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心     
白夜 《前线》1962,(11)
认得一个人容易,知道一个人的心,却比较困难。因为,“人心都在人心里”么!要知道一个人的心里想些什么?碰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那些内心深处的问题,只有他向你讲出来,你才能知道。如果你不了解人家心中的问题,那么,怎么样去解决人家心中的问题?我们不是常说要做思想工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究竟说得清还是说不清,已经议论了多年。我认为应作点具体分析: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什么是社会主义确实是说不清。小平同志讲,连他也说不清。 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以后,应该说在基本的方面已经把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说清楚了。因此不能再笼统地说“说不清楚”了。 那末,为什么现在仍然还有“说不清楚”的问题存在?什么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三种情况: 1、学习不够。本身已经说清了的问题,自己还不知道。这需要加强学习。  相似文献   

3.
电视是什么?电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目前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现象。不过,通过讨论取得共识也很重要。我们国家从1958年开始办电视,至今已有38年的历史。如果以后连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都还是“公说公的”,“婆说婆  相似文献   

4.
汪金友 《实践》2007,(1):48-48
如果出一道测试题: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会拍着胸脯表示:“不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吗?这个我知道,马上就能背诵出来。”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09,(7):38-39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仍然不时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还是让历史来作出回答。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中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系统地、全面地和完整地阐述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这光辉理论的主线.就是邓小平同志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新旗手,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无畏的精神、围绕搞清楚“真正的社会主义”和“真正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再认识,再审视,再选择和再完善,探索出了一条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坚持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亦即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一条基本理论线索,就是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①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②这是小平同志作出的不容置疑的理性判断.他曾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工人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有保障.于是他便发出了一连串的质疑:“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③“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④  相似文献   

7.
现在,人类正站在总结20世纪,准备进入21世纪的历史门槛之前。全人类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以至每一个人,都面对着怎样评价20世纪,从中得到什么教益的课题。20世纪是什么世纪?有的资产阶级谋士把它称为“大死亡的世纪”。他们用歪曲历史的手法,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超凡神话”,把社会主义称为“强制的乌托邦”,连两次世界大战也归罪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因此,今天他们为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祖先是谁?这似乎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谁不知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祖先当然就是炎帝和黄帝了!那么,炎帝、黄帝的祖先又是谁呢?炎帝、黄帝祖先的祖先又是谁呢?中国人的“开山鼻祖”到底是谁?山顶洞人?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人”?这些就不再是什么幼稚的问题了,就连那些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们目前也不敢给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四个选择”思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党代表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流传关于父亲韩复榘的笑话很多,比如什么“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什么“没来的请举手”什么“连中国的英语都不懂”……对于这些笑话,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编造的,是假的。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 《党建》2013,(2):1-1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条件和社会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还会存在劳动力市场?它和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一、典型形态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劳动力市场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劳动力市场了。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预见相反,是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见错了?不是。要正确判断二者都合乎事实,必须分别讨论二方面的问题: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预见的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特征是什么?由什么条件决定?第二,现实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劳动力市场的历史特征是什么?由什么条件决定?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而社会主义本质,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而提出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为进一步搞好党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党校学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乌鲁木齐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结合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课堂教学,选择“社会主义本质”这一专题,在中青班开展研讨式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胡占奎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历史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翻开近代中国的历史,在几次革命高潮中,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外,革命运动的领导者都程度不同地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搬来了进化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条主线,其他问题都是由此而派生和展开的。他还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同上,第63页)这句话说得  相似文献   

16.
漫画幽默     
方法不同 妻:这次选拔干部你还是不提老李,又是什么理由啊? 夫:他群众基础差,人际关系不好! 妻:怎么又这么说了? 夫:20年前,搞人方法是“生活作风问题”,现在流行的是“群众关系问题”。 生活作风已经不重要了,就连我都…… 妻:快说,你都怎么啦? 夫:……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问题。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通过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振兴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体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走过了55年的历史。如何才能立体地认识这条道路的必然性、正确性和一些重要规律?有比较才能鉴别。只有进行多维的、立体的比较,方可认识“庐山”真面目。纵向比较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首先进行中国本身的历史比较。毛泽东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只有进行历史的比较分析,才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脱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正确的选择如果现在来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必然天下大乱.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现在之所以存在“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模糊认识。一个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两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时间差”一是两者在起点的“时间差”即我国比西方发达国家晚起步二、三百年。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其《大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中国选择并坚持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