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是政党执政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和社会选择具有何种价值属性的制度,标识了这个国家本身的阶级属性与国家性质。党的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地位至上、权力至上、利益至上、标准至上。人民至上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且具有统筹性质的价值范畴,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百年探索之中,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百年实践过程,是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基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视角探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是把握中国共产党何以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何以具有强大执政底气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丰富和发展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丰富和发展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宗旨的光辉体现,也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科学总结并置于突出位置的百年宝贵历史经验。本文从价值论视阈,深入研究和探讨坚持人民至上的四个维度:一是把握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凸显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崭新时代诉求;二是恪守人民主体的价值理念,始终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弱化、不偏移、不动摇,毫不动摇地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伟大执政意识;三是满足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认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依靠人民创业的价值力量,进一步彰显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与理论自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内在品格。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人民至上"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承继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的解放使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经验,承接着新时代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责任,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与“江山”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人民江山论”的重要论断。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情感逻辑是把握“人民江山论”的三个重要维度。理论逻辑表明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和理论创新;实践逻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民心”的历史脉络和百年成就;情感逻辑诠释了党与人民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缘由。“人民江山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重要准则和实践智慧,值得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下去,在新的征程中继续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强党兴国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完备性与实践创新性、科学真理性与革命阶级性、世界普遍性与民族特殊性等内在发展特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理论逻辑。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各种思潮的争论与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现实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可能转变为现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剖析,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根本任务,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拉开历史帷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必须要站在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的视野,从重大意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旨趣等多个维度,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我党、国家、民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划时代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始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新的时代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人民民主做出了创新性理论概括,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性概念,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这块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式民主,其本质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广大人民群众、为劳动者服务的民主,是适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社会主义民主。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精准把握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有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在中国大地上的活学活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在理论逻辑上体现了继承和创新,在现实逻辑上体现了成就和问题,在实践逻辑上体现了发展和变革,在价值逻辑上体现了追求和旨归。我们在深刻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重逻辑的基础上,可以有效解决它的关键问题,从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1.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立场,是贯穿于"五位一体"建设的价值主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关注和解放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立场,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指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框架,开辟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径,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逻辑有机统一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总结和吸取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中国人民追求解放和幸福的康庄大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必然性,离开了这些内在必然性和特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改旗易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性质和方向就变质变向了。唯有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才能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自觉和理论自觉,才能形成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为自觉和意志自信。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百年来党领导全体人民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即“十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中国道路。要对坚持中国道路这一历史经验进行科学的把握,必须深刻理解其蕴含的三重逻辑:深入理解坚持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深入认识不同时期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深入掌握坚持中国道路遵循的“54321”的实践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对坚持中国道路这一历史经验有科学把握,汲取其有益经验和智慧力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将其用好、用实,从而使党和人民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伟大荣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2020,(4):40-41
1.为什么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决定》进一步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举措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此,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从而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理论建设》2022,(1):13-1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贯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对党的光辉历程作了全面深刻总结,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立论,就是强化了两个确立思想。两个确立思想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最根本的归结,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画龙点睛之伟大新论。强化两个确立思想理论推动了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凝聚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功能作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江总书记在阐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首先提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同时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我们党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个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与广度对我党八十年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进行了科学总结,对新时期党的性质和先进性作了新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