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整个社会应当注重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使未成年人善于、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重要的自我保护能力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御不良诱惑侵蚀的能力、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自我防卫的能力。要提高这4种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文化知识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他们进行生理教育和心理矫治。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诸如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心理需求、情绪、压力、生活适应、智力等因素,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形。健康的身体以及愉快的生活,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抑郁性、焦虑、自卑、不安、自制力、攻击性等人格特质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增大;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低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情绪稳定性低、自我控制力差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个体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各因素的核心,其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并与未成年人的个体因素发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这五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过程的阶段性规律及其主客观作用,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五个方面,形成一个体系,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总的反映在完整的体系结构之中,更突出反映在预防犯罪的教育与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这二章中。一、预防犯罪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与前提本法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这实际上…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是国家与民族、社会与家庭的未来与希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系到未成年人一生的幸福,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美满,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之邦,充分挖掘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领域的独特作用,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犯罪学中的迷乱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等均有助于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未成年人涉网犯罪亦不例外。因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心理暗示发生变化,网瘾既是青少年转移内心冲突的方式,亦可能造成犯罪率增加。未成年人网瘾与涉网犯罪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体因素,而是在于社会情境与社会控制能力等社会性因素。预防与治理未成年人网瘾应当从强化非正式控制手段入手,通过关注亚文化、强化社会凝聚力、完善社区功能等综合机制来避免网络犯罪与犯罪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6.
美国"犯罪的一般理论"认为任何犯罪都是"低的自我控制"和适宜的机会相结合的产物。该理论为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犯罪机会纳入犯罪成因系统内。具体而言,未成年人经历不良社会化过程,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形成犯罪性;具有犯罪性的潜在未成年犯罪人在合适犯罪机会的推动下实施犯罪,成为现实未成年犯罪人。对此,应当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性的形成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机会两个层面来建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未成年人犯罪之网络诱因——以文化冲突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不过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随着犯罪之文化冲突论的兴起,以文化冲突理论为视角,体察、解读网络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就显得至为重要。由于文化冲突理论强调犯罪是主文化和犯罪亚文化之间冲突和对立的产物;故该理论将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作为考察文化冲突的社会场景,将该种犯罪亚文化归结为未成年人与网络的差异交往,并在未成年人生活方式的失范状态中把握犯罪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冲突和对立。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改,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方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次法律的修改,扩大了司法机关扩大收办权益保护案件的范围。增强了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规定,增强了未成年人保护社会责任,这是建立在未成年人是成长中的独立主体和未成年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也是吸纳我国理论研究和地方立法的原创性成果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是我国青少年保护立法中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具有开拓创新意义。1987年6月,上海市通过的我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专章规定青少年自我保护。199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  相似文献   

10.
四川、重庆两地未成年人犯罪调研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四川、重庆两地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基本情况、犯罪类型与特点等的分析,提出政府在未成年人立法、司法、福利、行政管理、文化引导等方面的职能的缺失,是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根本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罪”不在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一直是我们社会特别重视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和心智方面都还没有完全的成熟,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司法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利益,特别是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例,要特别重视他们合法权益的保障,这个保障权益最为重要和突出的一点就是法律援助机构为涉案的未成年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本文就是想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实践来分析,看看我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举行了《孩子,别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犯罪预防法律歌谣向中小学生赠书仪式。据悉,这是国内第一本以未成年人为读者的法律歌谣。  相似文献   

13.
在继承传统文化中“恤幼”思想和借鉴西方现代福利社会理念的基础上,我国台湾地区的未成年人保护取得了长足进展,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总的来看,我国台湾地区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未成年人的早期福利保护,二是对犯罪或虞犯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与矫正,三是对被害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三部分有机结合,构成了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们普遍意识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关键,但并不是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够生活在美好的家庭环境中,都能够接受最好的家庭教育的。我们看到,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许多未成年人缺少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言行举止表现出自私、任性和骄横;不少未成年人心理存有偏差,感情非常脆弱,不能承受人生道路上难免的各种挫折;更多的未成年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甚至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我们不否认当今不…  相似文献   

15.
黄洁 《法制博览》2024,(12):51-5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接触网络空间,网络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保护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课题,如何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完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强化社会各界的责任担当,推动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创新应用,有效提升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保护水平,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成长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社会保护一章增加了关于“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的条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表明“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类地方容易诱发犯罪动机,是不良交往的主要场所,是暴力、色情等有害文化的重要传播地。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优化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问题,应当在拓展公益性和教育型活动空间、惩罚违规运营场所的同时,强化家庭保护功能,抵御不良文化场所的吸引和诱惑;强化闲暇教育,帮助未成年人学会辨别和选择;强化监督和教育机制,依法规范和引导文化娱乐场所。进而从根本上杜绝未成年人在“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切实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规定和体现其立法目的,未成年人保护地方性法规不应当规定“自我保护”,而对于残疾未成年人、孤儿、留守未成年人等特殊未成年人人数较多、问题较严重、保护难度较大的省(市、自治区),则可以在其未成年人保护地方性法规中以专章形式规定“特殊保护”。专章设置“国家机关保护”虽然有利于强化国家机关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但这种立法结构安排并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躲避、抵御侵害的自我保护机制还未形成等,更容易遭受某些犯罪的侵害,而且这种被害具有个性特征。针对未成年人被害的现状和特征,国家有责任构建和完善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障机制,以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法治保障。只有包含受监护权和隐私权在内的实体性权利与包含陈述意见权和特别司法保护权在内的程序性权利均得到保障,才是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暴力倾向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严重性意味着未成年人暴力倾向的严重性,为此我们应对暴力文艺娱乐品做限制性分级管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尽量防范少年暴力倾向并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注重完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另外全社会都应积极参与遏制暴力倾向蔓延,未成年人自身也应注意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20.
所谓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暴力文化是暴力犯罪的诱因,对于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影响尤为深刻,已构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抵御和消除暴力文化的不良影响,才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