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能力——公共产品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就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改善及供给结构的优化过程.从公共产品的视角出发,有利于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能力的本质、问题与成因,政府与乡村自组织的关系等重要方面.我们认为,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者,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程度与质量是政府能力的重要表现;农民的自组织化是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及促进基层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厘清政府与乡村自组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政府既能够承担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又能够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处理好与乡村自组织的关系,为此,应当划分好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改革乡村治理结构,提升基层政府的能力;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处理好政府与农村自组织的关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崔岩  徐洪军 《学理论》2010,(2):30-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特色,不求一律。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农业城市,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民对市场预测能力不强、品牌意识淡薄等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阻力。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发展成本,以市场为导向是目前提高绥化市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五大任务中,应当以“乡风文明”作为建设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抓好家庭、社区和乡镇三个层次的载体和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孙红 《学理论》2010,(20):19-20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两个方面。基于这两个方面,本课题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农民对市场等现代经济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二是保护和开发利用既有的民间文化使之成为中国农民新的“求富”工具。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是以人为本,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中国农村新型农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建设仍然是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现阶段,要突出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切实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多渠道开展科技培训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6.
承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更新农村文化面貌"的办院理念,山西祁县权勇文化大院突显了个人自主经营、服务大众、形式多样、引领风尚、山西特色等特点。权勇文化大院的发展壮大,不仅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同时还促进了农民的文化自主等。权勇文化大院的蓬勃发展给我们如下启示:农民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来自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启  肖竞 《理论导刊》2006,(7):10-1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几经变迁,目前存在着供给主体错位、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机制扭曲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系,其中,以中央、省级供给主体为主导,以县乡及农村社区供给主体为支撑,以农村合作组织与非赢利部门为依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两大"结构性失衡"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必须首先调整不合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资源集约型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准是台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潜力巨大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转型,新农村的建设除了国家对农民"多予"、"少取"外,关键要靠增强农民、农业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而对于中部农业大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张璇孟 《学理论》2011,(21):73-75
如何塑造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组织、新党员、新农民,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的工作重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浙江省湖州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州模式"。而湖州市五四村充分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新一轮农村经济、政治发展的有效做法更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春燕 《学理论》2011,(27):57-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方面。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10年,陕西城固县成立了"中国城固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中心暨城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地",这是我国由农民自己创建的公益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地。两年来,该中心免费向社会义务开放,活跃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城固的一张文化名片。去年8月,这个中心又成立了"农民道德文化研究会",教育农民对党和政府要知恩图报,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我刊特约该中心创建人之一、"农民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尚志龙撰文,以期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内容的系统性、深层次命题。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反思和借鉴传统价值观优秀成份很有必要,其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良农村政治组织和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推进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民研 《民主》2007,(11):9-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为构建和谐社会、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长期战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很难实现。为此民进北京市委会组成课题组,深入大兴、顺义、延庆、平谷等区县,实地调研了农民培"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奕 《学理论》2009,(17):97-99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涵盖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农民生活富裕,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发展农业生产,而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土地规模狭小与分散经营,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引进新的制度安排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明确土地的归属问题,建立农户有偿流转土地的机制,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可以把农村土地以股份形式明确归农民个人所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17.
陈向军  王超 《学理论》2014,(7):159-160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的有利途径,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阐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在发展基础、发展结构、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支撑、以村民为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社会现象是农民流动。农民流动对农村发展的正面影响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负面影响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出现老人农业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成功的关键。而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政府唱独角戏,农民参与率低,建设的目标路径与现实出现严重的背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村镇重点建设代替目前的村社建设,以点带面,构建一个分工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体系,实现"城在村中"和"村在城中"的城乡网络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认同:新农村文化建设之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种种表现,实质上是农民对这一过程少接受、少认同,难接受、难认同乃至不接受、不认同的反映和折射。作为主体和客体、参与者和受益者辩证统一体的农民,认同与否、满足与否是衡量新农村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内在标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石。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叠加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社会认同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所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巩固执政之基;对重建农民的生活意义,主动化解农村文化建设之困境、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确立共同理想和信仰目标,大力建设并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农民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出发,重构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载体等,是增强农民社会认同感的基础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郑晔 《理论视野》2007,(2):26-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等,有利于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