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开展的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活动,拓宽了公民参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路径。本文在阐释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并提出优化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路径:强化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增强公民与政府间公共服务绩效信息的对称性;加快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建设;鼓励和发展独立性和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建立健全评估中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在遵从宪政民主秩序大框架下,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规制与服务功能的政府。有效公共服务供给的十二大模式为:政府服务、政府出售、政府间协议、特许经营、政府合同外包、政府内部市场、补助、凭单、用者付费制、自由市场、志愿服务、自我服务。实现有效公共服务供给的六大前提是:宪政、行政区划重构、利益集团的培育、独立的司法体系、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取消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3.
吴晓强 《法制与社会》2010,(12):220-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扬弃,它强调对社会价值的追寻,以人为本的要求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这对于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有不谋而合之处。本文着重从政府服务性本质层面探寻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价值,通过解决双方认同问题,为城乡一体化的推行提供稳固的合法性保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推行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对策,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在提升执政能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功效,这是由公共服务的职能所决定的。加强公共服务有利于提升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利于提升政府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应对公共危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因此,探讨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引导公民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建设等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谢刚  苗红娜 《公共行政评论》2023,(2):157-173+199-200
公共服务获得感作为民众对公共服务客观获得的主观积极心理体验,反映了居民对社会治理的认知与评价。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建设中,居民参与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居民参与内容及方式的多样性,何种居民参与以及居民如何参与更能提升其获得感值得深入研究。论文将居民社区公共参与内容分为政府主导型参与和公民自发型参与,将公共参与渠道区分为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型渠道、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型渠道和互动沟通型渠道。通过分析居民社区参与的6089份调研数据,研究居民社区公共参与内容和方式对个体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自发型参与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而政府主导型参与对获得感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时的互动型沟通渠道,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民参与效能感和政治信任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论文揭示了不同公民参与类型与获得感的关系,丰富了学界关于公共参与及其作用的研究,拓展了个体获得感生成的研究视角,对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实践启示。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时,要注重扩大公民自发型参与,并增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经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增强相对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缩小城乡区域群体差距,缓解相对贫困,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均等化是我国迈向社会法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平等发展权的内在要求。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法治阙如的困境,可探索构建公民共享权,并以服务型政府的给付义务为支撑。在宪法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需制定专门的均等化法律,对相关社会性法律进行系统性调整,形成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相对贫困治理的法治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所谓新公共服务,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它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新公共服务理论重新强调公共性、合法性、公民精神、政府责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公民社会与政府资源互融和协调,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希望之所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为社会服务为己任,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行政国家,政府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职责,其自身的组织形态和活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美国,作为与公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政府层级,地方政府正面临着民众对更多、更好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国地方政府的形成和运作素来有公民自治的传统,这不仅体现在一般目的地方政府的设立和运作上,而且还反映在地方政府类型的创设上.特别区政府属于与一般目的地方政府相对的特殊目的地方政府.其治理模式的形成与普遍发展便是在自治传统的支持下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发展至今,该治理模式远非完美,它正遭遇不经济、低效、碎片化、隐匿性乃至不民主等指责.但是,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指责等同于特别区治理模式的困境;而是需要回溯其自治传统,在反思都会化改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自治传统进行重塑,才能避免公共服务的异化,实现行政权及其法律规制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法理分析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娟 《行政与法》2012,(10):25-29
公共服务外包属于公共行政民营化的诸多类型之一,其存在的法理基础在于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权利的正当性和公共选择理论,但其在现实和理论上还面临诸多法律问题。借鉴"合同规制"理论,在私法领域引入公法的约束机制,构建正当程序、政府责任等核心制度,是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优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曾莉  李佳源 《公共行政评论》2013,(2):72-103,180
公众参与是"公共治理"时代民主行政的基本诉求,公众评价公共服务绩效是否切实可靠,是关系服务型政府建设纵深推进的重要问题。论文立足H市基层警察服务绩效评价的实践,围绕"公众主观评价是否基于客观绩效做出"的理论争议,从整体层面和具体维度上分别探讨了主客观评价之间的契合性,以为公众有效参与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思考。研究发现,在整体层面上客观绩效对公众主观评价具有显著影响,而在具体层面上主客观评价之间的契合性却存在差异,即公众在宏观层面上对公共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识别或判断能力,在微观层面上公众主观评价的可靠性不能一概而论。可见,公众对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价不是评不准,而是评价的对象和内容要找准,建构科学合理的公众评价体系亟需努力。  相似文献   

11.
现行有效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范,以各地各级行政机关颁发的规范性文件为主,这些规范性文件对购买范围的规定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很大差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非常庞杂。政府职能转移的需要、成本收益分析理论的影响、行政任务完成方式的转变、扶持社会组织的期望等四个因素造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广泛,而为政府自身服务的事项以及私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事项,不应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结合行政任务、公共服务的功能、公民基本权利、政府职能转移四个标准,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分为不属于购买范围的事项、不能购买的事项、可以购买的事项、应当购买的事项四类,以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有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增量不足,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不仅能够改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推进政府改革,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但目前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存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化保障机制缺失,自身力量薄弱,社会大环境有待成熟等制约因素。为此,必须通过转变政府观念与职能,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公民意识等途径,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  相似文献   

13.
新公共管理自诞生之日起,就难逃被诘难、质疑和批判的命运。登哈特夫妇提出了与新公共管理针锋相对的新公共服务,并试图取而代之。确切地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新公共服务在理论上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政府真的是服务而非掌舵,是否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企业家精神是否重要,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在现实中公民的需求是否是公共利益,政府能否提供满意的服务,政府与公民能否达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些困惑是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14.
贾博 《行政与法》2007,4(9):8-11
地方治理理论作为研究公共事务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是新兴的治理理论基本理念在地方政府层面的具体化。地方治理理论对于地方政府治理和改革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地方政府应当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公共利益的保障者和公民参与的推动者;应当构建积极的公民资格,培育强烈的公民精神;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网络,为地方治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管理中,治理与统治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权力配置和运作方式的不同。治理的运用为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成为可能,而好的治理-善治又为推行公共服务型政府创造了新的理念。本文通过对治理和善治的认识,谈谈如何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体现善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论法治政府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旺洪 《中国检察官》2006,(1):53-53,50
评价一个国家法治政府的实现程度包含四个方面的标准,即法治政府的价值标准、职权范围标准、行政体制构造标准和依法行政的标准。法治政府的价值标准是现代法治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要素在行政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要素和具体尺度:(1)以人为本和人权保障。政府是否能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财产权利,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保障公民的人格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政府法治化程度的最重要的价值尺度。(2)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实现对多元社会利益的整合和平衡,实现社会资源和利益配置中的正义。(3)政府自律…  相似文献   

17.
金毅 《行政与法》2010,(8):14-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创新政府执政理念,培育公共服务精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强化社会公共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郑恒峰 《行政与法》2009,(10):26-29
协同治理是一个新的政府治理理论,它要求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从而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全能主义政府"、"无限责任政府"的管理模式,使得公共服务多元治理程度较低。因此,应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孙洪波 《政法学刊》2013,(5):118-122
社会正义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分担责任、安排社会地位、及社会资源分配上符合正义的原则。社会正义观理论要求政府公平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新型的社会正义观要求政府职能由过去注重政治统治职能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警察权的职能也必然随着政府的职能转变而转变,弱化政治镇压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由监管者走向服务者。这种职能的转变将对警察维护社会秩序,进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并最终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政府应当在决策制度设计上给与民众和社会以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的空间,而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决策的一项程序机制,其完善与发展直接影响着行政决策的质量,因此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应当立足于民众的参与和政府的公共服务。本文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角度探讨了目前我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