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明圣 《前线》2020,(1):76-78
“接诉即办”是北京市的一个创造,是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快速解决群众困难的一种首都治理机制。“不诉自办”也是北京市的一个创造,是“接诉即办”的一种深化和补充,是首都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不诉自办”与“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将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2.
万鹏飞  杜春晓 《前线》2022,(1):71-73
北京市的接诉即办改革是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成功实践与体现,是将群众路线贯彻到首都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探索和创新,为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关键突破口,找准了方向,抓住了根本。未来工作中,可以通过接诉即办,将群众路线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结合起来,与公民教育结合起来,与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结合起来,与居民自治和互助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推进首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李文钊 《前线》2021,(3):67-74
“接诉即办”是以人民为中心和以基层为中心的北京超大城市治理实验,它开创了面向人民、面向问题、面向基层的超大城市治理变革实践,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了更好地厘清“接诉即办”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我们从人工制品和治理实验的视角理解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实践,并尝试探讨这场治理实验背后所蕴含的设计原理。作为人工制品和治理实验的“接诉即办”改革,其设计原理包括九个方面,即面向人民探询问题解决、集中统一受理市民诉求、分层分级解决市民诉求、政府部门直接面向市民、市民评价诉求解决效果、解决产生问题背后的问题、市委监督激励“接诉即办”、使用制度规范“接诉即办”和开发“接诉即办”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4.
程行仑 《前线》2022,(9):72-75
未诉先办是接诉即办特定语境下的主动治理,标志着接诉即办改革进入新阶段。基层治理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高阶形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生动实践,砥砺干部作风的新场景,是其治理特征和创新价值所在。未诉先办是首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张强 《前线》2022,(10):18-20
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中央单位能力、加快数字政务建设、创新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为重点,努力将市党代会擘画的蓝图转变为首都政务服务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6.
李明圣 《前线》2022,(1):68-70
首都基层治理,市民是投诉主体,也是治理主体。基层治理即家园治理,主要是治环境。接诉即办即办诉求,关键是接到诉求马上办。未诉先办即主动办,重点是不等群众说就为群众办。不诉自办不投诉,自己的事自己办。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不诉自办三位一体,形成完整闭环时,首都基层治理就能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7.
党员大视野     
《实践》2021,(6)
正"接诉即办"入法为民办事更实近日,《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一审。《北京晚报》发文指出,"接诉即办"以立法的形式被固化下来,不仅是对全面依法治国精神的具体落实,也是在法制轨道上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构建新时代城市规范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条例草案的一大特色是"全面接诉",即市民热线服务工作机构应当通过语音、文字等方式,全面、  相似文献   

8.
姜岭 《前线》2019,(11)
<正>2019年,一条名为"12345"的市民服务热线牵动全市上下,"闻风而动、接诉即办"机制(以下简称"接诉即办")成为城市运行的"晴雨表"、市民诉求的"呼叫哨"、党和群众的"连心桥"、领导决策的"参谋部",在首都北京形成一道城市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亮丽风景线。"接诉即办"是全市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以下简称"吹哨报到")的进一步深化,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推进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机制创新,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相似文献   

9.
陈松川  彭磊 《前线》2020,(5):44-46
城市基层治理转型是当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接诉即办”从公共价值的视角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出发,完善了首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从厘清问题导向关键点和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出发,构建起首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执行模式;将精细化管理和首都城市优势结合起来,探索出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路径,推动了首都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万鹏飞  刘雪萌 《前线》2023,(1):77-80
接诉即办是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引发专家学者思考研究。目前的研究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整体全面研究多、分门别类研究少,实证描述研究多、相关因素分析少,数据量化研究多、案例剖析研究少。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研究,必须抓住抓准重点议题,系统评估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实施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条款;廓清接诉即办改革全程的权责关系,持续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扩充接诉即办改革研究的思维方式,抓住重大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化研究接诉即办改革的多种路径,形成更具引领性示范性指导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王敬波 《前线》2023,(1):74-76
《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将接诉即办改革实践以立法形式固化,极大地推动了接诉即办的行政组织法治化,也为多元协同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群众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化,对我国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未来,可通过缓和诉求供需矛盾、增强协同办理实效、深化推动主动治理、加强工作保障制度来优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接诉即办法律制度体系,包括细化配套规范和制定接诉即办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12.
蔡明月 《前线》2020,(2):77-79
201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吹哨报到”改革,围绕建立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推行接诉即办,推动“吹哨报到”有机衔接,实现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紧密结合,在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工作中形成了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3.
胡雪峰 《前线》2023,(12):34-38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市委深改委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做好首都工作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强党委对改革工作领导,聚焦接诉即办、减量发展、改善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两区”建设、城市更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制约首都超大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以重点突破引领改革纵深推进。未来,将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推进经济、民生、法治、生态、党建等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4.
《北京支部生活》2023,(1):34-3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面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要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新使命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西城区委大栅栏街道工委以贯彻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为抓手,立足区域特色特点,深入践行“红墙意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协调各方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奋力打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栅栏新模式”,切实以“红墙先锋”新作为展现“红墙卫士”新风貌。  相似文献   

15.
2019年以来,北京市把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群众反映诉求"接诉即办"工作,作为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的总牵引,建立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机制,着力形成到一线解决问题的工作导向,使市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快速响应、有效处理,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接诉即办"作为首都基层治理的工作机制创新,为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贡献了北京样板。  相似文献   

16.
李君如 《前线》2022,(1):65-67
北京市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过程中,从探索"吹哨报到"到推广接诉即办,这些创造性的探索,充分体现和彰显了人民城市的性质和底色。推动接诉即办改革,做到主动治理,必须把"人民建"和"为人民"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曹媛媛 《前线》2022,(9):76-78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北京接诉即办工作实现价值、结构、功能的有机统一,并在价值立场、核心指向、保障体系上形成鲜明特征。北京以深化“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改革为牵引,以赋权增能、减负增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治理,推动党建引领、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北京支部生活》2023,(2):42-45
<正>“热线+网格”是探索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重大创新举措。北京市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坚持诉求靶向、事项牵引、标准衔接、数据共享,充分发挥接诉即办和网格化管理的双重优势,创新社会治理新体系、新模式、新手段,推进管理与服务有机融合,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足功夫,实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提升了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尚建刚 《前线》2022,(4):80-82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大兴区北臧村镇立足大兴新城协作镇功能定位,聚焦党建引领,人才强基,驱动治理自强不息。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撬动产业从无到有。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多向发力,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而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北京市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的第一号问题“房产证办理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坚持首问负责制,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要线索,建立台账主动治理,不断探索破题思路,以“尊重历史、无错优先、违法必究”为原则,构建“1+10+N”政策体系,实现从“有一办一”到未诉先办的转变,为21.9万余套房屋解决不动产登记难题,以“小切口”撬动了“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