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3月10日,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贵州省经济学会联合举行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会’,会上,围绕如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现将部分专家、学者发言的精华部分编辑如下,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2.
今年,中央和省委先后出台了促农民 增收的1号文件,我们曾都区结合实际,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足用活中央、省、市一系列扶农支农优惠政策,努力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运用科学发展观,以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抓好农民增收,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今年,全区农民人平收入在上年2727元的基础上,力争增加198元,增幅7.3%,以后平均每年达到5%,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民人均收入目标。 一、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增加农民收入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受体制、政策、市场完善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全面奔小康、构  相似文献   

4.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这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7个方面。 (一)农产品顺畅销售及价格支持机制。农产品销售收入是农民的最基本收入,在粮食主产区甚至是不少农民的主要收入。保证农产品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鸿渊 《求实》2006,(2):86-90
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其解决措施既包括短期性措施,又包括长期性机制问题。现行有关农民增收的制度安排受市场、财政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制约,存在局限性和短期性。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如何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分享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福利,必须根据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内在要求,从多个层面上建立起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确立知识增收、生态农业增收、信息增收等新理念。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长期有效地增加。  相似文献   

7.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三农”工作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亮点之一。在中央一号文件的鼓舞和鞭策下,各地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粮食生产改变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农民收入增幅更是达到七年以来的最高。但是,我们对当前农村的形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毕竟农民收入是在连续多年低增长后的恢复性增长,是国家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具有相当的脆弱性和时效性,而影响农民收入的长期制约因素依然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增收难已成为制约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着力分析、解决困扰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并辅以相关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8.
如何构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以下几点应作为主要构建要素:1、把“农民增收”作为“基本国策”来实施。农民增收在政治上、经济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一个需要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坚持实行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的现代化目  相似文献   

9.
10.
韩治泰 《共产党人》2005,(22):45-46
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成效的综合体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宁夏农民增收长期以来处于低而不稳波动运行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经历了几上几下的徘徊:1994年因物价上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5%;次年因价格下降,农民纯收入又跌落10%左右;1998年因粮食提价和气候因素农民纯收入增长13.6%;2000年因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纯收入降为-3.7%;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十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把“生产发展、生活宽容“放在优先位置.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新农村建设必须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给农民群众带来实惠,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如果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不能持续增长,任何建设项目都难以长久持续下去,建设新农村只能成为空谈.因此,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政府采取了包括大型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取消特产税与减免农业税、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使我国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夏粮、早稻恢复性增产,秋粮播种面积回升,产量目标实现.同时,广大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增幅创多年来的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京郊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社会稳定,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北京要加快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难点是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水平,落脚点是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深层次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向城市倾斜的制度安排,因此要想让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按照城乡统筹的战略思想,打破旧的利益机制,加快城乡共同发展的制度创新,建立起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郊区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  相似文献   

14.
为增加农民收入,应着力构建结构调整机制、集约经营机制、市场拉动机制、转移就业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15.
农民收入是“三农“核心问题,其解决措施既包括短期性措施,又包括长期性机制问题.现行的有关农民增收制度存在局限性和短期性.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促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多个层面上建立好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富裕。当前农民增收的大部分是政策性保护增收措施实施的效应,属于政策性措施的延续,要想实现全面的长效性增收仍受到政策局限性和市场局限性约束。这就需要我们既从农业内部深挖增收潜力,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自主活力,也需要从农业外部寻找突破,形成可持续的外部推力和良好的增收氛围,形成内、外共促增收的良好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3月10日,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贵州省经济学会联合举行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会,会上,围绕如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现将部分专家、学者发言的精华部分编辑如下,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仲祖云 《唯实》2005,(5):10-11,47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个根本性问题。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方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呈缩小趋势,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扩大。以江都市为例,2003年,城镇家庭实际收入是农村家庭的3.1倍。这种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生产率不高,劳均农业增加值仅为4274元;农业土地产出率不高,亩均纯收入只有535元;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不高,平均只有48.8%;公共财政对  相似文献   

19.
泸水县农业局是县人民政府直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局属17个站(所),现有职工186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州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泸水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繁荣城乡市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成都市政协主席会议把“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由金嘉祥副主席牵头组成课题调研组,从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