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青年实话》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简称少共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于1931年7月1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永丰县龙岗创刊。少共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少共中央局秘书长魏廷群先后担任主编。少共中央局领导人顾作霖、凯丰、张爱萍、陈丕显以及曾镜冰、萧华、刘志坚等经常为该刊撰稿。1933年初,上海少共中央迁入中央苏区与少共苏区中央局合并后,《青年实话》成为  相似文献   

2.
江怀 《世纪风采》2006,(1):40-40
1933年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得到了苏区广大青年的拥护和响应。  相似文献   

3.
高尚的风范     
贤妻益友1935年4月间,红军长征途中,时任地方工作部长的刘英,忽然接到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写来的一张便条,要她立即到中央队报到,接替邓小平的工作。刘英感到很突然,一骨碌骑上马奔驰到总政治部,开门见山地对李富春说:“我是做群众工作的,中央队秘书长我干不了。”“刘英同志谦虚起来了嘛!”李富春笑着调侃,“不要紧,到那里自有人  相似文献   

4.
正陈丕显和胡耀邦都是从中央苏区走出来的"红小鬼"。他俩在1933年初相识于少共中央(即共青团中央)儿童局。半个世纪后,他们又一起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在漫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岁月里,虽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们的战友情谊仍历久弥新,初衷不改。儿童局里初相识1933年初,陈丕显由少共福建省  相似文献   

5.
<正>1933年初,已解除审查、在少共中央儿童局任职的胡耀邦很快与年龄相仿的陈丕显、赖大超等人熟悉起来,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少共中央儿童局与胡耀邦经常一起谈天说地的,还有一位瑞金籍普通干部——赖基来,自此他也与胡耀邦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谊。烽火苏区结厚谊赖基来,1913年出生,瑞金县城市区北郊乡绵塘村郭布园人。胡耀邦初到瑞金的一段时间,经常围着赖基来询问瑞金的历史地理、风俗民情。赖基来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详尽细致的解答,有时他也会陪同胡耀邦一起下乡调查,成为胡耀邦在瑞金生活的半个向导。  相似文献   

6.
《党史博采》1996年第4期刊登了方培虎同志的《少共国际师——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以下简称方文)一文,我们读后获益匪浅。但文中有几处提法是否确切,值得商榷。我们愿与方培虎同志共同探讨。 一、“少共国际师”是何时成立的? 方文中所阐述的“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原因及过程,我们的看法与之相同。但方文认为“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经济竞争,还是军事战争中,利用报纸获取对方情报的实例屡见不鲜,红军长征中,毛泽东就曾经通过几张大公报,得知了一些重要情报,从而确定了红军挺进陕北的目标。 前不久,91岁高龄的老红军干部、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长征时,刘英同志是中央队的秘书长。她说:“毛主席、张闻天等人有一  相似文献   

8.
李才莲:少共书记系安危 李才莲,1913年出生,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人,曾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留下以项英、陈毅、贺昌、陈潭秋、瞿秋白、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组成的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分局,项英任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李才莲任少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  相似文献   

9.
正萧月华(1910—1983),广东大埔人。1937年转为中共党员。李德的夫人。少共闽粤赣特委负责人。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1932年,萧月华调到瑞金,在少共中央文书科工作。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球场上她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女将,舞台上她是一位好演员。萧月华年轻活泼、贤惠壮实,李德抵达中央苏区后,一下就看上了她。1933年秋,萧月华接受组织的意见,在瑞  相似文献   

10.
正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时期,许许多多的湖湘儿女投身革命洪流,其中也有为数不多的女同志。她们大都在领导机关工作,因此和中央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交往比较多。毛泽东的伟人风范和人格魅力,还有渊博的学识和人际交往的艺术,都给她们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张闻天的夫人刘英、陶铸的夫人曾志和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就是其中三位。毛泽东对刘英风趣地说,"又多了一个湖南老乡,湖南妹子。"刘英原名郑杰,1905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24年进入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中央派她赴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国际无线  相似文献   

11.
李宇霆 《党史文汇》2022,(12):43-47
<正>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以下简称旅欧中国“少共”)是中国共青团在海外成立的最早且规模最大的团支部组织,在中国党团组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成立到结束工作的短短4年时间里,旅欧中国“少共”不仅在开展工学运动、坚持革命统一战线、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培养和输出了一批骨干力量。在“少共”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少共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很有意义,其中的历史经验也值得我们继续发掘。  相似文献   

12.
刘英,原名郑杰,1905年生于湖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途中任中央队秘书长,到达陕北后与张闻天结婚,解放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离休后主要从事儿童和党史研究等工作。2002年8月26日,“红色大姐”刘英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享年97岁。  相似文献   

13.
李敏 《湘潮》2008,(1):44-45
长征时,刘英26岁,身高还不到五英尺高,娇小得就像小孩子玩的布娃娃。美国记者海伦&#183;斯诺曾经说她无法想象刘英在长征途中是怎么没被大风刮走的。长征途中,刘英先是负责政治宣传工作,后又分管中央领导人的生活和文书工作。她瘦弱矮小的身材在部队里穿梭,宣传形势,鼓舞士气,帮助有困难的同志,人称“小麻雀”。  相似文献   

14.
成立少共国际师,周恩来力荐萧华出任师政委 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失败后,又调兵遣将,积极部署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军参战的热情,发挥青少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出作用,经周恩来提议,总政治部向少共中央局提出成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少共中央局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经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它是以当时各国革命青年组织的联合机构“少年共产国际”之名作为部队番号的,全师将士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高指挥员也不过20岁左右。从1933年9月到1935年1月,无论是在中央  相似文献   

16.
1931年4月28日凌晨,上海,黄浦江畔。一队队全副武装的租界巡捕和国民党特务扑向设在沪中、闸北、虹口、法南区的中共中央、江苏省委和少共中央机关,妄图把中共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我党已及时得到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的地下党员钱壮飞送来的绝密情报,在敌人大搜捕行动前都已安全地撤走了。  相似文献   

17.
1934年7月初,中央令以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治委员,曾洪媂为随军中央代表,刘英为军团政治部主任,粟裕为军团参谋长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渐、赣、皖等省出动,目的是宣传抗日和支持皖南。实际上,当时中央派出这支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收藏着一份极为珍贵的《少共国际师画报》。这份画报记录了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在建宁这片红土地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一批批红小鬼舍身忘我、浴血奋战,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见证了在那段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里,少共国际师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党史纵横》2010,(9):13-16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这首铿锵豪放的诗词,为开国上将肖华所作,题为《忆少共国际师》。这位曾经的少共国际师政委,只用廖廖数句,就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少共国际师骁勇的征战图,并把我们带入了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  相似文献   

20.
1935年的中国,乌云蔽日,大地黯然.可浙西南山区却山花烂漫,红了一片,那是因为刘英与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来到了松阳.本文记述的是松阳人怀念刘英的记忆.团结改造“青帮”徒1935年5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师长粟裕率红军部队来到浙江松阳县开辟游击根据地.经调查研究,刘英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