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俊 《理论研究》2005,(4):8-10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治理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路径选择。作为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选择公共治理模式与否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和谐程度。从这个角度上说,公共治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探讨和谐社会建构的机制既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讨论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公共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治理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路径选择.作为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选择公共治理模式与否将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和谐程度.从这个角度上说,公共治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探讨和谐社会建构的机制既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讨论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4.
政府的行政体系和市场体系是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的两股力量。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政府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体系在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和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将政府的能力同时界定在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培育社会这三个方面,才能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转变公共治理主体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晓峰  李涛 《新视野》2006,(5):38-40
在公共治理中,公共利益纷争、公共资源治理的囚徒困境和社会制度资本匮乏是影响社会主叉和谐社会构建的三个根本因素。实现对三者的有效治理,即善治,要根据“十一五”规划建议所提出的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公共治理主体结构的转型,通过公共治理主体结构的和谐,即倡导多元共治,多方参与,实现治理手段上的分权与共同治理,实现整个公共治理的和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制度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玉凯教授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而政府是凌驾在社会之上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度安排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公共治理的和谐。由此可见,政府在和谐的社会构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长期不懈努力。对此,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应以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  相似文献   

8.
张凤麟 《求贤》2007,(5):43-44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立足基层工作是关键,基层各项工作都达到了和谐,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祁程 《理论建设》2013,(4):52-55
"治理"是社会公共管理的一种新理念。坚持主体多元、互信环境、路径多样和追求善治是治理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表现的主要特征。"治理"视域下,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主要是:坚持"多主体"治理理念,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理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罗峰 《理论文萃》2007,(5):4-11
社区作为整个社会的“全息缩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千万个社区为和谐社会的推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没有社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从和谐社会构建主体性力量上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政府主体的着力推动,更离不开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因而,在基层社区,构建一个能容纳包括各种组织主体在内的治理框架,来容纳民众高涨的参与热情,去动员和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在演绎和谐社区理论支撑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和谐社区构建中的结构基础与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建立一个公共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公共管理制度只有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很好地实现与人的和谐,最终才能取得和谐的社会绩效。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时期,正是私人需求急剧升级、公共需求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特别是人们日益迫切的公共需求,是政府面临的挑战。当前,杭州正处在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发展、向工业社会中后期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与转型的特定时期,事实上已开始形成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实基础。然而,在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中,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投入规模、投入水平和供给机制、供给效率方面,杭州存在着急需弥补的缺憾,为此,以强化公共产品供给作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这是杭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引擎力量。  相似文献   

13.
李永超 《学习论坛》2006,22(3):71-7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项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安全运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风险加剧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防范、治理社会风险,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良性运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政党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和完善政党制度,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16.
何颖 《新视野》2006,(4):43-45
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现代政府的公共行政精神表征着公平与正义、理性与法制、伦理与责任。政府的公共行政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体现在:政府行政要构建符合中国现实的政府理念,即民主行政的理念、法制行政的理念、责任行政的理念,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政府要公平施政,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要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利益整合与组织整合,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郑玉艳 《新长征》2007,(7):30-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这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的最新判断,也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建设基本理论的延伸与拓展。党的基层组织是党领导和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石。可以说,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显着特征,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一条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千方百计把化解矛盾、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本文以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为视野,在此基础上审视了我国的公共危机现状,并分析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缺陷,以期有助于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确保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的今天,治理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可以借鉴治理理论,开阔我们的视野,也能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思路与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政府行政能力是政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履行自己职责的本领和条件,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把政府行政能力作为评判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政府行政能力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保障,更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体现政府的有效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履行自己的公共责任,须具有相应的行政能力,尤其是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社会治理能力。因此,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