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建华 《小康》2012,(11):50
正三中全会在此后一段时间,成为中学生作文里常用的口头禅,但要到他们成年之后,才会明白解放生产力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1973年冬天,在桂林市酱料厂工作的刘兰兰,经同事介绍认识了憨厚老实的张强。张强是个勤奋学习,从村里考到城里上大学的大学生,还早早入了党,毕业之后被组织分配到部队锻炼,工作特别积极上进。张强的好,刘  相似文献   

2.
罗屿 《小康》2012,(11):51
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人意义非凡,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时代的潮流。而对于生活本身,邓丽君、黑白电视、燕舞收录机成了很多人对那个年代最深的记忆。而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成了80年代最显著的标签  相似文献   

3.
曹伟 《小康》2012,(11)
正这十年以怪力乱神开始,赶上春天浪潮的人们成为市场时代的弄潮儿。在世纪末入世的时候,国人开始以新的心态来面对财富姓资还是姓社?中国向哪里去?在1990年代的最初三年中,充斥着这样的争论。中国将被建设成为什么样子?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忧心忡忡。从小爱搭积木的王旭,这一年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现已经并入哈  相似文献   

4.
胡小芬 《青年探索》2016,(2):101-108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是一场由新闻媒体展示的、几乎完全暴露在聚光灯下的运动。青年大学生创造历史的梦幻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众媒体的大肆渲染。新闻媒体对大学生运动的持续关注,为运动理念的传播、成员的扩募、公共影响力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媒体也依据自身运作机制和价值观念,给大学生运动设置了暴力、反体制、个人崇拜的反战组织的报道框架,迫使运动不断地远离原来的理想,并通过不断地制造新闻来获得关注。这种状况加剧了美国公众对大学生运动的不安全感和恐慌情绪,使得美国社会对运动的反感逐渐加深。而当这场依赖媒体聚焦的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突然失去了媒体的关注时,其自身也迅速解体,大学生运动不仅从公共的视野中,而且也从真实的世界中消失了。  相似文献   

5.
齐岳峰 《小康》2012,(11):48
上学看成分,找工作看成分,找对象,那更要看成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被写入了1954年的宪法里,全社会都在高唱我们工人有力量,而钢铁工人手持钢钎的形象更是被印在了新版人民币上  相似文献   

6.
李向前 《新东方》2000,(2):32-34
谁最终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的“接班人”?这在60年代初中期,是西方政治家们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熊向晖先生《毛泽东向蒙哥马利谈“继承人”》一文,真实地披露了毛泽东与蒙帅之间的交谈,以及双方对这一问题的带有谋略的考虑。这刚好说明了西方大国此时的一种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