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行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运行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应当加以改革。建立以侦查要人员为主体参与现场勘查各环节的“分级式”的运行模式势在必行。新运行模式是一般刑事案件和案情简单的重大刑事案件实行“侦查勘查”负责制,重、特大案实行“指派和聘请”制,疑难案件实行“专家会诊”制。这样做,有利于侦、技一体化,提高现场勘查率和侦查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周铭 《公安学刊》2010,(5):F0003-F0003
近年来.余姚市公安局根据全省、全市刑侦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十类刑事案件”现场必勘工作,以实施分级分类现场勘查工作为落脚点,以全力打造全国一级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为工作标尺,不断加大对刑事技术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刑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了现场痕迹物证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3.
刑事案件现场图像制卷、建库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刑事案件现场图像数据库,实现刑事案件现场图像的标准化制卷,使现场图像在串并案件等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方法建立刑事案件现场图像数据库,设计专用软件,实现标准化制卷及相关的应用。结果与传统的刑事照相相比,刑事案件现场图像数据库实现了标准化制卷、节约照相成本、使现场图像在刑侦领域里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结论刑事案件现场图像制卷、建库及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凶杀案件日益增多、犯罪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 ,全面提升侦破水平显得极为重要而迫切。而要提高凶杀案件的破案率 ,现场指挥是关键一环。为此 ,要明确刑侦大队长是现场指挥 ;要选好“指挥所” ,开好现场分析会 ;要重视现场复勘和督促检查 ;要投足力量 ,做好第一次布控抓捕 ;要适时采用“主侦制”。  相似文献   

5.
案件现场统一勘查机制与分级勘查机制的基本做法及特点有所不用,无论采取哪种勘查模式,全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刑事案件现场没有得到及时勘查的现象。各地应因地制宜推行现场分类勘查机制,加强11类案件现场勘查,完善现场勘查考评,切实加强现场勘查工作,落实现场必勘。  相似文献   

6.
运用逆向思维,对已发破案件进行回溯分析,探寻案件发生原因,找查管理防范工作中的漏洞,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对策,使犯罪控制、治安防范工作更富有实效性,此乃是深化“两项改革”之有效措施。从逐个现场复勘、个案剖析看,倘若我们的管理措施再有力些,群众的自防能力和水平再高些,那么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分局辖区1999年一季度所发的266起可防性刑事案件有许多是不会发生的。为此,作为基础防范工作,应努力抓好“六个点六个求”。  相似文献   

7.
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作为案件侦破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结果不仅关系到案件侦破所需要线索的具备程度,同时还对案件侦查方向和进度产生直接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技术手段在犯罪中的应用,使得案件现场勘查的难度逐步增加。基于此,有必要围绕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质量进行相应的实践性研究,促进高质量现场勘查活动的开展。在对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的要求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明确目前影响现场勘查质量的因素,并对如何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提升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的质量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优化新时代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刑事案件现场具有的客观性和特殊性,对现场真与假、主与次、变动与非变动、多与少、大案现场与小案现场等,应做辩证分析,抓住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偶然性掌握必然性,弄清案件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9.
基层公安机关实行"侦勘合一"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犯罪形势的不断变化,证据意识的加强,现场勘验在刑事侦查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是目前的刑事技术部门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存在着任务重、人员数量紧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现场勘验水平的提高。基层公安机关“侦勘合一”改革构想的提出,为解决基层公安机关现场勘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侦查人员综合素质及办案质量提供了途径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为了加大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力度,公安部多次扩充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的范围.根据对2011年全国多省市公安机关的调查分析,治安部门侦办刑事案件主要有四种模式:派出所主办模式、大派出所制下的专门机构办案模式、“一警双职”型侦办模式和治安部门中导入刑警模式.治安部门侦办刑事案件,有效缓解了侦查部门的办案压力,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应平衡治安部门打击犯罪与治安防控双重职责的关系,提升治安部门侦办刑事案件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VR技术的现场勘验实战模拟智能训练平台(简称“勘训VR”)是构建智慧警务新生态中刑侦现勘智能实训核心平台。针对基于VR技术的模拟现场勘验在刑侦领域实战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详细阐述了智能实训平台设计原理、平台构成、系统功能、创新优势、应用场景及实战应用等内容,总结了现有技术的难点及发展趋势,为以VR技术为基础的智慧警务训练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一、刑事技术工作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北京市朝阳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技术队现有人员,占全区刑侦人员总数的14%。拥有多波段光源、图像处理系统、图像编辑、计算机勘验系统以及多套现场勘查专业器材。痕迹物证的基础检验项目,检验设备齐全。2005年刑侦支队技术队各类案件现场共出7000多个。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率达到100%,为各类刑事案件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刑事技术工作在“侦查破案和证实犯罪”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根据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的文件精神,朝阳分局对刑事技术的发展规划、现场勘查工作流程、现场勘查工作规范、日常工作管…  相似文献   

13.
刑事犯罪现场是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犯罪综合体。我们实地勘查现场,在没有全面、客观认识犯罪现场时,会造成全部线索中断,侦察方向不明,案件侦察无从深入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现场复勘工作。现场复勘是侦察实践的产物。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教育的逐渐普及,犯罪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犯罪分子作案心理日趋复杂,素质日益提高,利用现场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作案,并且掌握一定的反侦察伎俩,“智能型”、“设计型”犯罪不断增加,为了逃避打击,他们不仅案前准备,案中不留…  相似文献   

14.
乌双 《前沿》2009,(10):89-90
本文概述刑事案件现场的特点、现场勘查任务,结合实际指 出现场勘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犯罪信息是犯罪现象和揭露犯罪的中介,犯罪现场有“有形痕迹”和“无形痕迹”,“有形物证”和“无形物证”,犯罪信息就寓存于其中。优化现场勘查,充分发掘潜在的无形的犯罪信息是当前侦破刑事案件特别是疑难案件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现场勘验是刑事技术人员对犯罪现场有关的痕迹、物证进行发现、搜集、提取、分析,为侦查提供线索的一项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案件基本上勘验一次就可以完成。但有些案件现场,需要进行第二次或多次勘验,也就是常说的复勘现场。复勘现场是对现场勘查的验证、补充和升华,对案件侦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庆 《公安学刊》2002,(6):75-78
犯罪嫌疑人的分析确认是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嫌犯分析确认的一条思路。其依据是事物的运动、发展有规律可寻,作为个体的人也有其特定的运行轨迹。需求反映一个人的人格、个性,从案件、现场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固定、确认疑犯的富有个性的“特征点”。刑事案件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分析确认疑犯不能具体、片面地沉湎于追求精确,而要发挥人脑善于模糊思维的优势,把精确与模糊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感觉现场、把握案件,形成对疑犯的“抽象具体”形象,进而利用“抽象具体”形象,按图索骥,把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寻求侦破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公安刑事案件现场资料档案是服务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技术依据,刑事案件现场资料档案呈现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无法实现互联并网。通过运用大数据理念,建设公安刑事案件现场资料档案大数据,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研判、串并,使其服务于公安机关侦查破案工作,利国利民。  相似文献   

19.
现场勘查中是否需要邀请见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规则》第四条第三款规定“现场勘查必须邀请两名与案件无关,为人公正的公民作见证人,公安司法人员不能充当见证人。”《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也规定:“勘验、检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根据《规则》和《刑诉法》的规定,勘查现场必须邀请见证人  相似文献   

20.
一、铁路列车刑事案件现场的特点1.列车上刑事案件的现场是一个相对运动现场。列车上发生了刑事案件,只要是不影响正常行车的案件时,列车照样要运行。这样,列车作为刑事案件现场的特殊载体——现场车,就是一个运动的空间,在这个运动空间里犯罪分子作案时,对车下的外部空间的影响,必然会随着列车的高速行驶,而涉及的范围大、区域广。2.列车刑事案件现场被变动的几率大。这是由于列车在高速行驶上受到风吹日晒、雨淋雪打和自身的机械振动而发生的变化;又由于列车上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和在救援、抢救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二、铁路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