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法律具有制约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权威,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至上的统治地位。法律的民主性、科学性、权力制约性、价值崇高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它应当得到普遍的尊重与服从,具有至上的权威。法治的实质是使国家权力法律化,政府只能有宪法规定的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人治的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高于法律权威,不存在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已经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警察作为执法者,应成为法治的维护者、促进者,成为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此,必须培育警察法治观念,使其树立法律至上的宗旨、权力制约的意识和人权保障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法治社会的价值目标是追求民主、平等;法治的核心问题是约束、限制权力;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是体现民治;实现 法治化的基本途径是建立安全、方便、经济的参政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法治文化难以养成,以至于法治模式难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困境长久地困扰着国人,阻扰中国法治发展的深化。理性的法治文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核心动力,是推进我国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在寻求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寻求打破法治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乃是今日之中国法治建设的不二主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权力为核心的等级观念的历史延续与今天建立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平等理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同时也是中国法治面临的最大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文化核心特征之比较分析,揭示中国在借鉴和移植西方法律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中国法治摆脱困境的对策设想,期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中国的法治建设道路,其出发点必须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为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意识,扩大民主权利,彰显法律至上,铸成法治精神;必须完善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制度;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借鉴西方法治中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经验,加快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7.
三权分立制衡原则与美国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原则在美国宪法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并被创造性地发展,从而成就了美国政府成为被公认的最民主与自由的法治政府。本文重在论述三权分立制衡原则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以及它的精神对于美国法治影响,并探讨其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治文化的内容可分为实体法治文化与程序法治文化。中国法治文化的困境表现为法治文化与人治文化的冲突、法治文化与法律制度的冲突、程序法治文化与实体法治文化的冲突,进而从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等方面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许多宝贵财富可供当代借鉴、继承,但是也有许多糟粕对现代社会负面效用较大。本文从皇权至上、等级特权、行政兼理司法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传统消极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的影响,以期剔除糟粕,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式和治国理念的重大发展和根本转变。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党的各级领导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和增强以法治、平等、民主等为精神内核的现代法治观念,这既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正>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必然要求建设国家法治文明和政党法治文明,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实践中互相促进,互利共赢。政党法治文明既是国家法治文明的核心,也是国家法治文明的示范和先导。从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来看,以政党法治文明引领国家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应然状态。一、政党法治文明的内涵与要素  相似文献   

12.
法治思想是陈独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善法、主张法律至上、强调程序正义构成了陈独秀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实质法治的始终关切,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别关注,对法律作用的充分肯定则是陈独秀法治思想的主要特色.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的复杂与变化,陈独秀法治思想也存在着抽象化与形式化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这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宗旨。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大力倡导法治文化,对于提高全社会崇尚法律意识和弘扬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要立足市场经济发展法律文化;拓展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范围,创新宣传阵地。弘扬法治精神,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法治精神只有武装了领导干部的头脑,才能真正走进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如何转向以法治为保障,以自由、公平、有序、非对抗性竞争为内涵的现代民主国家,既是对执政党的考验,也是对全体中国人的考验。而这一转型的成败,关键在于执政党能否忠诚并信仰宪法,自觉推进法治政治,通过限制自己的权力来重铸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重建自己的政治权威。法治政治,归根到底是要求权力服从法律,共产党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浓厚的公法化特点。传统公法文化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必须完成对传统公法文化的现代改造。  相似文献   

16.
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准为法律至上,保障人权,制约权力,依法行政与司法独立。我国要建设治国家必须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依法行政,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法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法治亦表现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种基本形态.形式法治的普遍性、一般性保障了法律适用的平等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保守、僵硬的缺点,实质法治正是在弥补形式法治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质法治以追求实质正义为目的,在法律适用时更多地是从规则所要实现的目的出发进行考量,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将诸如道德、政治、舆论等法外因素作为考量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是法律适用的标准变得主观和随意.本文通过对法治社会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法治社会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形式法治,实质法治只是为了弥补形式法治的不足而存在,且主要是在私法领域存在.同时,为保证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在适用以追求实质正义为目的的法律规范时必须遵循特定的客观标准和解释原则,以避免法律适用变得主观和随意.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 ,中国加入WTO后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法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法治全球化是正在进行的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法律表现 ,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和保证。当然在学习、借鉴和移植西方法律的同时 ,应包括对它的选择与批判 ,应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吸纳和消化现代西方法律文明。WTO透明度原则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它将从立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多方面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施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  相似文献   

20.
法治,最近又开始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了。它这是第几次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30余年来,在打破人治、厉行法治方面,我们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不仅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会摸着石头不走。对我国来说,走上法治轨道为什么就那么难呢?陋见以为,原因主要还是在人的主观方面,而非外部客观环境之故。就外部条件而言,我国完全俱备全面实施法治的经济文化基础和人口素质条件。人口识字率的快速上升,以及伴随而来的人口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