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大力推进,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入了政府全面主导的新阶段,在理念、制度、体系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理念上,从传统的恩赐型救济理念向现代的公民权利救助型理念转变;在制度上,社会救助形式从临时性、随意式救助转向经常性、制度化救助;在体系上,社会救助内容从单一  相似文献   

2.
短讯     
《中国民政》2012,(1):60-62
社会救助和灾害应急救援 为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规范临时性救助工作,河南省许昌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许昌市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赵刘尊杨文超)  相似文献   

3.
工作动态     
汉中市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成效陕西省汉中市着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为主体、农村五保供养、社会医疗救助和临时性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截止2009年底,全市城市低保对象有44341户77708人,占城镇人  相似文献   

4.
柴一凡 《中国民政》2012,(12):45-46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之一,主要目标是维护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救灾、医疗、教育、住房、司法、就业、五保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性社会捐助为补充,部门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  相似文献   

5.
杨娟 《中国民政》2007,(4):52-53
四川省开江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开江县全面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灾民救济为基础,以临时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各项优惠政策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全县弱势群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山西政报》2015,(Z1):23-27
晋政发〔2015〕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加快推进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对象为重点、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政府救济为主渠道、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基层组织为依托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体贫有所济、孤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困有所助、弱有所扶。社会救助的内容已经从单一的灾害救助向医疗、住房、教育、就业、法律援助等各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救助建设:经验、议题与发展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制度是当代政府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造,推动社会救助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制度健全、衔接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深刻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杜锁强 《中国民政》2006,(11):27-28
搞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近年来,西安市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制度入手,注意搞好配套制度建设,已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住房补助等制度相配套,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经常性救助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有力地促进了和谐西安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数字     
《台声》2008,(4):5-5,7,9
9项: 5年来,我国已建立9项社会求助制度:城乡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应急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司法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河北省栾城县初步建立起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灾民救济、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大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
湘政办发[2009]20号HNPR-2009-01019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进一步推进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临时性生活困难救助(以下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救济工作难度很大,而现行救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许多传统的救济手段沿用至今.尽管近些年来进行了很多改革,但从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政府的救济还停留在单纯生活救济上,灾民生活救济、五保供养和临时性社会救济仍然是主要手段,救济制度建设仍然是粗放型的,社会力量在农村贫困救助中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笔者认为,要提高治贫能力,增强救助效果,必须建立社会互助制度,构筑农村救助新体系.而要建立社会互助制度,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叶慧  张伟 《今日浙江》2013,(6):40-41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一项托底性的制度安排,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其纳入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位一体"的大社保体系。10年间,我省社会救助体系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司法、临时救助等专项救(援)助为支撑,以社会慈善和社会互助帮扶为补充,实现了由传统分散临时救济,向法制化的整体性制度安排转变。在这转变过程中,我省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逐步规范,通过科学、高效的  相似文献   

15.
《江西政报》2008,(9):36-37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临时生活困难,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建章立制、规范实施,切实提高对因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能力,现就建立健全我省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以下简称“临时救助”)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讯     
宗河 《中国民政》2008,(7):27-27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赣府厅发[2008]31号),要求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临时生活困难,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提高对因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能力。《通知》确定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通知》指出,临时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城乡低保户中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  相似文献   

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一直以来在社会救助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上走在全省的前列。从1997年成立的“城市低保工作领导组”到2005年成立的“社会救助体系领导组”,太原率先在全省建立并实施了城乡低保制度。社会救助工作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救灾救济、临时救济、  相似文献   

19.
短讯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上海市嘉定区设立了社会救助应急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以低保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一救助措施的出台,对保障全区城乡困难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张洲平顾晓华)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以来,商都县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围绕解决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医、教等基本生活问题,着力构建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而且为贫困地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摸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