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曾先后两次在战争中宣布“局外中立”:一次是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另一次是在1914年的日德战争中.在这两次战争中,中国的表现大同小异,历史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中国虽然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初的国内政治格局演变,但其衰弱的国际地位始终未变,列强竞相在中国争权夺利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2.
聂飞 《求实》2017,(10):63-73
国家政策中家庭取向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对于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相对价格变动与偏好的改变)深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国家、家庭以及家庭政策的关系特征及其影响,可以揭示家庭在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促使家庭在国家政策视野中位序的前移,将家庭真正置于国家发展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3.
日本1993年度中国现代史研究1993年度日本出版或发表的有关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史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共计50余篇(本)。现将与中共党史、革命史有关的论著摘要介绍如下:1.中前吾郎的《早期毛泽东与国际关系》(《社会文化史学》31):将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杨汉强 《党史文苑》2006,1(9):15-16,24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都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政党,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左右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步伐.两党有过成功的合作,也有过长时间的分裂和对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此已有过评论.本文从国际关系变化对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变化的影响的角度探讨国共两党合作与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就其本质和主流而言,是德主刑辅关系,德本刑用关系。从发展轨迹和具体模式看,是对立统一关系,尊法重德关系,德主刑辅关系,相互依赖关系和实际并用关系。  相似文献   

6.
“比较” ,亦即“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①。比较法不仅适用于国际关系研究中 ,而且适用于高校国际关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 ;换言之 ,比较法亦是高校国际关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首先 ,比较法能使研究生对国际关系学中某些理论或国际关系中某些现象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高校教师在国际关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国际关系学中的某些类似理论或国际关系中的某些类似现象进行比较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将有助于研究生对这些理论或现象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刻。如 ,教师在讲授当代发展中…  相似文献   

7.
1994年,世界在多极化趋势中加速发展,各国为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型国际关系,纷纷修订和调整了各自的对外战略和政策。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现在到下世纪初的国际关系格局已初具轮廓。一、俄美“蜜月期”已过,大国关系呈新态势今年以来,俄罗斯和美国关系的变化引人注目。俄重振大国地位,美调整对俄政策,牵动着世  相似文献   

8.
王英津 《新视野》2001,(3):53-55
一、“两德模式”的由来 “两德模式”是指东德和西德在和平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的模式。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强权硬把一个主权德国切割为二:东德和西德。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刚出现的两个德国严重对峙,后经过各自独立的发展,双方关系从彼此对立发展到外交上的相互承认,到1972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两德关系进一步缓和,直至1990年10月两德最后实现了完全的国家统一。国际社会就把东西德国历经40余年的发展,运用和平方式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模式,称之为“两德模式”。 “两德模式”在台湾并不…  相似文献   

9.
崔萍 《世纪桥》2008,(1):146-147
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发源地,近代以来也同样饱受殖民国家的侵略。作为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两国都研制了核武器,成了事实上的有核大国。但在这一过程中,两国在走向有核国家道路上却是不完全相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不同;所处的地缘位置及国际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一个大国,对外关系很广泛,而目前的国际关系又非常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一些特别重要的关系,我国与周邻国家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 一、搞好周邻关系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周邻国家有密切关系.但现代邻国关系与古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邻国关系更多的是一种零和关系,即相互掠夺和吞并,而进入近现代,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疆界逐渐确定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所以,现在要吞并一个邻国非常难,会遭到众多相关利益国的反对甚至干涉,一个国家的强大更多要依靠自身的发展.当然,由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国家关系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搞好周邻关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对近现代以来世界国际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客观总结,是对人类社会今后发展的理论先知和科学预测,为全世界提供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关系中,文化作为具有广泛意义的人文基础,有着特殊的和平纽带作用。一、草原文化的包容开放特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价值观文化多元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发展史、世界现代化史、世界社会主义史、国际关系史和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式现代化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世界发展史上的意义而言,它超越了以自由市场机制为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开创了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道路;就世界现代化史上的意义而言,它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和标准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新道路;就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而言,它突破了单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思维,超越了苏联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就国际关系史上的意义而言,它突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崛起逻辑,超越了传统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国际秩序运行逻辑,开创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与国际关系现代化新道路;就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而言,它超越了单一现代性文明思维,为多元现代性文明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时提出:“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这一崭新的思想和命题是对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全人类共同利益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全球化趋势虽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家利益仍然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坚持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一、全…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民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轫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从此,伴随着资本的流动,殖民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形成,最终建立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自此,世界历史便开始了反对以统治、干涉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也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开始了追求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就是国际社会普遍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然性的论证已比较充分了,但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形态问题似乎重视不够。这有碍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更深入地认识。一、商品经济的历史形态是社会所有制关系与商品经济的结合点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产生之前,它经历了简单或小商品经济阶段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商品经济包含的不同历史内容使商品经济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在上述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现在各地都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竞争上岗,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工作的力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选拔干部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才为德之基,德为才之帅。现在选干部,容易忽视的往往是德。因此,在把握德与才的关系时,特别要注重德,把德放在首位。同时,德与才也不是抽象的,由于工作战线、事业领域的不同,德与才都应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一国的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现象。当一国发展成为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国并实行广泛的对外开放政策时,该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必然会产生双向互动增强的趋势。这种互动的方式与程度既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执政水平、对外政策与开放程度,也取决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其具体性质既可能是良性互动也有可能是恶性互动。中国推进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注意协调好国家"个体"利益和国际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集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可以从长度、高度、深度和宽度四个维度来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一、历史的长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群众路线史",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看,9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实质上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党的群众路线经过了提出、形成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都对党与群众的关系等问题有过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以现代生产力发展为主轴,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生产推动的世界历史变迁,彻底改变以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社会,明确提出民族交往空间由民族性、区域性拓展为世界性,逐步形成以现代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世界交往空间格局,阐明了民族、民族交往、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认识与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方法和基本原则,为我们探索中国各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遵循。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必须以现代民族国家为政治载体,民族问题必须从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下来认识和解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要求,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理论的时代特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进 入新世纪以来 ,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急遽的变化。国际关系的发展将会朝向何方?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国际战略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许多国际战略家也试图对此作出回答。然而 ,对于国际关系发展方向问题的探讨其实有一个前提 ,这就是当今国际关系格局究竟是什么。但是 ,对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