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需要磨合,社会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需要新主流文化来统领.要以革命文化的精华为主干,以儒家文化的精华为根,以后工业社会文化的精华为枝叶,构建中国特色的新主流文化.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新主流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宪政民主、公平正义、博爱自由、廉洁节俭、有序和谐、质扑诚信、理想纪律".  相似文献   

2.
牟鑫 《学理论》2010,(24):141-141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流文化的推动,然而伴随着不断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亚文化尤其是网络时代以来的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促进了主流文化的新陈代谢,却也不断模糊了人们认识主流文化的视野,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何正确认知我国网络时代的亚文化,对提升主流文化意识,凝聚民众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和网络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争夺的"高地",应该重视其在我国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强大引领功能.面对西方信息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积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维护我们的文化利益,确保我们的文化安全.为此,应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党和政府的法制管理和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注重对网民的教育和疏导,加强网络行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在不同地域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其自身因素是导致不同地域人群对主流价值文化认同差异的原因之一。深入分析其影响,主要可归结为主流价值文化的大众化和现实化两个问题,那么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促进主流价值文化的大众化和现实化,才能增强各地民众对主流价值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5.
城市创意与创意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种文化的碰撞,尤其是非主流、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所产生的冲击,往往是创意和创新能够勃发的必要条件城市是孕育创意的场所,也是创意能够得以实现和发扬光大的基地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社会形态下 ,只有不断突出和强化经典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才能确保文化的民族特点、时代特点和独立个性 ,也才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正确道路。因为经典文化和主流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的支撑点和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交汇,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大致可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种形态。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应该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三种文化形态内部关系紧张,同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出现了精英文化商品化与大众价值观扭曲现象,这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3)
文化全球化带来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受到冲击。在社会生活领域,我国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强势挑战,文化的精神抚慰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削弱,非主流文化滋生。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生态危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化危机,因为文化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将科技系统地用于征服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增长,满足人类自身无穷的欲望,自此科技在文化发展中逐渐成为主流,人文逐渐被边缘化,现今仍延续着这样的趋势。所以,生态危机所表征的并不是文化危机而恰恰是人文文化危机,可以说,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9,(1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北京某外语院校为例,对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总的来说,外语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在情感与态度上比较积极,但在实践层面比较薄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归因分析,探索文化认同培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伟 《学理论》2011,(25):80-83
从商代到东汉,华夏族群①的西部边界呈逐渐西移的趋势。两汉时期的西域,已经达到汉朝移民所能生存的生态极限和汉朝政权行政力量控制的极限。但为了抵御来自北方匈奴人的压力,汉朝极力突破这条客观存在的界限。在这个政治因素的推动下,汉朝形成了独特的西域历史记忆,并用《西域传》的方式被历代中央王朝所继承,维系并巩固了西域与中原王朝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政党文化是执政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党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政党文化的影响力与文化自觉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党精神力量的发掘、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坚守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扩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发挥和强化政党道德的约束力都离不开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因此,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升政党文化的影响力,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发挥政党道德的自律作用,依靠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形成与党的执政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本文论述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要坚持首都城市的性质,发挥首都城市的职能,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践行"北京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弘扬历史名城文化、优化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悟性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转变--实现民族性格的现代成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定义悟性文化和契约文化为前提,对悟性文化与契约文化的成因做了探讨.同时,针对悟性文化赖以存在条件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导致契约文化引进,对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可能导致的后果做了分析,对不同种文化做出正确价值判断提出了见解,对文化评价的常见错误做出了指正.文章断定悟性文化向契约文化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中国书创造新的文化物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一系列重要概念,主要是:文化、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力、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业态。厘清这些概念及其关系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丁石  程相春 《学理论》2009,(12):225-226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乏分,从广义上看,文化是无孔不入和相当复杂的,所以梳理文化问题的难度也较大。从狭义上看,我国当前的文化大体由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组成,所以和谐文化的建设方向原则上应是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尽快建立起扬弃积极文化成果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a set of phenomena that 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popular culture, genetics, cybertechnology, nan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and oth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bio-ethics, science speculation, science fiction, mythology, the New Age Movement, cults, commerce and globalization. At the centre is a radical technophilia that finds representative expression in posthumanism, an Internet-based social movement driven by an extreme scientific utopianism. This set of phenomena constitutes an articulated cultural response to a number of underlying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ynamics that are together transforming the world, and particularly developed societies as they are incorporated into a global system of 'digital capitalism'.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posthumanism and transhumanism. It then explores two key notions, teleportation and cyborgs, that receive extensive attention in mainstream media and serve as exemplars of this scientistic ideology, locating them both in cultural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posthumanism and associated phenomena are best seen as an ideological interpellation of humanity into an increasingly domin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rder based on th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ascendancy of the 'Informational Paradigm' identified by Katherine Hayles in her inquiry into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又是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之一,因此,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拟从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视角,在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exhibited rapid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and public sectors worldwide have expanded interest in policies related to these industries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cultur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vitalit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ultural values promoted by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ctors are essential to the formation of policy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offers insight into cultural policy that has governed regional and local development, and addresses academic debates about policy related to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ased on sever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alyzing various theories and case studies, based on how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aiwan (CGT) has adopted policies to promot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link areas of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policies enacted by the CGT. Ideas concerning the cultural minist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ivic boosterism, subsidies, regional development, creative clusters, tourists and tourism businesses, and export markets are areas of emphasis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