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言的智慧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我们吮吸着知识的营养;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里,我们追随着智慧的光芒。法律格言言简意赅,蕴藏法理,有的含蓄无穷,令人回味深思;有的形象直接,让人会心捧腹。法律格言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是法律文明演变和发展的结晶,是法律文化遗产的精华。  相似文献   

2.
格言简析 法律在惩罚前应予警告的格言,意味着定罪量刑应以行为时有刑法的明文规定为限.概言之,没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没有刑罚.法律考虑未来而不考虑过去的格言,意味着法律对未来有效,对过去无效.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概括为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法不溯及既往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内容之一,故刑法的溯及力与罪刑法定原则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走进铁岭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大厅,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块时时播放廉政格言警句的电子屏。电子屏每天都更换一句格言警句。譬如有劝诫的:“一次不公平的裁决,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闲为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平的裁决则是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有警醒的:“刺耳的话,冷静听;奉承的话,警惕听;反对的话,分析听;批评的话,虚心听”。这些格言警句内涵丰富、意蕴生动,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而最让人心动的,是对“检察”二字作出了令人叹服诠释:“检行察心”,可谓句短意深。  相似文献   

4.
格言简析 此句格言意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此格言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格言表述与经典表达,即只要没有制定法的规定就不存在犯罪与刑罚,或者说能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只限于制定法.据说,这一格言最先是由近代刑法之父费尔巴哈于1801年在其刑法教科书中用拉丁语表述出来的,而非出自罗马法.  相似文献   

5.
商无信不赢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前人总结出许许多多诚信的格言。如“人之所助者,信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巧诈不如拙诚”;“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等等。至于人际交往中讲诚信的动人故事,也是不胜枚举,著名的有“尾生抱柱”和“范张鸡黍”等。  相似文献   

6.
格言简析 法律不理会琐细之事格言的字面含义是,法律不规定和处理过于轻微的事项;相反,只规定和处理较为重大的事项.由于遵从法律是法官的任务,法官的实务是解释法律,所以在司法上,法官不理会琐细之事.由此看来,法律不理会琐细之事与法官不理会琐细之事两个格言的含义相同.  相似文献   

7.
关于权利问题,马克思先后写下过两段比较著名的格言。 格言(1):“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① 格言(2).;“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②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这两段格言都是马克思关于权利问题的经典论断,因而给予了特  相似文献   

8.
英美普通法系各国的侵权行为法中,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拉丁语格言:“事情本身说明问题(res ipsa loquiTur)”。这句格言所表述的虽属程序法中的一种证据规则,但却是与赔偿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公共承运人责任规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析马克思的一句法律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是马克思著作中一句广为人知的法律格言。法学界通常用“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来概括这句格言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是,人们对这句格言本身的理解却并不一致。国内很多颇具权威性的论著和教科书都认为,马克思的格言意在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在法律的领域中,存在着一种权利,就必定同时存在相应的义务;存在着一种义务,也必定同  相似文献   

10.
格言解析 任何人不因同一犯罪再度受罚的法律格言,是指任何人不因同一犯罪受双重刑罚处罚,即对被告人的某一犯罪事实科处刑罚后,不能重新以该犯罪事实为根据再度科处刑罚.换言之,任何人不因一个犯罪而再度受罚,或者说对一个犯罪不能重复追究刑事责任.英语法律格言“一罪不可两治”,表达的也是同一思想.适用于一切法领域的任何人不因同一事件再度承受痛苦的法律格言,适用于刑事法领域时,也是指任何人不因同一犯罪再度受罚.  相似文献   

11.
公证如何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吉利 《中国公证》2008,(11):12-1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厚重,讲求诚信是我们民族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之一,“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承必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格言无不印证了中华民族讲求诚信的美德。我记得一位法律学者说过的令我警醒的话:“要法治,先得让人民信法律。若信都不信,一切都无从谈起。光一般地信也不行,得笃信,信得很深,信得不为威胁、不为利诱。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人民?没有这样的人民.中国的法治就永远令人忧心。”因此我更渴求两个字的普及——诚信。  相似文献   

12.
梁子民等人在2007年8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著文说.裢训就是选择一句最能代表学校理想追求的格言类警句,用以激励师生,体现学校的个性和风格。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13.
张驰 《法人》2010,(3):76-78
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张斌生用大半生的时间践行着这一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14.
腐败如火患,误国殃民,治腐如治火,重在于防,防腐胜于打腐。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城北工商所在防腐工作中常敲廉政警钟、常念廉政格言、常开廉政之会、常看廉政之片,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氛围,廉政文化入脑、入耳、人心,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悬挂的廉政警示漫画、公示的“六项禁令”、摆放的廉政格言卡片已成为该所廉政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7年,全所未收过一份人情费,  相似文献   

15.
格言解析 幼年人无异于精神错乱者的法律格言告诉人们,幼年人与精神错乱者都没有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都是无责任能力的人,都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在刑法上说,他们都是不负刑事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16.
史森林 《中国司法》2001,(11):28-28
我作为党员,必须牢记党的宗旨;作为劳教民警,必须多讲奉献;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带头纠正不正之风。 ——张忠庆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17.
C.S.I.全攻略     
“到现场去”不仅仅是新闻格言在新闻报道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到现场去。”说的是新闻记者只有到了新闻现场,才能更好地把握事实。这句话对于司法调查人员来说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犯罪现场往往都留有揭开案件真相的线索。法庭科学的先驱性人物埃德蒙德·洛卡德曾经提出过著名的证据交叉原理:每一次接触总会带走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犯罪行为发生后,犯罪分子总会在犯罪现场留下蛛丝马迹。侦破人员只要循着这些蛛丝马迹,必定可以找到犯罪分子。洛卡德的这个格言意味着所有案件在理论上都是可以侦破的,真正的超完…  相似文献   

18.
话说压力     
徐反根 《人民调解》2008,(11):44-44
人常说:吃亏是福?这是人生的警世格言,也是为人处世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 吃亏是宽厚大度的表现.是谦恭礼让的美德.是心胸豁达的风采。在现实社会中,吃亏的事是经常会有的,处理妥当,坏事变好事;处理不当,结果适得其反。人往往被私欲所困,  相似文献   

19.
信息荟萃     
教育江苏省溧阳市编印《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格言警句集》为增强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意识,该市纪委、监察局于2007年7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活动要求,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至少完成一条勤政廉政格言警句。活动结束后,共收录了700名领导干部撰写的格言警句1000余条,编印了《溧阳市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格言警句集》送到每一位领导干部手中,  相似文献   

20.
近日,来太原市漪汾街税务所办事,映入眼帘的是,外有廉政专栏,楼道内嵌有精致的廉政警句格言及廉政书画等,各办公桌上设有廉政警示牌,规范干部职工行为。据所里人介绍,所里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新颖,首先是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到岗位,纳入目标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