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由时间的音乐性转向空间的意象性,这是诗的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头30年,从闻一多《诗的格律》对韵律节奏的注重,到戴望舒《诗论零札》的反音乐性以及对纯粹“诗情”的膜拜,再到“九叶诗派”唐湜的《论意象》对诗的意象的高度推崇,可以看出这一演进的轨迹.究其原因,这是诗从“传唱形态”转到“印刷形态”,由口诵耳聆的听觉性转到符号形义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诗学中回响的余波.至40年代末,海峡割裂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诗学,但台湾诗论家们仍沿上述的流程,继续对诗学中意象概念作出宝贵的探寻.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花卉意象中,桃花最具女性隐喻意义.《诗经·周南·桃夭》最早建立了桃花与青春美丽的女性之间的隐喻关系,这一隐喻关系自南朝开始发生变化,渐指下层女性或歌妓;至宋元时期,桃花成了情色场景的形象符号.桃花意象的女性隐喻意义使“桃花”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对女性的传统的审美认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桃花与女性之间比附关系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3.
和红燕  王革 《前沿》2012,(21):170-171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调查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现状,以及人口学变量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水平中等偏低;辅导员的人口学变量对工作满意度有影响,其中在性别、学历、担任职务时长、职称、月收入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目前高校辅导员的满意度现状,文章从完善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四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农村中学教师社会比较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编的<广西农村中学教师社会比较问卷>和<广西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对280名农村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比较与工作满意度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社会比较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学历差异,但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年龄、学历差异;3.高倾向比较、向上比较、内群体比较、社会比较与工作满意度成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5.
何清 《求索》2010,(8):192-194
关于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学者都将它作为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核心论题来讨论。从它生发的文化土壤到其嬗变历史;从它涉及的美学命题到审美范畴;对意象的本体、意象的特征、主体的创造力乃至意象的分类等方面的探讨,都有浩繁的成果。本文从人类艺术活动的意象性出发,认为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象活动,是一种灌注人类艺术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整体,是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是跨越文化局域限制的人类艺术追求之至境。对意象的解读不是逻辑分析和理论求证,而是个性心理能量之间的感应和交换。  相似文献   

6.
郭齐鸣 《公安研究》2013,(11):64-70
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对社会治安状况的直接感受和综合反映,是一种直观考量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承受性、认同性的综合性指标,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晋城市公安机关以群众满意为总目标,找准制约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提升的关键因素,认真落实警务工作社区化、警民关系亲情化、警察形象文明化、警务情报前置化、警务管理信息化、警务评价公认化“六化警务”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全部公安_T-作的立足点、落脚点、检验点,不断拓展新时期群众工作新路径,实现社会平安度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  相似文献   

7.
谢一帆 《传承》2010,(15):166-168
为了考察农村中学教师社会比较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编的《广西农村中学教师社会比较问卷》和《广西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对280名农村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比较与工作满意度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社会比较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学历差异,但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年龄、学历差异;3.高倾向比较、向上比较、内群体比较、社会比较与工作满意度成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8.
周朴园是一个被封建伦理异化的人.他的悲剧在于他被异化后主动放弃父性、夫性乃至人性.实际上,他自身的悖论人生故事却是<雷雨>之源.在周朴园痛苦的人生选择之后,隐藏的是一颗挣扎的心灵,纠缠的是他反人性后寻求回归人性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9.
京派小说的文本中出现许多重复性的意象,相同的意象有的出现在不同作家的笔下,有的反复出现在同一作家的文本中。京派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诗性因子,意象设置与古典诗文具有历史传承性,作家善于开掘意象所积淀的文化象征意蕴。因此从作家惯用的独特的单位意象出发.能够更好地寻求对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论城镇化建设中广西民族城镇城市意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轶 《桂海论丛》2011,27(3):104-107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广西的民族城镇化建设是关系到广西协调发展,增强民族城镇的竞争力、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课题。依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来分析,广西的城市意象要素类型齐全,但城镇形态风貌日渐趋同,民族个性逐步淡化。民族特色是民族城镇可意象性的重要因素,广西的城镇建设须避免盲目地追求现代化而丢掉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应结合广西民族城镇的实际,塑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