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络心理健康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网络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伴随着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出现而提出的.早在网络刚刚普及时,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就对"上网成瘾"现象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00名互联网用户中,有22人认为他们上网已有类似吸烟上瘾的感觉;有12人认为,使用互联网能像吸烟那样使人放松.因此网络心理健康也作为同网络性心理障碍相对应的概念提了出来.但对于这个概念的内涵尚未有权威的、一致认同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正改变着青少年娱乐、学习和社交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使用者通过互联网满足娱乐、学习、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然而,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对一些上网者,特别是青少年上网者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不科学上网使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网瘾,并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瘾青少年及其家庭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网瘾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一些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提供了渠道。网络谣言轻则侵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个体权利,重则造成社会恐慌,危害国家安全。1.网络谣言加剧社会恐慌。随着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目前已过6亿,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在增长。这昭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如广播、电视一样覆盖到全国各个角落,"网民"这个概念将随着全民上网而不复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也在迅猛增长,目前已有4.5亿人使用手机网络,其中手机绑定的微博用户突破4亿,微信用户突破3亿,这意味着在中国,每3人就有1人通过手机使用微博,每4人就有  相似文献   

4.
正如网络的发明者所称的那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受负面影响极大。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大学生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笔者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采取新的对策克服其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上网成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严重的的社会问题。我们对武汉市部分中学生上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探讨网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了大学生上网和上网学习的一般情况 ,对网络学习环境、网络学习心理特征、网络学习方式以及对网络教育价值的认知水平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人的观念亟待改变 ,(2 )人的技术亟待提高 ,(3)网站内容亟待改善。通过研究 ,使大学生更好进行网络学习 ,发挥出网络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如铁 《世纪桥》2009,(11):88-90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上网的基本信息、大学生的网络知识、技能与应用、以及大学生对校园网的使用等情况,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和管理校园网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声     
1996年下半年我国正式开放互联网经营业务,仅三年多时间,网络就已迅速延伸到寻常百姓家中。1999年一年时间,我国上网用户就从62万人猛增到89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的上网用户将会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这样的速度,让我们高兴,令我们惊叹,但同时更让我们有强烈的危机感。如何在网络上占领党建阵地,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1996年下半年我国正式开放互联网经营业务,仅三年多时间,网络就已迅速延伸到寻常百姓家中。1999年一年时间,我国上网用户就从62万人猛增到89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的上网用户将会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这样的速度,让我们高兴,令我们惊叹,但同时更让我们有强烈的危机感。如何在网络上占领党建阵地,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解掌握公众网络信息消费行为,以及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评价和需求,2014年下半年,四川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了四川省网络信息安全公众满意度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随机访问的方式,主要访问对象为全省21个市(州)年龄在16~65岁之间,经常使用计算机或手机上网的城乡常住居民。根据各市(州)2013年人口总数,确定完成300~800不等的样本量,全省共计完成10200个有效样本。调查结果显示,四川有四成多群众经常使用计算机或者手机上网;七成受访网民2014年以来上网遇到过不安全问题,认为"虚假信息太多"是网络信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发现山西省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使用还不尽如人意 ,主要是费用昂贵和存在网络知识障碍造成的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因特网 ,应采取加强高校的网络硬件建设、加强上网引导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恋网是指在无物质成瘾物作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陷入网络欲罢不能,情绪低落,举止失态,神情恍惚,性格怪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上网时感到心理满足和快感,精神极度亢奋。下网后感到无所适从,导致风格信赖和滥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症的10条标准:1.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的中心,下网之后也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增加互联网的使用。3.不能成功减少、控制、停止互联网的使用。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导致无聊、郁闷和焦躁不安等不愉快…  相似文献   

13.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晓虹  张宇 《理论学刊》2005,(9):126-127
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发展,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喜欢网络、依赖网络甚至迷恋网络。最新统计显示,我国互联网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4160万,上网用户已达9880万人,25岁以下青年占到51.7%,学生占32.4%。上网电脑之多,上网学生之众,都是前所未有的。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因此,发展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4.
葛晓磊 《山西青年》2022,(15):184-186
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并改变各行各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新型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从网络生活方式视域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重新认识与评价,针对负面影响提出优化的教育对策,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是从1994年的科研教育上网开始的,到1996年开始大众上网,但是真正的政府上网是1999年开始的。虽然我国网络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互联网络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影响并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的特殊性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调查表明,某中学拥有电脑的学生高达70%,有100%的学生上过网,上网的目的有娱乐、聊天、搜集资料收发电子邮件和玩游戏.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正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这些话暖人心顺民意,说到咱网民心坎上。领导干部上网,是党治国理政的需要。长期以来,少数党员干部存在偏见,认为上网是年轻人的事,不懂网也不会上网。然而,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这块阵地决不能拱手相让,必须与时  相似文献   

18.
自从2012年手机超过台式机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第一通道,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获得迅速提高.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降低了网络接入的门槛,同时提供了上网的便利性;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扩张,越来越丰富的服务涌入这个平台,互联网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网络复制与放大的平台,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的承载平台.这一特性,在新冠疫情期间被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人人可成为接受者和发送者,但其内容良莠不齐,难以监控和筛选,而它超出想象的刺激性和娱乐性,又极易使人上瘾,无节制沉迷其间。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和行为依赖,他们渴望上网,离开网络则烦躁不安、情绪低落。一般来看,网络成瘾可分为网络交友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等等。  相似文献   

20.
郭平 《山西青年》2024,(4):193-195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当前,高职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习困难、人际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在线心理辅导与咨询体系及打造智能化监测与干预工具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包括整合资源形成多元化网络心理服务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网络心理教育质量以及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优化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