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营利组织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金不足、人才匮乏、贪污腐败、营利越轨冲动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我国行政单中心治理的缺陷有关.引进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完善自主治理,健全政府治理机制,推动独立部门、公民个人、媒体以及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多中心协同治理,促进非营利组织善治,将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非营利组织治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内部使命激励、治理机制、监督机制、民主决策等方面存在着深层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作为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要健康发展,除了要顺应市场的发展和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之外,还必须认识到“拥护群”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真正动力,而只有组织内部的激励、财务、监督、决策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解决好治理失灵的问题,从而确保自身组织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农村非营利组织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非营利组织是依法成立的,以农民为主要成员,以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为原则的一切农村共益性和公益性民间组织。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和存在是"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需要,是农民对宪法权利结社自由的追求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产物。农村非营利组织在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准公共物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日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4.
洪洋  张志刚  杨杰 《世纪桥》2010,(17):57-59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理念传入后,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植根和勃兴已成必然之势。在找到与中国文化的融通点的之后,以中国文化再造和重塑非营利组织精神,形成基于中国文化的非营利组织特色文化,当是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民办非营利组织是一种自主谋划运行、实行自负盈亏,为社会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服务组织。它们活动于政府与企业难以触及的范围或领域内,起着弥补其社会服务功能缺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作的新机制,即建立股权主导型共同治理机制,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监督控制机制,企业产权主体控制权重组的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及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非营利组织发达的国家,非营利组织在其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状况、管理体系及其特点等,指出法律制度和文化传统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美国的一些做法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利 《理论研究》2006,(2):47-49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不清、制度建设滞后、改革不彻底等问题。借鉴波兰、日本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和改革的经验,深化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明确政府与市场职能的合理分工;二是在现有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上,应对我国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分类;三是要加强有关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刘开君 《世纪桥》2007,(3):76-78
本文从组织环境管理的角度结合组织学习阐述了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应该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非营利组织应该正视当前的组织面临的社环境、制度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环境,采取正确策略,进行组织学习,促进变革,从而求得生存和促进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制基本上反映了公司内部机构之间分权制衡的关系,对公司的外部环境及其机构的制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仍存在许多缺陷。如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原有的行政管理部门放权不够;董事会运作不规范;内外监督不力等。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使国有股权法人化;完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完善共同治理机制及内外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S省Z市“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能力建设-惯习积累-信任强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多元主体成长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机理,丰富了“主体关系”和“行动方式”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基于资源优势互补与主体责任再塑加强了能力建设,能力的提升使其有意愿并且能够建立合作关系;政府通过规则调适以及持续的参与激励来培养多元主体的合作惯习,有助于促进合作行动;共同议题下的利益相容和由参与效能感形成的良性循环会强化信任,进一步增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行动,进而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治理常态,使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徐景和 《学习论坛》2006,22(1):32-35
公司多边治理机制,是指公司多边治理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是多边治理结构下的社员会与董事会、监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主要包括多边治理激励机制和多边治理约束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相互作用,使公司多边治理主体各尽其职,共同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公司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关键。审视省管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改制不到位、形改质未改等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产权制度须实行多元化改革,解决一股独大,实现决策民主化;企业运营中国有资产要实行问责制;在选人用人上实行保荐制、票决制、竞争制;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加强对企业全方位的监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5.
构建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党的十七大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的要求,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突破口,通过改革政府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等探索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21,(3)
贫困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一个持续—波动的连续谱系。伴随着贫困状态在平缓与波动之间的循环演变,贫困治理也在以社会救助为主体的常规性治理和以反贫困运动为主体的突击性治理之间不断转化。基于对象—需求—目标—体系—机制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和贫困治理的系统开展,中国贫困对象及其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换,贫困对象从绝对贫困群体向相对贫困群体扩展,贫困对象的需求则从基本生存需求向多维发展需求延伸。随着贫困治理背景的全方位转换,社会救助作为后扶贫开发时代贫困治理的主要措施,也需要实现制度转型:确立保障生存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目标定位;在补齐社会救助制度短板的基础上,构建保障生存型和促进发展型救助制度体系,并加强二者的联动;在对象识别、分类救助、管理协调和业务经办等方面改进和创新社会救助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简约高效为目标,协同基层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力量,统筹利用好各种资源。据此,可以运用“结构—资源—效能”框架分析我国场景下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机理。“结构调适”“资源增加和利用”与“效能提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简要概括为:治理重心下移推动治理结构转型,通过治理结构的调整使社区治理共同体成为承接体制内资源以及体制外社会资源、群众资源等资源汇入的中心,在这一基础上基层政府再对社区赋权增能,激发社区自主治理动能,促使社区治理多元主体高效、自主、积极使用既有资源进一步提升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8.
论事业单位的全员聘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全员聘任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选择,要完成这一重大改革,首先对它的复杂性要有足够认识。同时要明确聘任制是改革的核心和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解聘、辞聘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内民主的内涵逐渐丰富.新世纪新阶段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进民主执政.  相似文献   

20.
精准治理与模糊治理在治理实践中以不同的治理方式显示了其治理效能,但在治理机制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这就意味着单靠精准治理或模糊治理均无法实现对社会的善治.只有基于对两者的辩证思考和优化融合的智慧治理,才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智慧治理的突出特点在于治理主体的能动性、治理成本的可控性和治理效益的持续性.未来,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