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任何社会中,为了调整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都必须提倡和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然而法治又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代替道德建设,道德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靠强制执行的,而是通过社...  相似文献   

2.
团结也是艺术武园萍一说到善于团结人,人们往往只把它看成是个人品德、修养、胸怀。其实,对一个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来说,往往更表现为一种凝聚人心、合理使用人才的领导艺术。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是一块天地,同是一个单位,有的人当“一把手”,这个单位干...  相似文献   

3.
婚姻法第四条关于“夫妻应当互相忠诚”的规定,只是一种价值提倡,属于道德领域里的调整事项,不宜介入司法公证范畴.道德调整与法律调整,其范围和作用都是不同的.道德调整需要人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较高的要求,且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自觉遵守,而不是靠强制性的措施来实现.在道德方面出现问题,必须通过自我修养、舆论影响等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2,(11):78-80
法律依靠强制,道德出于自觉。良好的道德品行更多来自个人的修养和信念,它需要人们自觉遵守那些无法律监管的约定俗成的某些规定,并一直坚持这份自觉,养成顺其自然的习惯。这份自觉来自秉性,来自教育,来自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和我省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道德领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社...  相似文献   

5.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观点、思想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法律的解释和评价,对行为是否合法的理解,以及在法律方面的愿望、要求和关于法律的知识、修养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内容主要是由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着政治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的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公民都有其法律意识。人们彼此之间的法律意识内容既可以十分相似,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取决于各个人所处的经济生活状况和思想意识属性以及道德观、世界观等各种主客观因素。作为普通公民,其法律意…  相似文献   

6.
孙美兰 《求索》2007,(11):92-95
物权法起草过程中,多数人主张规定拾得人法定报酬请求权以及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但物权法最终未作规定。物权法关于遗失物制度的设计,损害了拾得人的正当利益,更损害了遗失人一方的利益,同时还牺牲了法律的效益和公平价值。其根源在于:中国历史上所有统治当局所推行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然而,由于它严重扭曲了现实利益需求的本来面目,以法律强制支撑的道德秩序并不能在现实中被维持,社会道德反倒会因此而沦落。  相似文献   

7.
《劳动保障世界》2008,(11):56-56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意识的规则,其意义是保障人类在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中生活,或者说,就是保障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生活建设需要规则,规则使人成为人,使人真正过人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成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使人们过上一种自觉自为的生活。对人类美好生活建设起规范和引导作用的规则主要有法律和道德两种规则,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既相区别,又互为转化和相互补充,通过调节、导向、评价三种功能对美好生活建设发挥作用。规则作用的发挥,要通过人们对其认同和遵守实现。培育规则意识,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三位一体推进,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建设法治文化、加强公民个人规则修养等。  相似文献   

9.
陈一收 《桂海论丛》2007,23(4):19-21
服务型的公共行政是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它突出了服务的伦理价值,决定着各级领导在行政实践中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责任。主观形式的道德责任,体现着人的伦理自主性,对于领导者以理性的方式履行客观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依据道德觉识和职业理性,超越客观规范的约束,把服务的义务转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实践,是领导者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罗骋 《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71-17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由此可见,生态道德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要求和体现,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子君 《思想工作》2005,(12):43-43
怎样才能作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履行好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我认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具体应从以下十个方面去努力、去实践。一是要重视修其德。德即为道德、品德。道德是一定时期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评价人们的行为善恶、美丑、荣辱、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我们党在选拔任用干部上要求德、才兼备,坚持“四化”标准。其中首位的还是德。我们说品行端正,品处于决定行的重要位置。品德端正与否,必然要具体体现在行为之上,品行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5月6日《浙江日报》刊登桑林峰的文章,境界,是人们在修养、学识、道德等方面所处的高度,反映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境界有高低之分,只有洞悉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才能向上攀升更高境界,最终达到至上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个人的道德信奉是与公司、行业、国家或国际的准则与政策相关的。它们都是讨论的出发点,这些讨论导致了不同层级上更广泛的准则以及结构的变化。这些公司集团的准则,倘要生效和被遵循,就应当跟人们个人的价值观与伦理信念相一致:在危急状态下,个人的道德勇气与减信,对确保有道德的节俭的生存,如同对实施必须的变革一样,都是必要的。诚信的公司最终取决于诚信的公司员工。  相似文献   

14.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切实搞好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强化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文明是一个民族教育、科学、思想、道德、.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道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职业道德,是不同行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形成的,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相似文献   

15.
叶建红 《湖湘论坛》2003,16(4):82-8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共产党员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并应以共产党员的党性来保证这项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拟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党员党性的含义道德既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又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确认。它确认、调整和保护人际关系和个人自处原则 ,并体现其中的利害关系 ,它依靠人们对社会生活秩序各个方面的长期认识而逐步形成的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进行自我约束 ,自我控制。总之 ,道德就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党中央…  相似文献   

16.
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互促进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控制作用,是通过道德的内化实现的,是"软"的手段,主要靠"自律"。而法律则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硬"的手段,主要靠"他律"。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两者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道德的长处是直接源于人的内心、习惯,易为人们接受,调整的范围广泛,覆盖面大;法律的长处是经过严格选择,源于道德规范又高于道德规范,由于其国家意志性,更能适合统治者的需要。但二者又各有不足,道德规范的力度没有法律规范的力度大,但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又比道德规范小。所以,道德和法律唇齿相依,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17.
贺小娜 《人民论坛》2014,(8):203-205
何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根本信条?认识方法论个人主义更好的方式与其说是对其原则的归纳,不如说是在它的历史谱系中把握它的理论支脉,从而更确切地把握它的解释力优势和不足。文章从个人预设不同、个人与外生变量(环境、制度、道德等)间的关系不同、分析视角不同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玉明同志:上信提到的关于三者利益与人际关系的问题,因未及细谈,此信就专门谈它。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最初是从分配的角度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一项原则。它作为分配原则,就不能不反应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从而成为人际关系的一项原则。特别是在普遍强调利益趋动原则,个人节益趋动原则又为人们所关注的情况下,更要正确掌握这个原则。兼顾三者利益,说到底,就是实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这个原则,一方面靠国家有关政策的调节,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人们的自觉。而从人际关系的处理来说,…  相似文献   

19.
道德建设既要靠社会的持续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靠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制度是实现自由、形成秩序的工具和途径,为道德建设提供直接保障。良好的道德秩序的形成必须依靠一套规范良性的制度安排来支撑,制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也影响着道德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朱文燕 《传承》2014,(7):47-49
保持党的纯洁性归根结底是广大党员和干部队伍的纯洁,但又不能全靠个人的修养来保持党的纯洁性,党内制度层面的保障更重要。在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进行科学化的考核,能保证正确识别和合理调配使用不同特点的党员干部,保证党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