受挫感加强了人际求同价值观对心理账户的成本追踪和非替代效应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533名90后在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自我和谐程度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应对方式、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各种应激状况,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后,用定性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生长环境,外因主要有环境变化和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有: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2.重视校园文化活动。3.建立咨询机构和专业咨询队伍。4.建议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分呵护、过高期望、过多打骂、过于放纵。5.重视大学生恋爱情感问题。6.注重心理抚慰和压力释放。  相似文献   

11.
黄国成 《学理论》2011,(17):237-238
大学生自我认知障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心理认知障碍主要包括自卑、自傲和虚荣心理。大学生自我定位失误、家庭成员的负面作用以及社会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是造成大学生自我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保持健康的心理要求大学生正确定位自我,做好自我调节,要求家庭成员自律,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优化舆论氛围,建立起相应的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几十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探讨大学生内疚情绪的构成因素、各因素的关系特点以及内疚的心理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内疚是良心自省所引起的痛苦情绪,主要包含内心不安、人际担忧、自我认知、消除影响这几个构成因素;内疚情绪具有内部的结构特性和内在的心理过程;内疚情绪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朝着更利他、更融洽的方向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和情绪教育相结合,这有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度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3.
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说明,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应扬弃"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摒弃"灌输填鸭"教学模式,践行"双边互动";并围绕自我修养、心理贫困、感恩情怀和健全人格等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4.
毛雪松  于心美 《学理论》2013,(9):201-202
孤独感是一种源自人际缺陷的、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心理感受。首先对孤独感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做了简要介绍;进而对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从背景变量、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最后,综合各家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田梅 《学理论》2012,(17):96-97
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对3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其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边缘显著;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4)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和功能、二者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希 《学理论》2009,(11):213-213
罗杰斯“自我和谐”理论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培养学生在自我认知之后形成悦纳自我,和谐发展心理、精神和品格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构建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理论支撑、现实意义、有效途径等三个方面阐述“自我和谐”的内涵和外廷,彰显构建大学生“自我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2)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考察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在自我和谐各维度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再考察两者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家庭地位与人际网络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类社会性因素,但何种因素起主导作用,至今尚无定论。本研究认为,虽然上述两类因素均显著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但人际网络的影响要高于家庭地位。基于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运用系数集束化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对二者的影响强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结果支持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生命历程演进与空间隔离差异,以年级与人口流动状态为切入点,结合Oaxaca分解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群体中两种效应相对强度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人际网络的心理健康效应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相较于改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优化青少年的人际网络环境,是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更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而发生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从人际信任到系统信任的转变过程。根植于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开始解体,而通行于陌生人社会的系统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社会信任模式的变迁,社会转型期出现法律信任危机。唯有建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综合性机制才能克服法律信任危机并进而建构起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