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非形式化的思想火花、偏重资本要素投入、致力于寻求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注重制度建设等几个阶段。就我国经济增长而言,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脉络蕴含如下启示:一是要摆脱依靠投入求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二是在结构转换潜力和后发优势日益枯竭时,必须注重通过制度建设为经济可持续增长输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转变的紧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以粗放型为主,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诸多问题。在我国迈向中等收入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历史使命;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途径。它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进程;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两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今后经济建设的核心。经济增长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经济体制相联系,因此说我国经济体制的彻底转变,必须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关键取决于企业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实质上是企业经济发展走什么样路子的问题,即企业如何使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必要性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展产业集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工业化与城镇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实现突破性的增长,它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突破性增长,从而促进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全面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这已为理论和国内外的经济实践所证明,尤其是浙江省近些年的经济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必须重点推进的中心工作,而且是保障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出路。要彻底转变过去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需要做好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田义文纵观我国四十多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18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横比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程,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具备了以下几个有利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创新创业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发明显。文章采用熵值法衡量四川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中介效应综合分析框架,研究基础设施通过创新创业的中介效应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在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创新创业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作用,其中介效应值为3.41%。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川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4)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调整、大转型之中,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调速换挡期",经济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存在难得的机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对科技的运用不足,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这也决定了我国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得不转向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力量发展创新型经济,破解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打造经济升级版。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粗放经营,虽然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不注重质量和经济效益。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不但不相适应,而且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党中央把更新经济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作为实现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指导方针,这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我国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胜利完成了第六和第七个五年计划,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1.36倍,平均每年增长9%,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3—4%的速度,提前两年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1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为90年代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1990年同198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84.6%,平均每年增长6.3%。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水产、水果等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0年间总产值增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18,(11)
正以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经济增长乏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庆杰在9月30日《河南日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角度,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作出全面部署。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但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面临经济增长乏力、部分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因而经济增 长因素问题也就有了重新认识的必要,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经济增长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主要归纳为动力因素、结构因素和 环境因素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扩大国内消费,以消费和投资的高增长对冲净出口下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进行出口多元化建设,阻止贸易下滑;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减少我国外汇储备的损失;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探索国际经济合作新机制等是实现"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负担过重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繁荣农村经济 ,就要增加农民收入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6.
优化市场配置资源条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陈锦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其重点应是从优化资源配置条件,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谓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以取得...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迎接世界经济向东亚转移的挑战,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来。上海过去改革开放的16个年头已经尝到了劳动力素质提高、人才增长刺激经济发展的甜头,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8.9%的较高速度增长。今后要充分发挥上海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继续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更应把依靠科技和教育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和引进大批人才。一游动力素质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儿般而言,劳动力数金的增长,会引起经济的增长;但…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受到短缺经济的困扰 ,经济增长质量一直被忽视。最近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和朱基总理在会上所作的报告 ,把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十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 ,提出的经济建设的重要指针。对此我们要给予足够重视。一正象“十五”计划纲要的其他重要内容都是针对我国经济“九五”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新的需要提出来的一样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也是具有针对性的。“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取得了…  相似文献   

20.
记者近期调研时,一些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规划建设珠江经济带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具备。应尽早从总体上把珠江流经的六省区作为一个发展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将珠江经济带建成我国南方一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主轴,以经济带建设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