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与依法治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迈向现代法治社会的今天,大学治理理念也正在发生转变,依法治校逐步确立.承认高校学生在学校治理中的权利主体地位,是依法治校理念的应有之义,而重视学生自治组织这个学生权利表达载体的作用,对促进高校依法治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直接管理着社区和控制着社区的组织,导致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其形成原因是:政府政治职能实现的需要、社区运转经费不足的必然结果、居委会变迁为社区的历史延续、社区在意识上受制于政府的表现。治理的措施包括:在城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重新构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社区自治组织筹集资金能力。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在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导致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相互隔离,基层管理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流动人口无法行使相应的社区自治权利,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员对抗性增强等。对于改进流动人口管理的方法,建议实行流动人口社区自治管理模式,充分保障流动人口权利,实现本地人与外地人开放与平等。  相似文献   

4.
杨跃辉 《创造》2002,(2):40-40
村民自治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社会进步的又一壮举,是顺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对亿万农民伟大创造的进一步肯定。江川县于1999年10月—12月在全县开展撤村建委工作,村民自治进入实施阶段。村民自治在农村推广后产生了强烈反响,有人称是“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历史性工程”,有人称是实现了“庄稼人的夙愿”,还有人称是继新中国诞生后农民翻身得解放,从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和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当家做主之后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这条泥腿子踩出来的路,是奔向未来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同国际社会更广泛的接触与合作,高校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对自己和外界诸多方面的要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和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社会自治能力增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管理创新有这样几点非常关键:一是参与主体的多元性,而不是政府一家包打天下;二是政府的管理方式要与自己的服务型政府的定位相契合,体现干预、协调的特质;三是与第一点相关联,要尽快使社会的力量充分释放出来,以其自治功能的增强进而实现现实公民社会的成长建立。当下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之一,是要在看待并有效提升社会的自治能力与水平上有提高、有突破,需要达成共识并加以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8.
张教和 《人民论坛》2011,(12):68-69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不仅扩大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还有效地维护了农村地区社会的稳定。同时,发展中的村民自治需要通过理顺关系、完善制度、提高参与意识,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9.
周详 《人民论坛》2022,(16):38-41
自信达观、积极向上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鲜明形象,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追求是中国青年的主流。当代中国青年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坚定理想信念、校准价值认知、增强文化自信。青年追求健康心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年健康心态的培育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不仅扩大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还有效地维护了农村地区社会的稳定。同时,发展中的村民自治需要通过理顺关系、完善制度、提高参与意识,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刘东杰 《桂海论丛》2012,(4):100-103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机制,二者具有统一的社会目标——社会治理。但因二者在内在机制、价值取向、运作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的协调陷入困境。协调两种治理机制,是建立科学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要从合理调整基层政府管理职能,培育基层群众的自治观念和增强基层自治组织的利益聚合与表达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12.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机制。如何协调好这两种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整体社会治理效果,是建立科学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杭州市下城区浙大御跸社区强化特色、发挥优势,围绕“以党建为龙头,以中介为抓手,以自治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推出“专业工作一条线,社会事务一块田”的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通过加强社区干部的学习培训,打造精品特色楼宇自治会,加大对自治会的引导,构筑社区自治层级化管理,较好地发挥了社区干部在社区自治中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发挥了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凝聚力量的作用,发挥了楼宇自治会在社区自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了社区保安保洁人员对社区卫生与安全的保障作用,使4支力量有机融合,整合资源,进一步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预防村官腐败,必须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必须以保障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大权利为主要内容.保障村民的四大民主权利,必须从村民自治制度的内部、外部两个管道入手:在内部,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提升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在外部,加强地方政府对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基于当前村民民主素质仍然不高的现实情况,地方政府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过程中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社区诸多去行政化改革实践渐趋搁浅,学界对基层行政性与自治性的关系展开新一轮讨论。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基层社会中国家行政权力进退过程进行考察,认为行政化具有能力取向特质,行政性与自治性不是彼此消长的对立实体,而是国家体制下基层治理能力的不同面向,互促共生。行政化之所以成为问题,缘于行政性有实质行政性与形式行政性之分,形式行政性对自治无增益并增加了基层工作负担,因此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弱化形式化行政性而非追求纯净自治。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0,(2):95-96
周仁标在《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如自治组织职能趋于行政化、支撑条件薄弱、选官标准错位、选举不够规范、基层政府不当干预等,村民的民主权利未能真正落实,出现了村民自治的虚誉化现象。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人们传统的官本位意识浓厚、农民现代的参政意识淡薄、压力型行政体制的桎梏、法律制度供给的缺失以及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陷等。  相似文献   

17.
尹文 《岭南学刊》2022,(5):57-61+128
居委会作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的重要主体,其过度行政化引发社区中行政与自治的矛盾,导致社区治理需要再次寻找居民自治的标准单元。江苏省南通市在“两邻”理论的指导下,于社区与网格之间设置“邻里”作为标准单元,在党建引领和网格化管理支持下相应配备了一系列议事制度和工作机制,形成了系统化基层自治的南通经验。党建引领邻里自治的实践经验给当前基层治理工作在如何把握好行政与自治的关系,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凝聚起自治的力量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浅析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政村治是降低国家对农村管理成本和调动农民自主性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目前由于法律的不完善、行政体制关系未理顺及管理主体素质不高等原因,致使乡镇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因此,必须从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培养村民的民主意识、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基层群众自治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特别是中国乡村的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压力型社会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有效化解乡村社会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亟需创新乡村社会管理模式。而通过培育和发展乡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农民的民主监督力度,对于提高乡村社会管理的效能与水平,促进中国乡村和谐社会建设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青年群体历来是社会转型变革与多元思潮激荡的矛盾爆破口、突发点,同时也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大助力。新时代,社会风气日益开放,高校学生思维方式上的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这使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缺陷日益凸显。同时,受社会转型阶段的矛盾升级、多元传播手段的更新换代、校园传教活动的隐匿发生与高校的监管缺位等多方面挑战,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容易产生错误认知。这些问题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具体包括:对意识形态教育主观排斥,滋生“三不”现象;对意识形态学习存在虚假方式,产生“三化”行为;对意识形态本质歪曲解读,形成“两论”现象;逾越意识形态底线思维,“三大虚无主义”思想泛滥。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问题有着独特的发生方式与影响,必须分类归因,方能对症下药。实施“方向明确、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全员参与”的应对策略,是做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关键。高校应做到坚定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方向、创新意识形态内容传播方法、拓展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改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只有如此,我国高等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