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缅关系:从疏远到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印度从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大幅度调整了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印缅关系由疏远走向积极合作。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等多个角度对背后的动因展开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地区影响做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2.
1990年2月26日14时40分,一列牵引着31节车厢,运载着30辆苏军坦克和其他军事装备以及苏军士兵的火车一声长啸,驶离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北摩拉维亚州的弗伦斯塔特城火车站,揭开了苏联从捷撤军的序幕。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中心,是苏联通向西欧的一条重要走廊,并拥有发达的重工业和丰富的铀矿,在苏联的欧洲战略中具有举足轻  相似文献   

3.
40年前,地缘战略考虑和军事需求曾经是中美恢复外交关系的重要考量。建交后,两国优先发展各项军事合作,包括高层互访、专业对口交流和军事技术合作。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国内的政治风波和两极国际格局的终结,导致两国关系下滑。其后,两军关系时走时停,始终缺少实质性内容。中美军事利益的冲突集中反映在台湾问题、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针对中国的举措、双方军事力量态势的互动,以及新兴技术发展中的军事竞争。但是,中美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在地区和全球多边机制中有不断增加的合作。未来发展中美军事关系,应注意以管理分歧和防止危机为主线保持双边关系稳定,以推动共同利益为主轴进行多边机制中的合作,以增信释疑为出发点缓解中国与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之间的对立。特别是在当前中美关系趋冷之际,发展军事关系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危机管控机制,防止最坏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从规避到合作:老挝和东盟关系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挝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践和加入东盟的进程中,老挝与东盟的关系经历了从规避到合作的发展历程.十年来,老挝认真履行成员国的职责和义务,主动融入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地区事务,而东盟也力促老挝参与区域合作,加强与其他成员国间的合作,缩小发展差距.在与东盟的磨合中,老挝对参与区域合作的认识更为全面,态度也更为理性.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东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大国竞争势能持续增加,东盟致力于打造的包容性地区秩序同样处于正增长态势。回顾东南亚地区秩序的构建历程,东盟从被动参与者逐渐演变成为地区秩序塑造者,形成了“东盟世界”的空间形态与理论雏形。“东盟世界”的兴起不是凭空产生,亦非东盟纯粹自发性的结果,而是东盟国家之间、东盟与大国、东盟与全球三大维度的复杂系统合成。“东盟世界”在认知层面来源于东盟对内外部世界的体悟与反思,在实践层面来源于东盟国家之间以及东盟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经验逻辑。“东盟世界”不是单一静态概念,而是动态的概念集合,可以从宏观层面展现东盟建立的跨区域全球网络的搭建过程,为世界政治呈现动态的东南亚区域概念系谱图变迁,也为“全球南方”参与国际秩序构建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6.
任东来 《美国研究》2003,17(3):121-128
20 0 3年 3月中旬 ,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豁豁磨刀声中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 (KennethLieberthal) ,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切身的政府幕僚经验 ,向数千荣誉大学生作一场演讲 ,重提西方政治传统中的一个古老的新话题 :“负责任的公民”。说其古老 ,是因为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民主制和罗马共和国开始 ,公民及其责任就是政治学的主要话题 ;说其新颖 ,是因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原本界定国内政治身份的公民概念 ,又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国界的普世含义。在这篇刊载于 2 0 0 3年第 2期《美国研究》的演讲稿中 ,李侃如教授提出 ,在美国朝野重新思…  相似文献   

7.
1991年6月27日,南斯拉夫由于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共和国宣布独立而引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愈演愈烈,交战双方虽已10多次达成停火协议,但几乎每次墨迹未干,战火又起。事态的的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关注。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表明态度。欧共体、欧安会等多次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南局势。联合国和欧共体还数次派人赴南进行调解并派出观察团监督已达成的停火协议,但是千辛万苦的努力都未能奏效。内战已使数千人丧,数万人受伤,50多万难民背井离乡,大批建筑物变成废墟。南斯拉夫内战爆发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处于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经济中不利的"外围"地位。国际经济危机使得外围国家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中亚国家超越"外围"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在独联体欧亚一体化空间内的合作,特别是中亚国家间的次区域合作来实现。中亚国家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单个国家无法有效解决。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进程,符合中亚各国的国家利益。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优先领域是:水和能源、贸易与经济、交通等。中亚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财政资源能力,是中亚能否从外围到中心、能否在中亚地区一体化上取得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刘朝晖 《新民周刊》2023,(31):38-39
<正>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实力一家独大,仍然主导北约的战略转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西欧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公约的国内批准手续,这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正式成立。作为冷战时期东西方集团对抗的产物,这个“二战”后最著名的国际军事集团已届74周岁,拥有31个成员国,每年军费支出上千亿美元。在经历“冷战”洗礼和近三十年的多次转型后,北约不仅没有式微,反而老而不死,加速膨胀,成为美国推行和维护全球霸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美国:从中亚到南高加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使欧亚大陆中部的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美国反恐的基地,该地区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因其奉行的扩张政策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问题一直是困扰日本外交的难题。而唯独印日关系因两国特殊的历史渊源而几乎不受历史问题影响,一直平稳发展。尤其近年来两国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处心积虑想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符合的国际地位,共同的目标使得两国迅速接近。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我们必须对日印两国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影响给予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刘新华 《当代亚太》2007,(6):11-18,26
二战后,日澳双边关系从经济关系逐渐向政治关系、安全合作关系等方面发展.其演变特点是:符合地缘政治经济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安全关系受美国制约以及浓厚的军事同盟色彩.日澳关系内容和特点上的变化,既与它们各自的国家利益相关,又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即美国的作用和中国的崛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美金融关系的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美两国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发展,双边的金融关系日益紧密.导致中美金融关系演进的成因主要在于中美两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以及两国金融实力的差异.在这样的关系中,中美两国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是不对称的,即美国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而中国则承担了各种福利损失并面临诸多政策困境.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俄巴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俄巴关系历经曲折,发展缓慢,但由于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影响,其在俄对外政策中历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俄巴关系仍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许梅 《当代亚太》2005,(3):45-49
柬埔寨独立后政治发展极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致使其对外政策缺乏延续性.受此影响,中柬关系也经历了一些起伏.但总体来看,在"和平、中立、不结盟"外交政策基础上奉行积极友善的对华政策一直是柬埔寨所遵循的原则.目前,中柬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但未来仍有几大因素影响着柬埔寨对华政策和中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更替之际,安南王国作为中国传统的藩属国,面对新朝与旧朝残余分治的局面,其主政的中兴黎朝先是出于恢复王爵的要求,与南明政权频繁互动,互相支持。后因南明衰败无望,清朝实际控制了全国局势,加之在其国内对手武氏、莫氏割据政权先后归顺清朝,并获得了封号,中兴黎朝为了确保其于安南国内统治的正当性,无奈地归顺清朝。  相似文献   

18.
从中苏到中俄,从同盟、对抗到伙伴,这三种关系模式如同历史本身的有机发展一样,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逻辑关联。一方面,同盟和对抗模式为伙伴模式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历史遗产,对其产生了不可割舍的内在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伙伴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后之所以能够得到全面、持续而又深入地构建,是与其对同盟和对抗模式所进行的辩证继承和扬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印关系-新型的大国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伯乐 《当代亚太》2005,23(8):31-36
中国与印度都是快速发展的国家,是新兴的大国.两国关系既有一般意义上大国关系的特点,又具有一些新特征,主要表现为:两国都希望利用现有的国际环境保证本国发展;两国都将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两国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危害别国的利益.因此,中印关系不会对国际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印度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处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层面,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