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史学界开启了“文革”历史的学术研究.从1980年代起步阶段的“资政史学”,中经1990年代转型阶段的“求真史学”,再至21世纪头10年拓展阶段向“总体史学”的转向,近30年来“文革”史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动.其史学研究的最初动力源于历史决议的推动,但进一步的拓展则有赖于史学界对当代历史的深刻内省以及改变中外研究不对称格局的愿望.考察“文革”史学的课题,其始终不变的基本问题是“文革”的定性、起源、历史叙事和评价.正视研究断层现象,提升方法论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建构真实记忆,是当下推进“文革”史学健康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人民”一词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政治概念.建党初期,中共对“人民”“国民”两概念的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侧重.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革命形势的高涨, “人民”因克服了“国民”这一概念的污名化与模糊性,又符合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所以逐渐取代了“国民”,成为中共的主流话语.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间,中共因“人民”概念曾经包含资产阶级,对其使用频率一度大为降低,并试图以“群众”“民众”“工农”等概念替代之,反映出当时中共革命政策的转变和对“人民”内涵建构的不足.随着民族危机的上升,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后,中共统一战线政策逐渐转变,“人民”这一概念又重新回到中共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1936年夏,北平上空乌云翻滚,空气中夹杂着火药味.已将铁蹄踏入平津地区的日本侵略军,正在加紧实施吞并华北、侵占全中国的阴谋.然而,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的扩张,遭到了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广大爱国官兵的有力抵抗.为了拔掉二十九军这颗眼中钉,日本侵略者使用软硬两手,对二十九军官兵实行武力压迫和拉拢软化.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秉承国民党最高当局旨意,以多种形式与日本方面周旋,以期避免战争,维持华北现状.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军将官上演了一出"鸿门宴".  相似文献   

4.
霞飞 《党史文苑》2005,(11):47-51
江青是个特殊人物.她是"四人帮"的核心,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累累罪行,于1976年10月6日被中央隔离审查.江青被隔离审查时和之后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本文根据江青被捕之后接触过她的人的回忆等真实史料,描述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相似文献   

5.
散木 《党史博览》2007,(5):38-40
一 邹鲁风(1909~1959),原名素寒,从事革命工作后曾化名陈蜕,辽宁辽阳人. 1926年,邹鲁风考入了武昌军事政治学校.  相似文献   

6.
江飞 《党史文苑》2004,(11):32-33
黄帅事件掀"破师道尊严"浪潮 1973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发表了《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并加了长篇编者按语."小学生"是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黄帅的信是她和班主任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后家长要她写的.《日记摘抄》是《北京日报》按"破师道尊严"的需要摘编的.  相似文献   

7.
霞飞 《党史博览》2007,(2):42-45,56
搞后勤的好手,受到林彪重用 1914年4月15日,邱会作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9年,邱会作参加了红军.这一年,他仅15岁. 1930年,邱会作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邱会作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白明启 《世纪桥》2005,(8):18-21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东北烈士纪念馆共同发起“胜利之旅”特别采访活动。60年后的今天.把现代人“拉回”那“久远”的岁月.重走抗联战士走过的路,追寻抗日风云.目睹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体验和弘扬伟大的抗联精神.目的是让世人更加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9.
『浮夸风』导致大饥荒纪实——一个县报记者的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春天,反“右派”斗争结束之后.在各级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股高气压,脱离实际提出了“高指标”,搞“瞎指挥”,下级害怕扣“反党”帽子不敢说出不同意见,谁不讲假话谁就垮台。于是刮起了报喜不报忧的“浮夸风”。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纺织服装业将进入调整时期.面对欧美的重新设限及新配额体制的种种束缚,"走出去"已成为寻求发展突破的中国纺织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张楚 《广东党史》2005,(2):50-51
我是在“左”倾路线横行的时候当过农民的人,对“文革”期间农民的负担、农民的苦楚有较深的体验。农民的收入和支出我在农村当农民的时候,收入最好的一年是每10工分0.58元(大概是1971年)。它是以砍完一山培育了22年的杉树和一山竹子为代价的。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12.
黄瑶 《党史博览》2012,(3):9-11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广大民众经历了由十分惊愕转而重新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从林彪叛逃这件事,人们自然而然地对林彪赖以崛起的"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对与林彪集团相勾结的江青集团发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13.
叶介甫 《党史纵览》2006,(12):18-21
余立金,1912年出生,湖北大冶人,1927年参加红军.历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副政治委员、空军政治委员、民航总局第一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赤胆忠心,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阴谋制造了"杨余傅事件",使他遭受了残酷迫害.  相似文献   

14.
在2002年9月出版的《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张荣生写的、题目很长的文章:《珍惜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历史——论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待党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该杂志的编辑在此文的“摘要”中,把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观点概括成这样一句话:“‘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党史、国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十年浩劫’这一寓意抹杀一切的不准确表述,不宜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代名词。”我认为.这篇文章所谈的内容,不仅是一个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是涉及政治的重要问题,必须认真地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15.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今天记得刘少奇这两次“答辩”的人可能不多了,重读当年红卫兵小报上的“反扑文章”,感到刘少奇不惧死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16.
徐林 《廉政瞭望》2007,(2):21-21
“压岁钱”从何而来?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儿害怕,大人就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相似文献   

17.
"三面红旗"各自提法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随后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俗称"三面红旗",到1962年底形成了"三面红旗"从提出到实施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在北京隆重召开了举世瞩目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这两个大会均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和开局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这两个大会开得圆满成功,是团结的大会、鼓劲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两个大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总结了前五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描绘了后五年奋斗的光辉远景.特别是前总理朱镕基代表上一届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全面、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两个大会都进行了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新老交替,并选出了新一届政府和政协领导机构人员,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  相似文献   

19.
霞飞 《党史天地》2007,(6):43-51
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整顿的过程中,就同“四人帮”进行了正面斗争。1976年初,邓小平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当年4月再次被打倒。但邓小平即使是在自己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仍以巨大的勇气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在粉碎“四人帮”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复出后的邓小平同“四人帮”展开了正面斗争。这种斗争把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摆到了全党面前。  相似文献   

20.
吴藕珍 《世纪桥》2005,(8):30-33
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八百壮士.四行孤军”.是中华民族顽强抗日的不朽传奇,彪炳史册。1937年的上海,日军铁蹄来侵.中国军队奋起抗战。10月26日.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团长率领官兵.死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数百名铁血战士,激战四天五夜.以寡敌众抗击日军上万人,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毙敌200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