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畏自然     
许金芳 《今日浙江》2013,(16):50-50
一段时间以来,浙江遭遇罕见连续高温,"酷暑难当"。这时刻提醒我们,自然灾害始终如影随行。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对自然、天地的敬畏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本源的敬重与客观规律的尊重。天地有大畏而不言。事实上,天地对于人类也有大德而不言。人类不能将自然界的一切据为己有,而应该以审美的、情感的态  相似文献   

2.
人是什么?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他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一样,具有一样的机体与机能,大自然为之提供了从事一切活动的场所,成为他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人类应该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不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人类必须深入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按科学规律办事,杜绝对大自然的伤害;此外,还要变革现存的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  相似文献   

3.
发刊词     
自然界哺育了人类。自然灾害又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拼博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在这漫长的与自然灾害斗争实践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人类自前还不能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  相似文献   

4.
认识和战胜自然灾害据统计,在过去的20年中,自然灾害,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280万人死亡,受影响的人口多达8亿2千万,直接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同样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它。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在地球演变史上曾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次灾变期。几乎每一次较大的灾变,都引起地球面貌巨大的变革和生物界的跃进。人类正是在第四纪冰期那场严酷的灾害期中进化而来的。以后的每次灾变,既给人类造成了苦难和损失,但同时也锻炼了人类,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在与各种天灾人祸的斗争中发展进步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解析《老人与海》关于自然的主题时,阐述了海明威笔下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统一中包含着对立,对立中蕴含着统一.作者通过对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行为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呼吁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揭示了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社会 《当代思潮》2012,(4):8-11
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是无法抗拒的,发展经济应以大自然的生念规律论道而行,多元素的社会经济建设要遵循自然界多元结构的生态变迁,借力大自然智慧做到顺水而治,视事而是……  相似文献   

7.
刘恕 《北京观察》1999,(5):27-28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能力不断加强。但人类毕竟是大自然庞大系统的组成之一,在其对自然施以影响过程中,始终受自然规律的作用与制约。因此,人类如何更好地了解、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何善待自然,能惟其难,更待其慎,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攸关之本领。“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只有勤于学习、善用人类创造之知识丰富自己、学会以“他山之石”为己用,才有利于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迈上聪智之路。众所周知,本世纪20年代之后,苏联以其雄厚的国力进  相似文献   

8.
洪灾易损性概念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姜彤  许朋柱 《中国减灾》1997,7(2):24-29
1前言易损性是指易于受到灾害的伤害或损失的程度。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及其所拥有的财产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是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的函数。洪水是一个自然事件,它的发生是物理系统(降雨、河流和海岸风暴等)与位于高风险地区的人类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对灾害的响应是通过管理和控制这两个系统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易损性一方面反映人类社会和家庭承受多大程度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人们在向自然界持续开发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面临和承受着自然界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危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自然现象本身是不可以…  相似文献   

9.
生命与环境     
纵观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存同自然界和自身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升华,物质生活的基础满足,人类开始探索自身的健康。人是大自然发展和演变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结果,自然界的变化必定影响人体的生化,所以我们要同自然界沟通信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美生”(《管子》),同宇宙融为一体,要与天体保持同步维护身体健康,促成生命科学的发展。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顺应自然环境规律运行,《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10.
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是地球给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意在加强对我国有限资源的有序开发的管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一些地方仍然竭泽而鱼,狂开滥采有限的资源,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法则”,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界诸多难解之谜中,人类对自己的了解也许是最不充分的了。人类仅仅是大自然孤独的独生子吗?我们的“近亲”是什么?如果承认生物进化学说和进化的不均衡性,那么在地球的某些角落,有没有可能还存在着生活在大自然母亲襁褓中的人类的小弟弟呢?带着对自身奥秘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2.
傅德汛 《桂海论丛》2005,(Z1):13-14
人类从洞穴饮血的时代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经历了人类与自然界漫长的斗争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即人类对自然界的依存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阶段,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灾害发生历史来看,洪水灾害始终是现在和未来人类面临自然灾害的主要部分,仅1991~1995年的5年中,世界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美元,约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一半.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现实因素,我国是世界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0,(15)
正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荣登"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的县域,成绩的背后皆是城市绿色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逐步提升。每一次疫情发生,都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次警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值得思考。全生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认识。地球生态是一个环流的全生态,人类就是此环流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全生态中,人类依托于大自然,同样大自然也需人类的保护和建设。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15.
文建奇 《求索》2011,(1):131-132
几百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工具理性万能"的思想在疯狂地掠夺自然的同时,得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工具理性"改变了自然界的原有面貌,自然资源的高度利用使生态严重失衡。一方面,人类在所谓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厚物质生活面前自我陶醉;另一方面是人类生活在毁灭性武器与自然灾害阴影之中。面对西方哲学思想在探索这些问题时所遭遇的困境,有识之士纷纷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东方文明。老子哲学思想成为重点与热点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16.
5月25日,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参加开幕式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词。 她说,自然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人类面临着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和挑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地区国家,这种威胁和挑战显得尤为紧迫。亚洲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重的地区,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加强,各种灾害不断对人民的生  相似文献   

17.
张建国 《前沿》2012,(16):146-148
缪尔是美国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其作品蕴含着丰富、超前的生态理念: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整体观,捍卫大自然的价值和权力;揭批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僭越行为,提倡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崇尚融入大自然、精神至上、简朴悠闲的生活,垂范以生态审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这些生态意蕴无不浸染着缪尔笃信的泛神论,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美国的理论界、生态文学创作和荒野保护实践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缪尔散文蕴含的生态理念尽管局限明显,但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的东亚季风气候,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起伏的地势与类型多样的地貌,众多人口与悠久的开发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我国处在世界环球和环太平洋两大自然灾害地带上,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国受自然灾害影响人口2亿多人(次),因灾死亡数千人,倒塌房屋300多万间,农作物受灾4000-4700万公顷。自然灾害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并有随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程度日渐增强的趋势。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福祉,也带来了人类本身忍耐和承受自然灾害之能力日…  相似文献   

19.
很多专家都说,地球变暖将引发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这一结论正确与否,科学家们还将争论下去,但大自然的表现越来越不正常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历史记载和高科技手段,人们准确地记录下大自然发生的许多极端现象,而以下十大自然灾害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最大的海浪2004年9月15日,飓风“伊万”呼啸着掠过安装在墨西哥湾海  相似文献   

20.
宋瑞祥 《中国减灾》1992,2(4):19-20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整个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一方面受地球内动力作用的影响,同时又受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影响而变化,地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生物圈、水圈、直至大气圈。相当部分的自然灾害都与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有关,地质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其破坏的深度、强度和广度及其持续性和累加性的危害都大于一般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