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和实现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重要内容和载体的校园戏剧,因其主体的校园性、参与的大众性、艺术的综合性和功能的多元性特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虹 《红岩春秋》2008,(3):69-71
在中国话剧运动史上,一直流传着“南田北熊”的说法一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而熊佛西则是中国戏剧教育运动的先驱。熊佛西长期在国内预尖的艺术院校担任高级职务,四十年间始终为中国戏剧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剧的大众接受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网络对的大众接受有重大影响。我们必须鼓励古典戏剧爱好者,为他们接受古典戏剧提供方便。同时,加强对于青少年的引导,激发他们对于古典戏剧的兴趣,提高他们欣赏古典戏剧的能力。当然,对古典戏剧的适当改造与革新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王春平 《学习月刊》2011,(20):80-80
潜江市在打造曹禺文化品牌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中.高举戏剧文化的旗帜。打出了建设“中国戏剧之都”的旗号.笔者认为,打造“戏剧之都”.发展文化旅游,正是潜江实现城市转型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曹禺先生是闻名遐迩的戏剧大师,杰出的戏剧教育家,东方的"莎士比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先生与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冰心并称"北斗七星"。潜江是曹禺先生的故里,近年来,潜江明确提出了打造"曹禺文化品牌,建设中国戏剧之都"的目标,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软实力,并逐步推动曹禺文化实现由文化名人向名人文化、由名人文化向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变。一、基本成效一是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近年来,潜江先后投入20多亿建成了曹禺戏楼、  相似文献   

6.
自狄德罗提出"戏剧情境"这一概念以来,戏剧理论家纷纷各抒己见,这对人们了解把握戏剧艺术的本质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对于戏剧创作者来说,如何认识情境在戏剧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设定情境,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情境是戏剧行动的基础,情境设定对提升戏剧作品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坚持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变革,突破一统的现实主义戏剧模式,吸取传统戏曲及现代艺术营养,不断寻求从内容到形式的最佳状态,逐步确立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黄李娜 《学习月刊》2011,(22):31-33
中国儿童剧发展已经历了90多年的历史,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算起,其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战斗历程应该说是从抗日救亡运动开始的。抗战期间,儿童戏剧的创作剧目之多,参演人数之多,儿童剧团之多,演出范围之广令我们叹为观止。我们可以从这些戏剧活动中得到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9.
段俊 《理论学刊》2020,(4):160-168,封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纸期刊作为华北抗战戏剧的重要传播媒介,直接参与了戏剧的发展历程,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戏剧救亡宣传的平台。围绕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报刊记载和存储了在华北地区产生并传播的珍贵剧本资料,引介先进的戏剧理论,刊载各类戏剧研讨会议情况与理论文章,借此开展深入探讨和广泛论争,构建了大众化的戏剧理论体系。报刊媒介推动了抗战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的蓬勃开展,对戏剧的广泛传播和抗日救亡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12,(12):18-21
1927年冬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也叫苏区戏剧。苏区戏剧运动得到了苏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支持,澎湃、方志敏、罗荣桓、罗瑞卿等红军将领亲自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大推动了苏区戏剧的发展,繁荣了红军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1.
白欢龙 《党课》2010,(13):107-109
戏剧,作为舞台上的综合艺术,从古希腊戏剧算起,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今天的戏剧,无论是西方的歌剧,还是中国的戏曲,都已经出现衰微迹象。而有一种戏剧却风头正劲,  相似文献   

12.
吴震 《新湘评论》2012,(13):50-53
欧阳予倩,原名立袁,号南杰,浏阳人。中国现代著名戏剧艺术家。其一生执著于对中国戏剧戏曲的改革进步,田汉曾称赞说"欧阳予倩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之间的一座典型的金桥"。家乡的无上荣光1889年5月1日欧阳予倩诞生于欧阳家坐落在浏阳城营盘巷的祖屋里。这个老屋建于清朝末年,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属庭院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  相似文献   

13.
传统戏剧是华北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抗战初期,当八路军剧社将红军初期的艺术作品带到华北前线时,华北民众对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一时难以完全接纳。为了动员民众抗战,部队剧社以创作演出反映根据地军民斗争建设实际为主要原则,以在新的作品中汲取乡村社会传统文艺因素为切入点,在吸收新的创作演出人才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深受敌后民众喜爱的戏剧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在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动员全民族参加抗战、推动根据地各项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推进艺术的大众化和民族化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八路军剧社通过戏剧形式动员民众的实践经验对于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2010,(7):47-48
2010年5月24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戏剧大省建设作为全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突破口,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总目标是西部领先、全国一流。这是全国各省、区、市中就戏剧建设出台的第一份政策性文件。本刊全文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15.
吴震 《学习导报》2012,(13):50-53
欧阳予倩,原名立袁,号南杰,浏阳人。中国现代著名戏剧艺术家。其一生执著于对中国戏剧戏曲的改革进步,田汉曾称赞说"欧阳予倩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之间的一座典型的金桥"。家乡的无上荣光1889年5月1日欧阳予倩诞生于欧阳家坐落在浏阳城营盘巷的祖屋里。这个老屋建于清朝末年,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属庭院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时期戏剧最宝贵的探索期。探索戏剧所展现的启蒙精神经历了从社会启蒙到文化启蒙、从时代批判到历史追寻的深化,而在启蒙精神构建的同时,在美学上却选择了现代主义。从形式上看,探索戏剧似乎存在着启蒙主义与现代主义艺术精神之间的某种矛盾,但无论是启蒙精神诉求、还是现代主义选择,都建立在共同的现代性追询的本质之上,都源自内在统一的对现代性愈加自觉的探索趋动。  相似文献   

17.
我从小喜欢戏剧,在戏剧创作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漫长的50多年,如今戏剧已成为我生命中难分难解的情结。每当在剧场里亲身感受观众由衷的眼泪、笑声、掌声,甚至那种沉浸的静默,我都会欣慰,会感动,会忘记创作过程的艰辛,涌起不断写下去的冲动。截至2020年底,我已经写了30余部话剧、近20部戏曲,还有10多部电视剧。虽无大就,但是我却全身心地投入。其间,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戏剧理念如何变化,有些“规则”我一直恪守着,那就是“把根留住”。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有人认为已经过时了,但是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他曾凭借《中国戏剧史》执中国戏曲史研究之牛耳,却一生饱经磨难,多次深陷囹圄,中年竟靠出卖自己的藏书维持生计,但是,他毕生矢志不移地钻研学术,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学术信仰。他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参加过上海滩上的左翼文学与左翼戏剧阵线,又在新中国成立前毅然从香港回归,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动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和普及,抓住戏剧这一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和教化方式,通过对其内容、形式的改造,将其逐渐发展为蕴含着革命话语的革命戏剧,在提高农民素质、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地构建了以"民族""人民""阶级""劳动"等为关键词的话语体系,并运用革命戏剧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传播。传统戏剧的改造与革命话语的输出统一于革命戏剧,革命话语通过仪式化运作、生活化叙事、情感化表达、英雄化导向的方式嵌入革命戏剧,让民众真正认可并实践革命话语,有效地推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构建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10,(9):F0003-F0003
<正>在曹禺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为中国戏剧作出杰出贡献的戏剧艺术家。9月24日,曹禺百年诞辰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