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阔 《前沿》2008,(9):192-194
在世界文化传播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一种非现代的文化模式。数字化传媒借助“非领土化扩张”的传播特性,改变这种文化刻板印象,并将中国现代性经验传播向其他民族国家。数字艺术产品应该借助这种机会,将更多的中国文化传统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认同塑造以及改变他者刻板印象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视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极为重要的知识场域,它对世界观图像、物质与非物质意义及权力等作了阐释和调节。民族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是民族传统图像与现代性想象互动的视觉呈现。民族艺术的生产传播和展示,越来越脱离地域化和族群环境,且受到大众视觉接受和大众娱乐消费的深层次影响,其今天的生存发展形态与传统乡土民俗社会的生发产生了现代性冲突。民族艺术所建构的族群景观和图像于现实而言是一种视觉幻想,这无疑加重了族群成员思想情感、身份识别上的认同危机,因此,民族艺术的重构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常新 《长白学刊》2013,(4):138-142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当代文化出现了由"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向,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文化领域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叙事方式及表现方式发生了剧变,传统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神圣性遭到了颠覆,文本的意义变得愈来愈多元;在和市场机制"联姻"的过程中,视觉文化在有意和无意中产生了文化霸权的因素,同质化的倾向使得大众成为无意的被动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前现代性意识形态问题的范式被改变,它以隐喻的方式暗含在文化中,阶级对立变成了在消费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消费一再地被视觉刺激所激活,这使得"读图时代"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当今时代,村落文化承裁着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新文明、新文化生成的双重重任.对于打工潮背景下出现的"民工村",农民工是村落与现代性接触的一座桥梁,是影响和改变村落文化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所带来的现代性与农村传统村落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汇,催生出新的村落文化,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从传统村落走出来的农民工,面对现代性的同时更摆脱不了农村传统文化的约束,他们在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同时扮演着文化寻根者和文化担当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论述,是围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两大关系展开的。经由"肯定—调适—融合—主体"的路径,习近平递进式地提出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途径问题的探索与回答,体现了全面性、现代性和超越现代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周丽 《理论月刊》2023,(8):103-109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现象与内涵是其旅游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呈现,是对内连接中华文明古今对话,对外建构国家形象、文明互鉴的传播主体。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义重大,它是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源,在国家层面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上,需要整合差异化资源,建构村落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多元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村落品牌。  相似文献   

7.
康德和福柯先后对"什么是启蒙"这个经典问题所做出的回答,显示了启蒙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启蒙精神也就是批判精神,启蒙不但塑造了现代性,也塑造了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批判的哲学态度和气质,后现代性和现代性一样,都是启蒙精神的时代表征,都揭示了主体的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8.
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批判主义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与主张。运用道德批判主义的途径实现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性的丰富内涵,谨防"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维定势;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新发展,注重改革开放对于现代性的创新;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性的转化进程,关注海内外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工人艺术团"创作出大量表达新工人心声的歌曲,其歌词具有口语化、叙事性特征,演唱方式采用方言和合唱。这种主流文化之外的"刺耳"音乐既来自新工人的自我情感表达的需要,又来自其对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呼吁,同时在知识分子、政府、大众媒体、新媒体等各方力量的协助下,传播逐渐广泛。"新工人艺术团"的产生顺应了当代中国工人在当下的自我表征需求,成为新工人文化发展的典范,推动了新工人文化在全国的传播。"新工人艺术团"的文化实践,一方面展示了当下新工人自身艰难的现实处境与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新工人文化实践所表达的时代经验为大众提供了认识当代中国的镜像。"新工人艺术团"的文化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代工人状况,甚至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某种症候,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反思能为我们理解新工人文化及其复杂语境提供了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产品的使用价值渐渐被淡化,而诸如品牌的文化等附加在产品之上的、能彰显消费者地位和品位的延伸价值被放大。这样一种消费需求使得文化消费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符号正日益成为我们文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传播形式。本文试图以孙悟空形象在广告作品中的传播为文本,分析视觉符号的再现、拟仿在劝服性传播中的表现,为企业如何恰当运用传统文化中经典形象的影响力扩大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林履信(林尔嘉之子)20世纪20年代在台湾参与社会文化运动,争取台湾人办报、言论等权利;30年代在厦门撰写著作多种,旨在向国人灌输科学精神,倡扬个性主义,以求改变国民劣根性。在引入启蒙现代性的同时,他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抨击日本侵华行径,达到反思现代性的高度。为此他试图从中华传统思想中获取奥援,融合西学和儒学,调和新、旧思想,使之相互补充,由此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人,又与大多数新文化知识分子有所区别的思考路径和观点,对台湾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2.
王彬 《求索》2011,(3):212-213,62
五四时期,以娜拉为典型的新女性形象的传播是文化精英启蒙女性、塑造新女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学者的译介使娜拉形象得到了荐推与阐释;大众媒介的多方位传播使娜拉形象得以强势宣传;文化精英的评论及中国"娜拉"形象的塑造使娜拉形象得到了升华。娜拉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不仅使娜拉形象成功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且为文学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桂娜  张丽萍 《前沿》2013,(7):189-191
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尊重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读图"时代,将民族文化转变成特定的符号语言进行视觉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开辟出来的一条创新道路。视觉传播也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进行视觉传播,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鄂尔多斯婚礼"个案,重在分析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视觉传播策略,力图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4.
在武侠小说里,金庸先生对"天下"更多地注入了一种伦理的、历史文化的元素。金庸武侠小说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语境,使小说有了成为一种新认识的文化的可能性。武侠不是一种情绪,它是一种文化,它最撼动人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电视传媒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和诠释,意味着一个文本被夸大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第一互动的文学意义的结束。  相似文献   

15.
杨向荣  雷云茜 《探索与争鸣》2022,(7):118-123+179
木心的《从前慢》不仅是一个怀旧文本,同时也是一个“慢速审美”生存的镜像文本。当下《从前慢》以二次创作的方式被广泛热议,诗中的“慢记忆”书写隐喻了一种“慢速审美”理念,表达了现代人对加速现代性文化镜像的回应和反思。“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观念为对抗竞速文化下的新异化提供了一种美学反思路径。现代人提倡慢速的生活态度,呼吁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正反映出竞速时代的审美救赎诉求。  相似文献   

16.
《前进》2019,(4)
正沁源县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县,也是连续20年的全国文化先进县。近年来,沁源围绕"文化+旅游"做文章,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走出一条"兴文、尚旅"发展路径,沁源也由此成为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声音、塑造好山西形象一张重要的"文化旅游牌"。兴文提升绿色发展品位沁源县把振兴县域文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重点,以传承弘扬、挖掘巩固全县的特色文化为重  相似文献   

17.
张熹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116-12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自然淳朴的环境受到游客的青睐,"古镇游"作为此类旅游的代表受到市场广泛追捧,许多开发商嗅到商机,一种"新古镇"开始出现.与传统古镇相比,它们大多缺乏真实的历史遗存,而是通过仿造等手段营造的文化旅游景区,其中不乏成功者,也存在大量失败案例.对此,学界存在着一定的质疑,但"新古镇"作为人居文化的展示平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文章基于现代性语境,以楚雄"彝人古镇"为例,运用文化基因谱系分析,梳理新古镇的营造原则、特征与方法,阐述新老古镇景观差异以及面对文化传播的新形势下"新古镇"营造的趋势,以期为特色人居文化景观营造以及地区人居文化展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信息传播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力量深刻地塑造着后传统社会的生态与情境,并将人类带入了媒介化时代。公共安全高度媒介化正是传播超速发展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高度概括。区别于转型社会与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公共安全治理倡导公共安全治理的媒介化,核心要义是基于"扩展了的媒介生态系统",剖析媒介变革影响公共安全的机理,建立适应现代公共安全治理的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思索公共安全治理媒介化的目标导向与方法路径,以助于提升媒介化时代的公众安全度、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  相似文献   

19.
党西民 《求索》2008,(2):106-108
视觉文化的大量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此涌现出各种关于视觉文化现象的观点。视觉文化不是一个视觉时代的文化,而是一种新的知识型。这种知识型有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话语秩序,“图像转向”正是这种新知识型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马丘 《理论月刊》2012,(8):153-156
现代性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文化冲击,有其一定的普世价值,但因受到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性在中国演变和发展,并没有一味地遵循世界现代性的普遍规律,而是保持了自身的发展逻辑,西方现代性的基石是个人与权利的确认,而中国的现代性是在民族生存与民众富强的宏大叙事中开启的,它的构建呈现出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起点、路径和进程。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表现出"中国现代性自觉",它是以民生为始基并烙有中国文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印记的现代文明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