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等学派有关制度变迁的解释不同,以奥菲、约翰逊等人为代表的部分新制度主义者在详细阐述后共产主义国家特殊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偶然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苏东剧变后产生的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完全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性表现在这些国家新掌权者偶然的政策选择上,偶然的政策选择在制度遗产、国家能力和政策顺序等因素的干预作用下,制度变迁以消极型制度设计或积极型制度设计的方式发生。路径偶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方式,也反映了制度变迁研究方法的创新,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对外政策分析就是以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或对外政策行为作为研究的中心,将一般国际关系理论与国别外交政策的研究结合起来,用宏观理论指导对具体外交政策的研究,将影响外交政策的不同层次的变量结合起来。本书既是教材,也是专论,既运用政治心理学理论分析和研究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者,也研究外交  相似文献   

3.
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曾随着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交替演进,对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绩效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使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争论又一次成为焦点。本文将按照理论-实践-影响的路径,来了解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及其对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我国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主性理论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相对独立性"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国家的一些学术流派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一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社会中心"研究范式;回归国家学派提出"国家中心"研究范式;新国家主义学派批判"国家中心"研究范式,提出"国家与社会共生互动"研究范式。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重视国家自主性问题,通过建设现代国家制度,防止陷入国家自主性不足和国家自主性过度的双重困境,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政策问题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提高,政策网络逐渐成为政策分析的主要范式,如何发展和完善政策网络理论也随之成为政策网络研究的重要主题。不同研究路径均尝试对政策网络理论的关键问题,即政策网络的产生、维持和变迁,政策网络和政策过程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政策网络和政策变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解释和回应。尽管西方政策研究者通过政策网络类型学和行动者模型对政策网络理论进行了完善,但以上两种路径在对“结构与行动”“宏观与微观”问题的处理上存在明显二元对立的倾向,因而无法有效回应政策网络理论的关键问题。引入结构化理论之后,上述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政策网络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都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6.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引介到中国以后,"路径依赖"成为日益流行的概念。但国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对路径依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对基本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简要地回顾了路径依赖理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加以评析,以期对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双重差分设计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经济政策、卫生政策和环境政策等效果评估之中,并取得了较好成果。国内学术界对其内在逻辑、核心假设和最新进展还缺乏系统性回顾与评价,这有可能使得该方法被忽略或误用。本研究试图从因果推理的潜在结果模型出发,回顾该设计的起源和传统,对经典DID设计的核心思想进行表格、图形和模型表述。与此同时,对现有DID设计的不同扩展形式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指出当前DID设计的最新进展是围绕着放宽假设的技术路径和讨论新问题的政策路径展开,前者更多是模型取向研究,后者更多是设计取向研究。对DID设计在中国应用情况进行了总体描述,重点讨论了主要的政策应用领域,并指出公共政策学者应该重视基于因果推理的政策评估。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对国家的反作用,现有的理论范式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与国家的辩证关系和"俘获国家"理论。但前者只是概括性的理论,对于社会反作用于国家并没有详细论证,也没有解释社会反作用的机制和原理;后者毋宁说是利益集团理论的政治实践,而不是社会本身反制国家。本文在检索了近年来关于信访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基础上,论述了信访的国家主义视角,并以社会对国家的反作用为分析框架,揭示基层信访"内卷化"的客观事实、外在表现和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内卷化的本质要义存在于国家被社会捕获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9.
牛军 《外交评论》2013,30(5):65-81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中国对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五个国家的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将此五国称为"东欧五国",这是基于当时的地缘政治和中国对外政策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概念,它被当时的对外政策部门用来界定其研究和实施专门的政策,这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些特点。通过建立分析框架和揭示该时期中国有关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明中国对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转变的结果,并不是或主要不取决于中国同这些国家双边关系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由于国家主义、绩效困境以及多元主义等缘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政策合法性呈现出政策参与、政策有效性和政策认同三重危机。面对诸种危机,西方国家开出了"治理—善治"、"第三条道路"、竞争性政策机制以及政治社会化和整体主义等药方来医治其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