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下,常听有的基层同志抱怨:“上级干部下来的多,但有时帮不上忙反而添烦。”为什么下基层反而不受欢迎?这往往与部分干部把“抓基层”与“下基层”混为一谈有关。  相似文献   

2.
时下,有些干部在下基层时,往往“身”入而“心”不入,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结果不仅问题没解决,不少群众还因此对干部大为反感。  相似文献   

3.
陈光 《党课》2013,(4):56-56
组工干部下基层是察民情、解民忧、集民智的有效举措,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下基层中,绝大多数组工干部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仅掌握了民情,还为基层的党建工作献上了“金点子”、指明了“金路子”,但是在有的地方,也有极少数组工干部在下基层时,还不等熟悉情况,就轻易“作指示”“下命令”,  相似文献   

4.
在有些地方,干部群众害怕上面有人下基层,什么原因?原来这些干部的“下基层”成了“吓基层”!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国各地的机关党员干部都在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转变作风下基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然而,少数地方的干部群众却害怕上级干部下基层,因为这些干部“吓”基层:一是阵势吓人。这类干部下基层,前有警车开道,后有记者相随,左右有官员相伴,当地干部群众要到边界接送,路口实行交通管制,群众让路行“注目礼”。二是言语吓人。  相似文献   

6.
开展“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是组织部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零距离”考察识别干部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基层更直观地考察识别干部,更直接地了解民意,更精准地考核干部绩效,能够有效确保干部选拔调配依据准确、贴近民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相似文献   

7.
践行群众路线要真正出实效,走进群众心里,就必须念好“勤、实、细、狠”四字诀。访基层群众要“勤”。各级党员干部要“勤”下基层,在基层多听群众“好声音”,轻闻成绩重听意见;多看群众“脸色”,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读懂群众的心声,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下基层不仅要“勤”,  相似文献   

8.
“下基层”,成为今夏重庆各级干部的流行语——目前全市正在组织一万名左右干部开展“以城带乡万名干部驻村”活动,组工干部正在开展下基层活动,区县正在深化党政领导干部从去年开始的大下访、大走访活动……一批又一批干部走进基层,对于宣传党的政策,排解基层矛盾。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城乡统筹等,将会发挥巨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民情,亲身感受群众疾苦,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一大批年轻干部,将成为更了解市情、更懂得民意的推进重庆科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大规模组织干部下基层,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相似文献   

9.
《福建理论学习》2012,(11):44-47
基层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奠基石”,下基层,听民声,向来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全国一样,闽北一批又一批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解民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袁浩 《党课》2010,(5):128-128
“一票否决”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工作中,为了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地方和部门纷纷把自己分管的工作纳入“一票否决”范围。“一票否决”制度开始在基层单位被频繁使用,并被一些领导部门和干部当成法宝,动不动就搬出这一招来对基层念“紧箍咒”。  相似文献   

11.
梁新 《学习月刊》2013,(16):1-1
领导干部下基层,是一个光荣传统,也是新时期对领导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到基层去。先要解决好为什么去?干什么去?没有明确目标.很可能使下基层成为轰轰烈烈的“走过场”.认认真真“做样子”。对于不解决问题的下基层.群众最反感,最不满意。  相似文献   

12.
今年,新都区以基层党组织现状大调查、“三分类三升级”、“五大活力”工程、“干名干部下基层系万户”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军队党的生活》2012,(6):80-80
为提高两级党委机关帮建指导基层效能,推进基层建设科学发展,武警广东省总队党委紧紧围绕“任职经历、业务水平、现实表现、群众公论”四个方面内容,按照“有阅历、有能力、有政绩、有形象”的标准,严密组织两级党委机关干部抓基层资格认定。对认定不合格的,通过学习、培训、下基层锻炼等方式进行补课,认定合格后才准予下基层帮建;对长时间不能获得资格认定的干部作出组织调整,切实从源头上把严关口,进一步提高了两级党委机关帮建指导基层的效能。  相似文献   

14.
《先锋队》2011,(10):60-60
画外音: 时下,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转作风、促发展”活动,这原本是件好事,然而有一些领导干部却把这个好“经”念歪了,使下基层变成了“吓”基层,引起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感。这些“吓”基层的官员本身的行为就是作秀,他们当然希望看到的“演出”是一场和谐美满的正剧,于是就有了警车开道,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仿佛古代的皇帝下江南,吓得下一级的官员紧张惶恐地把一些“顽固”的上访对象和钉子户转移藏匿起来。对于这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会“吓”基层的领导干部,基层不欢迎,群众反感和生厌也是理所当然的。虽然这样的干部是少数,但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也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的警醒。  相似文献   

15.
开展“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是组织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树形象”,扎实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直接参与基层的基础工作,与干部开展谈心,参与信访接待,实行结对帮扶,经过几个月工作,我切实感受到,扎实有效地推进“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组织部长应努力做到“三入基层”。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锡盟正蓝旗把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始终贯穿于“学教”活动的全过程,注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教育活动的动员部署、学习培训阶段,旗委组织开展了“察民情、听民声、解民难”活动。从旗直和苏木镇抽调103个正科级干部承包103个嘎查村的书记和主任,开展了以帮助他们提高素质、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题的“1+2”包扶工程。同时抽调106名干部开展了“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活动一开始,27名处级干部带队,209名包扶或下基层干部走村组、嘎查浩特,深入走访农牧户1500多户,召开座…  相似文献   

17.
组织部长了解党员、用好干部、管好人才的最好途径就是到基层去。在这一过程中,组织部长下基层应该坚持身心投入的原则,做到情系百姓、求真务实、勤于深入、提升修养,从而使“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真正取得实效。一是情系百姓,组织部长要以真情诚意投身于基层一线。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特别害怕上面的人下基层。什么原因呢?因为个别干部的“下基层”成了“吓基层”,基层的同志对此难以承受。一是阵势吓人。这类干部往往是有点级别的,但级别又不算太高,当官不大,派头不小。每每他们下基层,左右有基层干部相陪,前呼后拥,如众星捧月。二是言语吓人。这类干部往往是惟上、惟书、不惟实,下基层根本不是诚心诚意听民情、解民忧,而是按照上级的好恶或按照书本上的理论,在办公室里早已得出一个结论,形成了一个观点,来到基层找事例。所以他们最欢迎“报喜不报忧”,若是哪个基层的同志不知趣,把困难一一摆出,…  相似文献   

19.
优秀领导干部郑培民赴湘西山寨边蹲点边干活,一下去就是几天。一幅俯身插秧的照片,那么真挚,那么专注,引来众人钦敬。不料也有议论:“干部参加劳动,还提倡吗?”这不算是个新问题。记得在上海,媒体上报道某局党政班子发动干部下基层参加“战高温”劳动之后,我也听到过:“这样参加劳动,现在还提倡?”  相似文献   

20.
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是长期以来我党形成的良好工作方法,但在某些地方执行中被教条化了。下基层的人数和时间成了领导重视不重视基层工作的惟一标准。然而从实际效果考察,有的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不是在为基层排忧解难,而是为基层帮倒忙。如有的机关干部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