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人大》2008,(12):44-45
对于19岁的北京女孩彭洋来说,这是一个多事之秋。她第一次参加工作,就与公司之间产生了关于经济补偿金的劳动争议,涉及金额不多,却一波三折,并在9月初引发了一场法律适用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法律讲述人(law speaker)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一种独特而古老的法律职业,源于日耳曼法文化中的口述传统。具体来说,法律讲述人是由当地居民选出记忆超强、才智出众之人,他需熟记当地法律、习俗及先例,当争议发生并付诸审判之时,人们便请来法律讲述人,由他列举与该争议相关的法律及类似事件的处理办法,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裁决。法律讲述人口述当地习惯法,就像吟游诗人传唱本民族的传奇与神话。  相似文献   

3.
宋忠好 《前沿》2009,(12):45-48
“法律信仰”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近年来,我国法学者对“法律信仰”这一命题,因对“法律”和“信仰”概念的理解不同而颇有争议。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对“法律信仰”的理解,应在现代中国语境下进行探讨,把握法律能够被信仰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公立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是解决教师聘用纠纷法律适用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关于公立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存在诸多争议,形成了多种观点,但没有一种观点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同。确定公立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应综合考虑教师与公立学校的法律关系,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现行法律规范相衔接,体现教师职业的性质和劳动特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公立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应定位为公务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引发了争议。我国关于网络虚拟社会的立法工作尚属缺位,但是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和特征,反映出其在现实社会属于交易工具性质,其价值具有现实社会的债权和物权属性,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司法判例。今后需要结合实践,完善立法,对这一新型的财产形式提供更好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是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但是关于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没有形成有效规范,影响了资源保护,也影响了民族民众正当利益的获得,因此,应结合当前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开发利用中的法律争议,在相关资源的权利主体、所有权益、相关法律人、权利限制等方面进行法律规范。另外,相关法律方面的规范还必须遵从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规范才能合情合理地建构起有序的法律空间。  相似文献   

7.
法律行为是私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涉外法律关系中法律行为方式的法律适用问题尤为复杂,文章通过对传统上关于法律行为方式法律适用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以意思自治和最密切联系原则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勇 《人大研究》2008,(5):F0002-F0002
美国法学家理查德·A·爱波斯坦在《简约法律的力量》(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world)这本经典著作中,谈到近年来各国不断增加法律规定、细化法律内容现象的原因时指出:这是由于人们确信“在小型的、自愿结合性质的集团中可以发挥作用的复杂管理形式,在更为大型的、非个体化的社会背景中,依然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即所谓“移情想象”),抑或是在不知不觉中培育和构筑一个“法律人的城邦”,使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向另外一些人不断“朝拜进贡”……  相似文献   

9.
法律社会学     
该书是系列译著“韦伯作品集”之9(IX),其封底之介绍文字写道:“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社会’与‘法治国家’等词汇已是耳熟能详。然而,法律到底是怎么来的?法律的演进过程如何?法律在人类社会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本书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作者挟其浑厚的法学与史学素养,从比较人类各大文明人手,深入探讨了甚的缘起与演化,从纷纭复杂的史实中爬梳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本书适时的引进出版,我们有理由相信,韦伯关于人与法的如炬洞察和深邃的理论阐释对中国的法治化建设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律人子产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10,(14):52-53
公布法律,这是现代社会法律实施前的必经程序。法律公布出来,就可以为老百姓所知悉,老百姓明了法律的规定,就可以用它来保护自己。在当今中国,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不少人会依据法律去打官司,有的人甚至把政府推上了被告席。于是有人感叹:法律正在改变百姓的生活。这样的改变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但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两千多年以前,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改变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为此,我们得感谢子产。  相似文献   

11.
仓明 《前沿》2003,3(1):90-94
法律价值的动态运动是指法律价值的实现要经历一个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变的连续运动过程。这一过程通过法律的创制和实施而得以展现。在整个法律实践活动中 ,法律价值以其所具有的多方面功能成为法律进步的内在依据和精神动力 ,促进法律实践向着人类关于法律的理想前进。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在我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法律信仰这个源自西方的命题不加审视地视其为真理而简单接受。笔者在考察伯尔曼法律信仰命题背后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认为法律信仰是将二元论下两个根本有别的秩序体简单联合在一起的失败努力。同时,基于对引发法律信仰思考的问题意识的肯定和公民宗教问题的讨论中,笔者认为在一元论社会条件下应该提倡的是"法律信心"而非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确认,是本次《公司法》修改的一大亮点,也是我国公司法对一人公司制度的一大创新。但在之后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了我国新《公司法》中关于一人公司制度的一些弊端,本文主要从一人公司的起源、我国确立一人公司制度的意义及存在的不足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一人公司法律规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以期促进一人公司的良性发展,使其走上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法律的运行和实践,都是由专门人员——法律职业家进行的,这些操作和实施法律的人必然对其所操作的法律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特别是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大多是来自法律家们对法律的操作效用。因此,法律家们的素养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15.
《人民政坛》2013,(10):44-44
汪全胜在《法商研究》2013年第4期载文《论法律文本中“过渡条款”的规范化设置》认为,过渡条款是在新旧法律交替时明确指引法律适用的法律规范,是法律文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条款的内容设置是在该条款中明确新旧法律的选择和适用问题,有四种模式:适用旧法模式、即行适用模式、过渡期模式(有关事实或行为可以在过渡期内进行调整,以符合新法的要求)和适用新法模式。过渡条款的形式设置是该条款在文本中的位置安排问题,根据我国立法实践的惯例,过渡条款应当设置于法律文本中附则的位置。我国现行法律文本中,过渡条款的设置技术存在不足:一是法律文本中缺失过渡条款的设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现有住房公积金纠纷法律救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住房公积金的性质探讨了公积金纠纷的法律属性,认为住房公积金纠纷应当作为劳动争议按劳动争议的法律救济机制处理,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法律人类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林 《前沿》2005,(8):140-143
法律人类学是19世纪中后期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最初研究人类早期的法律制度在不同文明中的表现、功能及其变迁,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研究。本文在介绍西方法律人类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的历史基础上,对法律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作了总结和归纳,最后阐述了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贡献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委员长会议的委托,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法律的决定(草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草案)》和法律清理工作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法律的盲点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长江论坛》2005,(3):41-43
法律盲点是指由于法律自身的功能以及人的认识的限制,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些看似应当由法律调整而法律又不便调整的社会关系领域,具有疑似性、交叉性、难办性等特点.法律盲点产生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法律调整范围的限制与认识能力的限制.关于法律盲点的应对,有一些原则性意见:一是不要试图介入所有的盲点问题;二是介入时应把握问题的关键;三是将已定型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20.
该书《译者前言》中说:“本书以极为简洁、精确的语言总结了五百年法律发展的恢弘历史,为人们描述了正当法律程序观念发展演变的清晰轨迹。而沿着这条轨迹,人们可以准确地了解正当法律程序这一重要概念所包含的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