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宗良 《新视野》2008,(1):10-1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执政的新经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观,其中包括提高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并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把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等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民生的改善必须以扩大人民民主作为政治保证,而改善民生、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以便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蔡焘 《当代党员》2010,(12):32-32
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我们党自建党之日起即奉为圭臬的最高宗旨。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以民生为导向推动发展转型,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经济发展理念、社会治理理念以及政府服务理念的回归,“民生重庆”给予我们三大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生态问题越来越突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为了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并从民生维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提出,深刻阐述了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逻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十三五"时期,我国各项民生事业不断繁荣发展: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3.9亿人次获得资助……如今,"十四五"的大幕行将开启,要求我们不断打造民生事业新高地,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继续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6.
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政策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成为社会建设的突出目标;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党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人的需要与民生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政策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成为社会建设的突出目标;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党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人的需要与民生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社会建设在实践内容、价值导向、内在理念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民生建设是党的社会建设一以贯之的主线。共享发展理念秉承了党的社会建设民生主题,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建设意蕴,极大地丰富拓展了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内涵。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应充分体现其社会功能价值,落脚在于持续不断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到"做蛋糕"与"分蛋糕"相统一、民生建设优先与社会结构优化相统一、凝聚社会共识与引导社会预期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杨彪 《当代贵州》2013,(1):46-47
铜仁市碧江区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大力破解民生难题,充分体现了碧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按照这一要求,近年来,铜仁市碧江区党委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大力破解城区各中小学拥挤问题;全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霄飞 《新长征》2013,(1):40-4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一次郑重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提到全党的面前,进一步明确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1.
韩军 《江淮》2012,(4):30
和谐发展时代的来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加快民生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时代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个要求,切实履行好发展的职责。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民生为本。发展理念是指导并推动发展的灵魂。加快推进民生建设,政府工作的指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我们要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  相似文献   

13.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脉搏,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当作服务民生、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切入口。一、把握需求,树立群众文化的民生理念。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付宁生 《共产党人》2007,(18):34-35
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发展民生,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是我们党的为政理念和执政主轴。解决好民生问题,要围绕民生、民和、民安来进行。要以幸福宁夏建设为目标,把民生、民和、民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政府追求的目  相似文献   

15.
苏伟 《求是》2011,(16)
党的十七大以来,重庆市委践行党的执政理念,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努力促进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一、党的执政理念在重庆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任亚周 《世纪桥》2020,(1):80-82,96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精准扶贫是在新时代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精准扶贫"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辨析,阐释了精准扶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包括:精准扶贫政策的着力点是实现民生保障、重视人民精神修养的提升、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汪洋 《求是》2012,(2):15-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执政理念的具体化与集中体现,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必须遵循、不可偏离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相似文献   

18.
李红松 《求实》2016,(9):4-12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其他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归宿。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整体领域的伟大变革,而且最终关系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深刻阐释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系统分析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探明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的现实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不断强化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民生为重、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把发展着力点放到激发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20.
改善民生——执政为民的根本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保善 《学习论坛》2008,24(4):17-19
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生老病死等.注意改善民生是有远见、负责任的政治家政治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七大展示了改善民生的新起点.改善民生要以民为先,须求真务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