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多归因为非理性行为。而西方学者探讨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逐渐意识到理性与非理性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存在一个中间状态——有限理性,而且情感与理性也不是矛盾的,情感有时是理性的基础。在"瓮安事件"中,事件的参与者既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成份,群体逐渐把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表达诉求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一种满足其要求的捷径,即集体性启发。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回顾余姚市公安局成功处置“7·1”拦截列车群体性本件经过的基础上,总结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条经验:一、积极发挥公安机关的参谋助手作用一、坚持正面教育疏导为主;三、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四、依法打击触犯刑律的闹事为首分子。  相似文献   

3.
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一种尖锐表现,认识和处置不当会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明了北京市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分析了北京市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多归因为非理性行为。而西方学者探讨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逐渐意识到理性与非理性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存在一个中间状态——有限理性,而且情感与理性也不是矛盾的,情感有时是理性的基础。在“瓮安事件”中,事件的参与者既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成份,群体逐渐把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表达诉求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一种满足其要求的捷径,即集体性启发。  相似文献   

5.
姚舜诚 《公安教育》2012,(12):43-44
<正>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网络舆情在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的影响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初期是由网络上产生并蔓延开来。我国正处在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时期,网络参与的隐匿性、随意性、广泛性,无疑给公安机关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使网络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提高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应对能力,是公安机关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日益成为困扰我们的严重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群体性事件?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这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刊摘取了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第53期)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专题班部分学员的论作,看看他们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省“微笑局长”事件为例,根据价值累加的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典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该过程分为:网络边缘信息、网络主要信息、网络信息互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四个阶段。以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共同情绪表达、主次生事件、网络动员与行动和网络管理六个要素,对案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归纳网络群体事件形成的一般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因失地农民利益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文章以乌坎事件为切入点,着重从矛盾源头去追寻此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在对事件深度剖析的基础上甄别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困境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快速城镇化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9.
周向阳 《求索》2010,(2):200-203
清代“群体性事件”频发。清政府积极立法,《大清律例》中制定了多条专门性条例,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尚属首次。这些条例虽未独立成篇,且不系统,但其内容广泛,规定具体,构建起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法律制度,使“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大体上有法可依。不过,这一立法仍相当粗糙和模糊,刑罚过于严酷,使法律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而且,清政府将“群体性事件”非法化,断绝了民众正当表达和协商的途径,使社会矛盾长期累积而得不到正常的宣泄,最终民众只能通过极端的、暴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国家立法在民众的反叛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振甫 《公安研究》2007,152(6):36-39
当前群体性事件除具有一般特征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产生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还有诸如经济领域的不和谐、政治领域的不和谐、文化领域的不和谐、社会领域的不和谐、环境资源领域的不和谐等深层原因。公安机关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一是对群体性事件要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在处置中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国普  黄宝章 《传承》2011,(14):80-81,88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折射出转型期某些地方政府维稳思维和管治能力的薄弱与不足。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现阶段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原因的系统思考,凸显权利时代条件下建设学习型政府和形成地方政府治理新思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障民众话语权,是转型期形成地方政府治理新思维、提高地方政府管治能力和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金俊宏  黄慧 《电子政务》2011,(11):43-46
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通常作为一种异化的人际传播而存在,它往往在群体性事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有效控制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就需要对谣言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以石首事件为例,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杨灵灵 《江苏政协》2010,(12):32-34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来自因不同利益诉求而形成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如何积极预防、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当  相似文献   

14.
经过网络激化,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其影响具有广泛性和参与性,参与者具有隐匿性和盲目性,因而使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具有复杂性和应急性。推动这一激化过程的是网上利益相关方、网上知情方和网上参与方等三方通过一定的网络激化路径实现的。面对这一新形势,政府应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教训,改变原先否定、回避的立场和态度,进而探索新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戴冕 《人民论坛》2013,(11):152-153
近年来,我国大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群体性事件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研究的难点.了解群体的心理是正确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前提,文章以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为例,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类事件,以期为更妥善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16.
无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特殊规律,一般经历起因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扩大——基层无法控制——惊动上级——迅速处置——事态平息这样的过程。和一般群体性事件相比,此类事件具有聚集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破坏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从G省N市"6.13"群体性事件的生成过程、扩散机理和处理来看,如果在事件处理中研判不足、方法不当,很容易由一起简单的事件迅速演变升级成大规模的恶劣的群体性事件。对这种短期内迅速聚集的无直接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应当注重把握其发展演变的特殊规律,加强事前防范、事中果断处理和事后快速恢复,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化解,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考之一 :近年来我省群体性事件呈现新的特点 ,一是总量越来越多 ;二是规模越来越大 ;三是组织越来越严密 ;四是行为越来越激烈 ;五是情况越来越复杂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思考之二 :必须找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做到妥善处置。主要原因有 :改革力度加大、利益格局的调整 ,一些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因素 ;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根源 ;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 ;不法之徒乘机破坏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群众法制观念淡薄 ,提出不合理要求 ,也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方面。思考之三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应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 ,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处置 ;防止矛盾激化 ;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 ;慎用武器警械 ;依法果断处置。思考之四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必须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是指参加人数多、人员成分复杂、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暴力事件或突发事件。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是贯彻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以及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等特征,伴随着谣言扩散的同时还具有动态性、表层性的特征。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网络舆论使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在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微博舆论领袖的作用大、谣言的扩散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利用网络发布官方信息,安抚民心。  相似文献   

20.
何靖 《公安研究》2012,(7):21-27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仍很多。有效、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公安机关要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以及公安机关处置工作中的难点,处置工作中要由被动型警务向主动型警务转变,正确处理慎用警力和善用警力的关系,高度重视和加强指挥体系建设,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平日加强实战演练和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