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除社会排斥和实现良好的公共治理需要建构积极的公民身份。我国公民身份受到城乡二元格局、单位制度、职业身份等垄断与特权的制度安排。需要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建立与完善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与程序,还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和公民教育,建构积极的公民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2.
网络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公共空间。如何利用"网络公共空间"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网络公共空间"的特点; 大学生网民的特点和"网络公共空间"与大学生公民教育这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公民身份是维系国家良性运行的重要构件。在民族国家的视域里,西方公民身份是在一个由多元维度动态交织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至少包括道德文化维度的同一性建构策略、国家赋权维度的功能分化建构策略、社会矛盾维度的排斥性建构策略。在风险社会语境中,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的建构情境、动力、空间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公民身份的基本问题约束,西方国家尝试在社会构成、民主范式、空间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重构公民身份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公民性格与公共利益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利益问题是多学科领域关注的重要论题。行政学界多从“公共性”存在的维度诠释其与“私域”的界限。对于公共利益的表达及其程度分析,人们主要确定了公共立法与执法的制度标准,于是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就逻辑地成为主导性影响因素。事实上,随着公民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个体之“公民性格”的养成理应成为公共利益表达的基础性约定因素。本文通过对公民性格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讨论公民性格养成与公共利益表达程度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图证明公民性格在现代公共管理发展中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维度下的中国网络政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3.16亿人,网络政治参与的时代到来。公民社会需要民众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中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尚未深入进行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政治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可能。"互动性"是网络政治的特质,具有社会学理论基础。中国网络政治路径的建构,将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未来形成提供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言反映社会身份,在语言的选择中身份得到建构,语言与身份建构具有动态的、双向的特征。在网络虚拟语境中,网民运用聊天语来表达和建构他的身份,在聊天中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不断表达自己、调整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类化自己、认同自己,即在语言建构身份的过程中,网民不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7.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是指公民平等、自由地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所在。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社会中的公民社会组织,应该加以正确的管理和积极的引导,使之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培育信任这种社会资本,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了政府行政行为和企业经营行为的效率,同时信用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这一点在社会信用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可以说社会信用不仅推动社会效率的提升,同时推动了政治文明的发展,是推动公民文化成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基本属性。公共领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公共性在不同层次的公共领域呈现出不同的意蕴和意象。公共性的特质是公共精神,它凝聚了现代政治哲学的神髓。它发端于自由开放的公共论坛,聚焦于会合私利的公共利益,彰显于大众喉舌的公共传媒,期许于责任自觉的公共权威。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性,公共性在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及公共知识分子等不同人格层面上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公共品格。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的理论渊源均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但是对公民文化理论的系统研究则相对较早,是在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而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则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理论都是强调一个实现良好治理的公民社会对于自由民主制度的意义。本文在对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理论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两种理论加以简要的比较,从中尝试发现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的一些异同点。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模式等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冲击。高校德育要积极探索,采取必要措施应对挑战,一是占领网络阵地,二是增强学生的"免疫力",三是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四是加强网络的监管,从而增强网络社会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代意义的"国家主义"却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空前的民族危机逐渐明晰,爱国主义思潮也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思潮,随着一次次民族危机的加深,爱国主义促使着中华儿女进行了一次次救亡运动,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爱国运动,爱国主义团结和鼓舞了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探索民族救亡道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继"三基工程"建设之后,公安部又提出"三项建设",三项建设其中一项是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中尤其要加强虚拟社会的建设和管理。虚拟社会作为新型的社会形式,对应于现实社会的亚社会性质的社会形式,是现实社会的映射和反映,具有虚拟实在性、超时空性、开放性、共享性、复杂性、动态性、独特性和自治性等特性。目前,对于虚拟社会的管理存在着虚拟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虚拟社会的违法行为日益突出、虚拟社会管理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及虚拟社会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数字鸿沟与网络不平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以其“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双重威力改写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的面貌。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它为文化生产提供了新的公共空间。而且伴随着这种新空间的浮现以及它日益深刻地介入到传统媒体和社会之中,必然会产生出新型的媒体社群。当然,我们也不能高估这一新的媒体空间的可能性,因为它的生产同样受制于市场与权力交互运作的特殊语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我国的公民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孕育、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我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确认个人的价值和公民的社会地位,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实现社会自治;但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兴起,也给中国社会发展、党的执政建设等多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题中的应有之义.实现中原崛起,必须深挖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省目标,为中原崛起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7.
文化统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途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本文以文化统战的功能定位与工作思路为抓手和突破口,对如何充分发挥文化统战优势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西方意识形态博弈正深度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和演变。增强网络社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直接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本文以精要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理论价值为原点,以透析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内化机理为依托,以重构网络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路径为转向,将着力探讨如何增强网络社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市场、国家和社会构成当代资源分配与风险分担的三大治理机制,与这三个领域相对应的公民资格诸权利,与公共精神通过责任和信任编织的社会资本网络一起,发挥着塑造治理模式的作用。公民资格作为国家与其个人成员之间的制度联结和价值纽带,将参与内化为其必要机制,引导公民围绕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所采取集体行动。公民资格的发展使不同领域行为网络之间在资源分配和风险抵御过程中的功能互补,并按照社会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着公共治理的方向、手段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