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民事法律关系的抽象客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健 《政法论丛》2003,(2):61-65
本文针对我国法学界对民事法律关系客体再认识中的疑惑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文从法理学、部门法和民法学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简单分析 ,力求引起人们对民事法律关系客体在民法典制定中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费尔贝恩在修正和发展弗洛伊德和克莱因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他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客体关系而非性欲,并从容体关系角度阐述了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结构理论,即内心结构观。此外,他还结合了弗洛伊德的阶段论和克莱因的心态论构想了一种全新的人格发展图式。费尔贝恩的人格客体理论在精神分析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郑晓剑 《现代法学》2011,33(4):59-67
民事法律关系"一元客体说"主张在民法典中构建一元化的民事权利客体类型,但是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均不能成立。"一元客体之利益说"混淆了民事权利的客体与民事权利的本质和内容之间的区别,混淆了民事权利的客体与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目的之间的界限;"一元客体之行为说"在逻辑上并不周延,不能在绝对权法律关系中清晰地界定客体的存在与性质。建立多元、开放的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体系是中国民法典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主体与客体首先是一对用以解释人与外界的哲学范畴,在进入到法学、尤其是民法学的场景之后,它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对立起来的法律理论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方面这种二元对立理论在划分标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之处既有重叠之处也有中空地带。另一方面法律术语的汉译无疑添加了新的烦恼却又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透过这组看似对立的概念反思其背后的机械的法学思维模式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5.
法律关系作为概念法学的光辉产物,统帅了民法体系,并有其独特的方法论意义。但其在本体论、方法论上也存在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这正是本文关注所在。  相似文献   

6.
康娜 《法律科学》2009,(5):104-112
关系契约理论突破了传统契约理论的不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婚姻的契约属性,为婚姻关系的基本定位和各项规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关系契约视野下,婚姻立法应该鼓励长期承诺、鼓励奉献和互惠、保护信赖利益、避免机会主义、正视社会规范和关系互动中形成的潜在不平等,适应婚姻关系不断变化的特征,建立调整婚姻的弹性机制。婚姻制度的设计应该协调婚姻中的国家干预和个人自治、兼顾当事人的对立和统一,衡平婚姻中的自由和限制,均衡当事人的利益和损失。  相似文献   

7.
修改后的《律师法》,对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会见权、调查取证权和阅卷权进行了完善和强化.律师上述权利的扩大,必将导致侦辩关系和控辩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律师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影响和变化,如何正确运用权利防范风险,迫切需要重视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特定物与不特定物、代替物与不代替物及相关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都 《现代法学》2000,22(4):67-69
特定物与不特定物、代替物 (种类物 )与不代替物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进行的分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 ,不代替物一定是特定物 ,而代替物则既可以是特定物 ,也可以是不特定物。  相似文献   

9.
何学军 《政法学刊》2002,19(3):26-29
从哲学理论上讲,客体就是行为作用、行为指向的对象,而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社会关系不过是为法律所刻意确认并加以调整,由一定的法律行为所引起的产物,这种社会关系本身不可能被行为所直接指向而成为行为客体。在传统的刑法理论中,刑法上的客体被仅仅局限为犯罪的客体,而在几乎所有现行刑法学教科书中,均把犯罪客体说成是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这一违反哲学原理和法学原理的犯罪客体概念,本身包含着逻辑错误和定性错误。犯罪客体就是被犯罪行为直接侵害指向的人或物。  相似文献   

10.
于成江 《政法学刊》2008,25(5):55-58
侦查认识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认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是侦查认识的目的,因此,案件事实是侦查认识的客体,案件事实可以解构为“案件的客观事实”、“案件材料反映的事实”和“查明的案件事实”三种形态。案件的客观事实是侦查认识的本原客体,案件材料反映的事实是侦查认识的中介客体。查明的案件事实是侦查认识的结果客体。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experiments that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s on simulated monetary and salary allocations. Experiment 1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relationships on choices between interdependent monetary distributions for a sample of students. Experiment 2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relationships and competence on choices between interdependent salary allocations and on discretionary salary allocations in scenarios presented to a sample of working managers. Experiment 3 used a novel measurement of the social motives revealed by interdependent salary allocations and added a manipulation of trustworthiness for a sample of experienced MBA students. Egocentrism and judgments of incompetence or untrustworthiness had strong effects on participants' choices. Allocations also increased for liked others, even though allocators denied any effects for liking.  相似文献   

12.
Evidence relevant to claims of self-control theory concer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rime/deviance is offered. Using data from a survey of the population of a southwestern city that permit measurement of two types of social integration, including socially supportive networks, we (1)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2) attempt to ascertain if social inte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isbehavior independently of self-control. Results suggest that self-control is a persistent predictor of misconduct that operates independently of social integration. Although interpersonal social integration appears to stand alone in its association with deviance, community integration shows no relationship with self-control or misbehavior.
Michael R. WelchEmail:
  相似文献   

13.
郭小锋 《政法学刊》2008,25(5):22-26
目前,许多学者和司法人员都质疑犯罪客体的地位与作用,认为犯罪客体不过是一个巨大而空洞的价值符号。事实上,并非如此,犯罪客体不仅具有重要的立法价值.而且更具有重要的司法价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犯罪形态、一罪与数罪、刑事和解以及量刑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从环境保护一体化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保护一体化要求将环境目标纳入到国家的其他政策领域,成为国家其他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环境政策和环境法的发展趋势。从环境保护一体化的要求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着诸多不适合环境保护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对知识产权的定位有偏颇,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中应树立和贯彻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思想,实现环境保护与技术进步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康莉莹 《河北法学》2006,24(7):44-48
所有权保留制度在各国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实行,并且在日益地完善.国际货物买卖实践中所有权保留制度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社会背景、法律体系不同,导致对所有权保留制度的规定也各不相同.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对所有权保留制度仅有原则性的规定,这在实践中造成了许多的问题.从世界各国有关所有权保留制度的立法模式出发,分析该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及比较优势,通过比较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对所有权保留制度的客体范围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取得时效之客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历史的演进 ,取得时效的客体范围呈不断扩张之趋势。将他人已登记之不动产纳入取得时效的客体范畴有助于充分发挥不动产之效用 ,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并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也是交易安全和生存利益优先保护的价值理念在时效制度上的体现。就用益物权领域而言 ,取得时效之客体应以基地使用权、农地使用权和地役权为限。担保物权无取得时效之适用余地。  相似文献   

17.
侵犯财产罪客体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承斌 《河北法学》2004,22(1):21-25
就侵犯财产罪的客体而言,国内通说都认为是"公共财产所有权",无疑存在着以偏概全之缺陷。西方就财产罪的保护法益也是学说林立。但其理论和判例则是由单纯保护本权(所有权)转向考虑对占有的保护。为此我国的侵犯财产罪的客体应坚持占有制度,以弥补通说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