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古时期的中土佛教文献,占有一定的数量,且具有较强的口语性.从语料学角度而言,它比同时期的汉译佛典更为可靠,所以在汉语史研究中,应对这一部分材料予以关注.同时,进行中土佛教文献语言研究,对于这些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利用、对于大型语文性辞书的编纂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洛阳伽蓝记>、<弘明集>、<高僧传>为例,对其中的10个词语作了诠释.  相似文献   

2.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学生语音问题,以及英语核心语料的编写与<新课程要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间的差距进行来分析.从而指出产生"哑巴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英语核心语料缺少语音教学,进而呼吁在大学英语核心语料中应加入音标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3.
不断发掘具有口语性质的研究资料,是汉语史研究领域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有些国外汉语资料对于汉语史研究具有独特的语料价值,流行于19世纪后期的韩国汉语教材<你呢贵姓(学清)>,就是颇具研究价值的国外汉语文献.该书具有浓烈的口语色彩,基本反映了当时口语的实际状况.这部文献还具有明显的北方方言色彩,不仅对于现代汉语直接来源的研究,而且对于汉语方言史的研究,都有独特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厢>制艺在形式上是戏曲与八股文的结合,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出现在清初.由于它的出现,促成了文人尤侗的功成名就,使它从偶然的游戏之作发展到人们研习科举考试、争得功名的范本.但这种现象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令<西厢>制艺完全独立形成一种新型文体,它的发展和流传必须依靠戏曲<西厢记>和八股文这两个支柱.一旦传统戏曲和应试八股走上了衰落之路,<西厢>制艺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史学大师陈寅恪并未曾就<红楼梦>一书做系统之研究,然通过考察相关资料及翻检陈先生之相关著作,<红楼梦>中相关人物、资料时时出现.尤其是中后期所著之<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三部书中,相关论述尤多.陈先生在其学术著作中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小说资料的运用,显示了他广博的学术视野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开启了"文史互证"的研究典范,以及文化取向和人文精神世界的深邃而丰富.  相似文献   

6.
黎建飞 《法学家》2004,(1):91-93
一、研究概况 <劳动法>实施近十年,与时俱进地完善<劳动法>成为2003年自两会以后的话题.对<劳动法>的修改与建议、<劳动法>修改的必要性、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劳动法>的修改等论述频繁地出现在报刊中.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理论探讨中,学者们关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中的法制规范建设,讨论灵活就业在劳动保障中的积极意义,对工作场所的性骚扰进行劳动法层面的思考,分析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力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祎 《中国公证》2005,(9):14-16
<物权法>与<公证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权法>是公证制度的重要法律渊源之一,它为公证制度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公证法>是物权制度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机制,它是促进物权制度贯彻实施的推进器.这种制度之间关联性,客观上要求<物权法>与<公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这两个制度功能的最大化.按照立法惯例,<公证法>一般只对公证事项作列举式的规定,而具体内容则通过民商事实体法来体现.就目前的<物权法(草案)>来说,尚无公证制度方面的规定,物权法与公证法之间出现了脱节,这是物权立法中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与<公证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权法>是公证制度的重要法律渊源之一,它为公证制度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公证法>是物权制度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机制,它是促进物权制度贯彻实施的推进器.这种制度之间关联性,客观上要求<物权法>与<公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这两个制度功能的最大化.按照立法惯例,<公证法>一般只对公证事项作列举式的规定,而具体内容则通过民商事实体法来体现.就目前的<物权法(草案)>来说,尚无公证制度方面的规定,物权法与公证法之间出现了脱节,这是物权立法中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9.
讼师秘本和讼师进入法史学者的研究范围,也就是十几年的事.然而,说来惭愧,国内相关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的深度、广度均显不足.以致日本学者夫马进在他那篇著名的<讼师秘本<萧曹遗笔>的出现>(以下简称<出现>)一文中,不无骄傲地说:"关于讼师秘本的研究,就我所知,除了郑秦略为涉及外,其它无人论述".[1]  相似文献   

10.
黄京平  左袖阳 《法学家》2006,1(1):57-63
一、2005年刑法学研究概况 (一)2005年以来,刑法学理论创新势头不减,著述丰富.主要个人学术专著有:<受贿罪研究新动向>、<管制刑研究>、<规范刑法原理>、<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身份犯研究>、<行政刑法学>等等.主要编著有:<中韩刑法基本问题研讨"首届中韩刑法学术研讨会"学术文集>、<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中国区际刑法问题专论>、<中国刑法罪刑适用>、<刑事法问题研究>、<刑法总论研究>、<有组织犯罪研究>、<刑事法问题思索与研究>、<刑事一体化与刑事政策>、<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犯罪形态研究精要>等等;新译外国刑法著作:<死刑的全球考察>、<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等;新译外国法典:<丹麦刑法典与丹麦刑事执行法>、<挪威一般公民刑法典>、<瑞典刑法典>等等.此外,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啻千篇.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格式“…本来就…”,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1 ] 上有它自身的特点 :“本来”在语义上前后形成对比 ,“就”附载着“顺承或递进”的语义特征 ,整个格式则包含了“前后对比 ,顺承或递进”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为"字在疑问句中用作语气副词,加强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其用例始见于公元2世纪后期的东汉佛经,最初只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大约在三国时期,功能扩展而可以用于反问句中.时下把这类"为"定性为表不确定推测语气的副词或表反问语气的副词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它是一个可用于各类疑问句的语气副词.语气副词"为"产生的句法基础是选择问句,语义基础是"为"的判断词用法.在语气副词"为"的历时发展过程中,它的使用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语气副词"为"在唐代以后很快退出语言舞台,主要原因是"为"字在判断词竞争领域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处置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置式的来源是汉语史研究领域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句式和语义两个方面讨论汉语处置式产生的理据,似可得出这样的观点:“将/把”成为表处置的介词是它们自身语法化的结果,而不是对旧有句式的替代;“将”字比“把”字早成为处置介词,处置式产生的语义基础是“将”字兼具移位和握持义素,句式基础是“将”字连运句的广泛运用,而“P O1 V O2”(O1=O2)则是最直接的句式源头。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言连贯成篇往往都依靠语法手段,但它们使用的具体方式却多不同,如英语用时体形式,译成汉语却要用替代方式;这种差异还会超出“语法”的范畴,即英语(或汉语)用的是某种语法连接方式,译成汉语(或英语)则要靠词汇手段、逻辑手段或隐性连贯之类。由于英汉语语法差异之大,所以它们的语法连接问题特别值得作一实际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功能拓展延伸,收词充实丰富,释义更准确、周密、简洁、通俗等特点.该词典也存在着几个可商榷的问题:1.关于单字和单字义项区分词与非词的问题,2.关于词语该讲的用法问题,3.关于释文与词性的吻合问题,4.关于互见条的照应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角度分析英语名词化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词化现象在英语中无处不在。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名词化过程主要是把表达“过程”的动词或说明某一事件的小句加以“物化”,从而浓缩成动词性名词。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或发出者丢失了,这样所得到的名词化词组就会损失部分原有的信息,语义上可能产生歧义或模糊。但是,名词化词组却孕包和浓缩了许多信息,它可能是多个命题的组合体。名词化词组由于失去了动作的参与者或发出者,在描述事件或说明事物时它显得更为客观;因此,名词化是科技英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盗"椟"含"珠"     
保安偷了"天价"电脑犯罪嫌疑人王某是宁波市一家知名服装企业的保安,职责本来就是保卫企业的财产安全,可总嫌钱赚得慢的王某却打起了企业财产的歪主意.  相似文献   

20.
吴锡民 《金陵法律评论》2004,(1):104-107,128
陈思和先生提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世界性因素"的看法,对外来影响之"接受"的主流观念和方法形成了"颠覆性"挑战.然在本文的"误读"视域里,世界范围的文学与具有"世界性因素"的文学是有着明显区别的;确认"世界性因素"最顶级的平行关键词也许分别是:"先进性"、"同步"与"反响";将本土东西置于"他者"(Others)反应(而不是反映)的视野中来加以检视恐怕平等对话会有"质"的飞跃;锁定作家创作活动的"重力场"(弱作用)兴许不失为某些"影响"事实依据之困窘的合理解释;只要有利于我们自身文学的必然王国健康地向文学的自由王国迈进,就甭管张三李四来路的"比重"的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